深度剖析丨爲什麼做了績效之後員工離職,利潤下滑了?

亞太企業薪酬績效管理


考核實施的第一個月:銷售目標達成率70%多,也算比較理想的成績,但實際上不是銷售額大幅增加,只是員工將目標定的低了些,因此數據上也比較好看。

到了第二個月,業績並沒有突破。這個時候,員工拿到工資後開始坐不住了,認為老闆打著加薪的旗號,設定過高的目標,實際是為了扣減自己的工資。過了第三個月,就有員工明確提出反對考核,並將這種反感情緒擴散到了全公司。

但是,老闆堅持認為這是合理的,員工不接受是因為沒有全力以赴去做這件事情。

到了年底,公司開始盤點這一年的經營狀況。老闆看到了全年的數據:銷售額6800萬,比上年下降了15%;工資費用率上漲了。公司經營利潤首次出現了輕微虧損。更重要的是,已經有5個公司骨幹離開了公司。而且,已經有不少管理層人員透露,如果公司不取消這樣的考核模式,準備拿了年終獎另謀高就。

於是,迫於壓力,老闆停止了績效。但是他怎麼也想不通:

問題到底出在哪兒?為什麼做了績效之後人也走了,利潤也下滑了?

為什麼很多企業的績效難以落地?

1.工作分析不到位

每個崗位應該做什麼、承擔怎樣的責任、制定怎樣的目標、評價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評價,這些在做績效考核之前就應該梳理清楚,但是很多公司都沒有做到。

2.考核指標和標準不合理

考核指標和標準必須符合崗位實際的工作性質和職責,並確保相對公平,否則很容易引起員工的不滿和消極情緒。

3.評價人選擇不當、約束不足,考核監督不力

很多企業的績效考核會涉及到一些人員的主觀判斷,那就不可避免出現一些“關係戶”。績效考核一定要將人情因素降到最低。

4.宣傳不到位,考核目的引誤解

我們要讓員工知道,績效考核的目的是給員工加工資,而不是損害他們的現有利益。

5.考核後無反饋,且只與扣錢相關

績效考核的目的除了懲罰績效差的員工,更重要的是激勵績優員工更優秀,使績差員工變優秀。所以企業的導向一定不是扣員工的錢,而是你做的好了,可以為自己加工資。

中小企業要想真正落地績效,實現員工和企業的雙贏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一、使用KSF增值加薪法,變考核為激勵

員工都不喜歡被考核,但你要跟他說加工資,他肯定願意。

舉個例子:

一個門店店長,你要怎麼給他做績效考核?如果拿出他現有工資的一部分作為績效工資,那你怎麼保證他拿到績效工資的條件既不會損害員工的利益,又能給企業帶來好處?

那KSF模式是怎樣做的呢?

我們會把他固定工資的80%拿出來作為KSF工資,分攤到6-8個指標上,每個指標都會設定一個平衡點,員工做出來的結果只要達到了平衡點(這個平衡點是一個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就可以全部拿到這部分K工資,如果超過了平衡點,就有獎勵,上不封頂,沒達到平衡點,就少發一些,但下限是有度的,以保證員工的安全感!

在平衡點的基礎上,店長:

  1. 營業收入每增加5000元,獎勵100元,每減少5000元,少發50元;

  2. 利潤額每多1000元,獎勵12元,每少500,少發6元;

  3. 人創營業額,每多400,獎勵50,每少400,少發25元;

  4. 培訓員工,每多培訓一個小時,獎勵50元,每少一個小時,少發25元。

  5. ······

這種的績效模式有幾個好處:

  • 公開透明的加薪方法,員工不會產生不滿

  • 員工加薪沒有上限,拿多少薪水完全取決於自己本身,極大的激發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 企業的成本不會增加,相反,員工薪資越高,企業利潤越高

  • 員工在別的地方不可能會有如此大的加薪空間,可以有效避免人才流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