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爲何去蘇聯留學而不是美國?

紅茶館人生


蔣經國出國留學時只有十五歲,還只是個未成年人。去不去留學,去哪留學,都由不得他自己做主。至於為什麼去蘇聯留學,主要是根據當時國內的革命形勢決定的。

陳炯明和孫中山鬧掰後,炮轟總統府,孫中山避難到了永豐艦,國民革命陷入了低谷期。孫中山給遠在上海的蔣介石拍電報,希望他能速回廣州挽救革命。老蔣先生當時真不含糊,丟下自己投機倒把的生意就趕到了廣州。冒著炮火登船護衛四十多天,對孫中山忠心耿耿。從此便脫穎而出,得到了孫中山的信任。


陳炯明叛亂平息之後,蔣介石於當年十月榮升為東路討逆軍第二軍參謀長,完成了從邊緣角色到高級軍官的轉變。次年,又被任命成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成了軍方的高層人物,孫中山的核心圈人物之一。

這個時候,蘇聯人找到了國民黨,表示願意提供武器裝備和資金,幫助國民黨組建自己的軍隊。這件事引起孫中山的重視,於是決定派人去蘇聯考察軍事,學習蘇聯的革命經驗。而帶隊去考察的團長,就是軍界新秀蔣介石。

蔣介石率隊到達蘇聯後,得到蘇聯方面盛情接待的,參觀了農村、城市、部隊。在考察的末期,蔣介石對蘇聯提出了一個自己的建議。他認為:是不是可以繞開英、美、日等利益集團支持的華中和華南軍閥,直接就在外蒙古訓練革命軍,從外蒙方向進軍,攻打北京的北洋政府。應該說,蔣介石的這個方案是很有創意的想法,但是蘇聯人不幹。因為蘇聯當時已經把外蒙看作是自己的勢力範圍了,是一個控制中國的前哨站,不願意讓國民黨的勢力進入外蒙古。蔣介石見蘇聯方面猶豫不決,便率團憤然回國。




儘管蔣介石的這次建議最後不了了之,但是他的表現卻得到了蘇聯高層的關注。考察團回國後,孫中山就創辦了黃埔軍校,由蔣介石擔任校長。不久之後,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代表鮑羅廷來到廣州。他這次來,除了共產國際代表這個身份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身份:蘇聯駐廣州革命政府代表。說白了,就是蘇聯派到中國來的太上皇。

當時,鮑羅廷有兩個任務。一個是促進國共合作,二是督導中國的革命。他的地位,就有點像後來的司徒雷登。跟他搞好關係,就等於跟蘇聯搞好關係。跟蘇聯人搞好關係了,武器裝備和資金援助才會源源不斷的進來。手頭上有錢有槍,才能鎮得住場子。簡單點說,誰跟鮑羅廷的關係好,誰就能掌控國民黨。這個老外當時在國民黨內,幾乎就是僅次於孫中山的二號人物。

大概一年後,孫中山去世。不久後,國民黨左派的代表人物廖仲愷也遇刺身亡,國民黨一時群龍無首。

鮑羅廷在胡漢民、汪精衛和蔣介石之中選定了蔣介石作為扶持對象。至於為什麼選蔣介石,一是蔣介石對鮑羅廷很尊重,二是蔣介石確實懂一點軍事,而汪精衛和胡漢民完全不懂。



但是,被鮑羅廷選中是有代價的!就在孫中山去世後,蘇聯在莫斯科成立了紀念孫中山的莫斯科中山大學。鮑羅廷便決定,推薦一批國民黨高級幹部的子女去蘇聯中山大學學習,其中就有年紀最小的,年僅十五歲的蔣經國。

這個時候急著讓國民黨高官送子女去蘇聯,明擺著就是要把這些高官子女扣做人質。

蔣介石為此非常困惑,他在日記裡也記敘過自己的心情,他也很猶豫,他不想讓蔣經國去蘇聯,但時間不等人。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的高官都在拍鮑羅廷的馬屁。他要是不積極,機會可能就要讓給別人了。於是,蔣介石想明白了,還是自己的前途最重要。便推薦了蔣經國去蘇聯留學,通過了蘇聯方面的考驗。

1925年10月19日,十五歲的蔣經國隨兩百多人的考察團一同去到的蘇聯。



當年年底,鮑羅廷就在公館裡向國民黨高層提議:由許崇智、汪精衛、蔣介石成立特別委員會,授以政治、軍事、警察等全權,由此,蔣介石便跳過諸多元老,一躍成為國民黨的三巨頭之一。

對於蔣介石來說,送蔣經國到蘇聯做人質是非常划算的。因為其後,鮑羅廷還利用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授意有雙重黨籍身份的共產黨員在國民黨的中央大會投蔣介石的票,結果蔣介石的地位愈發的鞏固了。

對於蔣經國來說,他當時對蘇聯也是非常好奇的。擁有滿腔熱血的他,對革命非常向往。可惜好景不長,一年半後,蔣介石製造了四一二清黨事件。這次清黨,不光是清共產黨,連國民黨也一起清。蔣介石造的孽,自然要算到蔣經國的頭上了。好在蔣經國夠精明,及時的與蔣介石劃清了關係。蔣介石聽說蔣經國辱罵自己後,也表現的非常憤怒,大罵其不消,要跟他斷絕父子關係。其實明眼人都知道,父子兩個演戲呢!否則,蔣經國的小命休矣。



不得不承認,蔣經國的演技是真的不錯。由於他在留學期間的激進表現,蘇聯當時還曾經一度打算讓他回國,參加國內的土地革命。這一計劃,立即遭到了中方的拒絕。蘇方擰不過中方,最後不得不聽從了中方代表的意見。蔣經國繼續留在蘇聯,又待了七年。一直到抗戰爆發前夕,才回到了祖國。

對於蔣經國的迴歸,老蔣的態度很搞笑。他先後在日記中寫道:此經國第一次電,發自海參崴者,餘心竊喜;今日經兒已由海參崴乘船回國,私心竊慰。他對兒子的思戀之心,溢於言表。

然而就在第二天,有人將蔣經國在蘇聯時寫的一篇文章《給母親的信》,全文呈給了蔣介石看。蔣介石閱後非常惱怒,在日記中寫道:教子不慎,自壞家風,可痛可悲,但我緯兒決不至此也。父子二人決心之心,溢於言表。



一週後,當蔣經國攜妻兒到達杭州時,蔣介石憤而不見,並表示不願即見。意思就是說,見還是要見的,只不過不想立刻見。用意是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尊嚴,敦促蔣經國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結果,蔣介石還是思子心切,只堅持一天。第二天就在澄廬與蔣經國會面了……

關於蔣經國留學蘇聯,可以總結四點:

第一,去不去蘇聯他自己沒有選擇權,他去蘇聯時只有十五歲歲,不是單純去就學,而是有使命的。(人質)

第二,當年蘇聯駐中國代表鮑羅廷,在中國很有影響力,孫中山先生去世後,鮑羅廷要在中國尋找新合作伙伴。蔣介石主動獻殷勤,蔣經國就是投名狀。

第三,蔣經國在蘇聯一呆就是十幾年,並娶了一個蘇聯姑娘。期間生活也很艱辛,幾次差點被蔣介石給坑死。迫於無奈,只得宣佈與之斷絕父子關係。

第四,不管是老蔣,還是小蔣。他們都是心繫祖國的中國人,在去世前還一再囑託,一定要儘快促進統一,維護民族完整。



Mer86


蔣經國15歲的時候從溫潤的江浙魚米之鄉趕往了嚴寒的西伯利亞,在這片異國他鄉的土地上,蔣經國忍受著嚴寒度過了他在蘇聯的整整12年時光。


在這個過程中,他曾數次想回到中國,但最終都因為蘇聯方面的阻撓,而不得不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在蔣介石發動轟轟烈烈的清黨活動後,蔣經國回國的機會更是渺茫到了不可相見。

雖然不能決定自己的自由令蔣經國感到很不愉快,但是這個過程中也並不全是不愉快,蔣經國在蘇聯的時候遇見了他的愛情,他在蘇聯的農場中遇見了他未來的妻子蔣方良,蔣方良是一位白俄羅斯女性,她的原名也並不是叫蔣方良,這是蔣經國回國後給蔣方良取的中國名字。

二人在嚴寒的冬夜中相遇,但是西伯利亞的嚴寒並不能阻止他們彼此內心的火熱,所以他們最終跨越了文化的阻隔走到了一起,成為了攜手一生都不曾分離的一家人。

二人在蘇聯期間生下了他們的兒子蔣孝文,在1937年回國的前夕,蔣方良更是懷上了他們的女兒蔣孝章,在蘇聯這片土地上,蔣經國見證了自己的苦難憋屈、也凝結了和蔣方良之間的愛情結晶,在這個時期的蔣經國,可以說得上是痛並快樂著的。



(蔣孝章)

蔣介石因為需要蘇聯人的幫助,不得已把蔣經國送到蘇聯留學

蔣經國為什麼會去蘇聯留學呢?這還得說到國民政府與蘇聯當時的關係。

國民政府雖然有著孫中山這麼一尊極大影響力的大佛,但是他們的軍事能力卻是非常低的,在那個有槍有兵才是王的年代,沒兵沒槍就意味著什麼都不是,因此國民政府為了力量開始了和蘇聯之間的合作。



蘇聯給國民政府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他們想把國民政府扶植成自己在神州土地上的代言人,而黃埔軍校的創辦就是他們幫助國民政府組織創建自己軍事能力的一個關鍵。

蘇聯人派出了很多軍事人員來到廣州幫忙創建黃埔軍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提供了很多創辦軍校的經驗、提供了很多軍隊所需要的槍支武器,在金錢上他們也非常的大方。


而因為蔣介石是黃埔軍校的校長,所以蘇聯人就特別注意到了蔣介石。

蔣經國去蘇聯留學是1925年的時候,當時還沒發生東征北伐,蔣介石的地位還並不是特別高,但是經過蘇聯人和蔣介石接觸,他們發現了蔣介石這個人很是不尋常,覺得蔣介石是一個人才。

雖然我們經常說蔣介石有多麼不堪、多麼不堪,但是在蘇聯人看來,蔣介石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因此他們把注意力關注到了蔣介石身上,打算幫助蔣介石成為國民政府的大佬、幫助蔣介石統一民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達到自己勢力向民國蔓延的想法。

其實很早之前,在蔣介石去蘇聯參觀的時候他打心底裡就對蘇聯產生了深深的厭惡,感覺蘇聯的那一套東西跟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不過當時蘇聯是他最大的助力,因此他就隱藏著自己的面目,向蘇聯人靠攏了起來。


而蘇聯人在幫助蔣介石前,他們給了國民政府一部分的出國留學名單,當時他們就把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列在了名單中,其實在蘇聯人的想法中,也不乏有把蔣經國當質子的想法在其中。

蔣介石深愛自己的兒子,但是不會為親情左右自己的決定

蔣介石是一個權謀心很重的人,他不會因為自己內心的喜惡而影響自己仕途的上升,所以他就讓蔣經國去了蘇聯,而在1927年蔣介石擁有了很強大的軍事實力後,他則發動了著名的清黨行動,將蘇聯的許多外派人員驅逐回了蘇聯,徹底和蘇聯決裂了。

而當時蔣經國還在蘇聯,小命還被蘇聯緊緊地抓在手中,蔣介石為什麼能這麼決絕地發動清黨行動而沒有絲毫顧忌到蔣經國的性命呢?難道是蔣介石根本就不關心他這個兒子的命嗎?


其實蔣介石對蔣經國的關心還是有的,蔣經國在蘇聯的12年時間中,蔣介石一直思慮著蔣經國,這一點在蔣介石的日記中我們就可以明顯的感受出來,不過雖然蔣介石深愛著他的兒子,但是他的內心更愛著他的權力、他的理念。

蘇聯的理念是他接受不了的,於是他就說出了先成仁、再循私這樣的話,然後就不顧蔣經國的性命做出了自己的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蘇聯曾經提出過拿一個被蔣介石在上海抓獲、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波蘭人與蔣介石交換,想把蔣經國換回那個波蘭人,不過這個提議最終被蔣介石給拒絕了,他的理由就是不想因為自己的私情而辜負整個家國。

因為要制衡日本,所以蔣經國被放回了國

而蔣經國則在蘇聯人的脅迫下,在當時蘇聯的報紙上通過寫信的方式大罵起了蔣介石,將其罵得狗血淋頭、並宣稱要和蔣介石斷絕關係,當然有說法稱這封信並不是蔣經國的手筆,蔣經國當時只起到了簽名的作用而已。

這份聲明是蔣經國在1935年的時候發表的,而在1936年時,因為西安事變的爆發,蔣介石停止了他凌厲的安內行動,雙方開始和解了起來,蔣介石和蘇聯之間的關係也漸漸變得和緩。

當時蘇聯左右面臨著兩個大敵,首先在西方是對他們威脅最大的希特勒德國,他們為了能讓蔣介石拖住日本這個東方的敵人、好空出手專心對付希特勒,所以他們在很多方面表示了對蔣介石的諒解,雙方關係開始和好起來,而他們為了能讓蔣介石一心投入抗日的立場中,他們決定把蔣經國放回蔣介石身邊。

然後在1937年的時候,蔣經國才回到了國內。

父子相見一笑泯過往

蔣介石在聽聞蔣經國可以回國的消息後,他非常的激動,不過這個時候,他手下不知道懷著什麼用心,默默地把蔣經國大罵蔣介石的信呈給了蔣介石。

蔣介石在看完信後並沒有動怒,他沉默了起來,他是知道自己在這裡面的責任有多大的,也知道自己兒子當時的情況有多麼危急,所以他並沒有怪罪蔣經國,只是跟手下人說了一句等他回來後暫時不見他的話,就沒有後文了。

不過在蔣經國回國後沒多久,蔣介石就因為對蔣經國多年壓抑著的思念,前去見了蔣經國,父子時隔多年的相見在這一刻沒有太多的語言,蔣經國直接跪在地上,重重地給蔣介石磕了三個頭,也正因為這一次的跪拜,父子二人一笑泯恩仇,忘掉了以往的不痛快。

然後蔣介石為了能讓蔣經國接替自己的位置,特意讓蔣經國培植起了自己的勢力。

在臺灣的時候,蔣介石為了讓蔣經國沒有障礙地接替自己的位置,特意把當時國民政府內部影響力最大的孫立人軟禁了起來、把國民政府內部各大可能會對蔣經國繼位造成影響的大佬給摘去了職權,就連他以往最為信任的俞濟時也沒有逃出這個例外。

正是蔣介石幫他兒子剷除了所有的障礙,在蔣介石死後,才無人能動搖到蔣經國對他位置的接替。

所以說蔣經國之所以會去蘇聯是因為當時蔣介石需要蘇聯人的幫助,在1925年的時候,美國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蔣介石以及他身後的國民政府,蔣介石和美國的合作是在抗日戰爭後才開始的,而最開始的時候,這種合作是很微小的,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才和蔣介石大規模合作起來的,從時間的跨度上來看,想必大家對蔣經國為什麼沒去美國的原因就一目瞭然了吧。


孤客生


蔣經國1925年在上海浦東中學讀高一,因為從事學生運動被開除,蔣經國去哪裡讀書,實際上並不有自己決定。作為蔣介石的兒子和唯一合法繼承人,蔣經國只能去蘇聯留學。


一,1925年國內外形勢。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去世,孫中山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孫中山留下的政治遺產,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三民主義理想,另一個就是穩定的革命根據地。

對於蔣介石,實際上手裡的籌碼並不多,蔣介石之前也到蘇聯考察,對蘇聯的社會制度各方面並不感冒,甚至曾勸過孫中山不要學蘇聯。

但是蔣介石除了依靠蘇聯,別無選擇。

1925年的蔣介石,只是廣東革命政府的普通議員,個人實力各方面遠不如汪精衛胡漢民孫科等人,如果此時蔣介石找英美日等過合作,他們肯定不理蔣介石。

直到1927年第一次北伐戰爭後,蔣介石牢牢控制江浙滬皖贛等地軍事行政,才有了和英美日合作的機會,這期間和宋美齡結婚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1925年,宋家肯定看不上蔣介石這個女婿。

所以,這時候蔣介石雖然不喜歡蘇聯,卻也要和蘇聯搞好關係,讓蘇聯給足自己援助,幫助自己在廣東建立個人勢力。



二,蔣經國的秘密使命。

蔣經國去蘇聯留學,不光是學習,最關鍵的是三個秘密使命

1,充當中蘇友好的使者。

孫中山遺囑希望國民黨與蘇聯“合力共作”,莫斯科中山大學應運而生。國民黨要員子女中有50人赴蘇留學,蔣經國是自己向蔣介石爭取來的。與他同去的還有法國留學來的鄧小平,馮玉祥女兒馮弗能,于右任的女兒於秀芝。


在親蘇派革命黨裡面,蔣經國分量最重,這決定了蘇聯對蔣介石的援助也最為到位,這有利於國民革命軍的勝利。

2,充當國民黨給蘇聯的人質。

蘇聯作為新興的帝國主義(不含沙俄時期),干預中國事務時間比較短,對中國各地方勢力的信任度不夠,此時蔣介石派出兒子去蘇聯求學,有利於爭取蘇聯最大限度的支持。

然而,這個人質並不能起到牽制蔣介石的作用。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一下子和蘇聯勢力決裂,蘇聯多麼努力的挽回都是無效。蔣經國這個不滿18歲的青年,不得不和親生父親決裂,即使如此,後來蔣經國還是被髮配到西伯利亞勞動改造,這一去就是12年。

3,表示向蘇聯學習的決心。

不得不說,青年時期的蔣經國,是真心向蘇聯學習的,在中山大學學期期間,和我當領袖鄧小平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三,蔣介石蔣經國父子關係

可是對蔣介石來說並不是這樣,蔣介石不喜歡蘇聯,順帶這就不喜歡蔣經國了。就此,包括孔令侃在內的四大家族對蔣經國都有了很深的偏見,說他是“俄羅斯兒子”。

抗戰爆發後,蔣經國回到國內,一直得不到蔣介石信任。蔣經國除了那個俄羅斯老婆蔣方良,還找了一個江西情人章若亞。章若亞為蔣經國剩下一對可愛的雙胞胎,蔣介石親自取名孝嚴,孝慈。

繞是如此,章若亞生完孩子沒多久,就被軍統特務毒殺。蔣經國都只敢獨自流淚,因為他面對的是沒有父子感情的蔣介石!

以傳統的父子關係來看,蔣經國絕對是最會做“太子”的那一個,從1927年被父親拋棄,到1942年愛人被毒殺,再到1975年繼承蔣介石位置。近50年到隱忍,近50年到默默培育自己班底,中國歷史上,還有更厲害的太子嗎?


歷史知事


蔣經國的一生也是非常傳奇的,他的經歷一點兒也不比他的老子蔣介石遜色,他一生輾轉過很多地方,最後死在了臺灣,也許連蔣經國自己都料想不到他的人生會是那樣的情況。如果不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蔣經國先後在蘇聯待了12年,期間還娶了一個蘇聯的老婆,生了孩子。那麼,蔣經國為什麼會去蘇聯呢?

1925年,年僅15歲的蔣經國在蔣介石的許可下,去蘇聯留學。考察當時的歷史背景,蘇聯正在與廣東國民政府進行合作,蔣介石雖然已經在國民黨內嶄露頭角,不過還遠遠算不上國民黨的主要領導人,因此為了爭取蘇聯的支持,蔣介石把自己的兒子送到蘇聯留學,名為留學,實則為充當人質,以換取蘇聯方面對蔣介石的信任與支持。

而當時輸送中國的留學生到蘇聯留學實際上是蘇聯顧問鮑羅廷的意思,鮑羅廷在當時國民黨內部擁有非常大的話語權,而1925年3月,孫中山已經去世,親蘇的廖仲愷也被刺殺了,鮑羅廷急於在國民黨黨內尋找代理人,蔣介石就成為了不二人選,不過為了控制蔣介石,鮑羅廷就想出了讓蔣介石的兒子到蘇聯留學,充當人質的想法。蔣介石當時也需要蘇聯方面的支持,所以就答應了。

蔣經國到了蘇聯,就加入了共青團,但是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後,蔣經國在蘇聯的處境就微妙了,他一度公開表示要與蔣介石斷絕父子關係。不過在蔣經國待在蘇聯的12年間,蔣經國先後三次要求回國,不過都被蘇聯方面拒絕了。

西安事變後,國共關係走向和解,中蘇關係也開始回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蔣經國在1937年回到了中國。


青年史學家


古有秦公子異人到燕國為質,民國則有蔣公子經國到前蘇聯為質;秦公子異人在燕國不易,經國後輩在前蘇聯也好不到哪去。(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蔣介石一生就一個兒子,怎麼會被送去蘇聯留學,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蔣介石也應該是以親英美派為圭臬,怎麼可能和前蘇聯搭上鉤,這和當時蔣介石所處的內外環境有關。

蔣介石做大做強那是後來的事,開始的時候,雖然他起點不算太低,但與汪精衛、許崇智、廖仲愷以及胡漢民這些國民黨元老相比,蔣介石還差的遠嘞,如果說論資排輩提拔(當時也確實是這樣的),輪到蔣介石,恐怕都要猴年馬月了!

但好就好在當時孫中山把持的廣州·國·民·政·府與前蘇聯的關係比較好,為了獲得蘇聯的金援和武器援助,孫中山1924年力排眾議確定了眾所周知的三大政策。


但在此之前,蔣介石作為國·民·黨新銳,孫中山新寵,也參與做了不少工作。1922年陳炯明叛亂,蔣介石在永安艦護衛孫中山40多天,自此上位。

1923年蔣介石任團長赴前蘇聯考察,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蔣介石為求上位,以留學的名義將年僅15歲的兒子經國,送去蘇聯,這一去就是12年,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蘇聯需要蔣介石抵抗日本,才讓蔣經國回國。

為什麼說是人質?1925年蔣經國前往蘇聯後,至1937年,其間蔣介石三次讓蔣經國回國,都被前蘇聯以各種理由拒絕。


但蔣介石送兒子去前蘇聯留學並不吃虧,孫中山留下的權利真空,被他和汪精衛、許崇智填補。

蔣介石作為後起之秀,一躍成為三駕馬車之一,為他以後登上巔峰奠定了基礎!


歷史三日談


孫中山在位時與共產國際和蘇俄的關係非常好,1922年8月孫中山在上海與共產國際代表和蘇俄大使簽署了聯合宣言,實現中國統一,完全獨立,當時蔣介石在場並完全擁護。1923年蔣介石受孫中山指派去蘇俄訪問,9月蔣介石率訪俄考察軍事代表團遍歷蘇聯三個月,所見所聞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圖為蔣經國與夫人,她是蘇俄人,嫁給蔣經國後改名蔣方良。

1924年元月,國民黨第一屆代表大會通過了“聯俄聯共”的政策,國民黨和蘇俄的的關係密切,此時的蔣介石是非常相信共產國際的,另外蘇俄也答應給予軍事物資和資金方面的支持,黃埔軍校也聘用了大量的蘇俄軍事顧問。當時國內外局勢的發展,只有15歲的蔣經國耳濡目染,經常以“進步的革命黨人”自居。

圖為蔣經國和妻子女兒。

1925年,蘇俄決定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學”,專收中國留學生,國民黨也推薦了很多學生,15歲的蔣經國也名列其中。據說是蔣經國自薦的,吳稚暉問了蔣經國為什麼要遠赴異域,蔣經國說為了革命,捉住了要砍頭的不怕嗎?不怕!於是吳稚暉將此消息呈報給了蔣介石。

圖為蔣經國和蔣介石夫婦。

1926年夏天,蔣經國經過陳潔如在蔣介石身邊遊說,勉強答應了,但是唯一的要求是出國前必須加入國民黨。於是1926年10月,蔣經國和第一批留學生登上泊碇在上海的一艘蘇俄貨輪,同學們齊唱“國民革命軍歌”,蔣經國此一去13年之久。


圖文繪歷史


孫中山在經過多次的失敗之後,決定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並派蔣介石前往蘇聯考察。黃埔軍校的建立就是蘇俄在背後支持建立的,此時的蔣介石還是傾向於蘇聯的。為了向蘇聯表明自己的態度,蔣介石將自己的長子蔣經國於1925年送到蘇聯的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蔣經國與共產黨員鄧希賢(後來改為鄧小平)成為了同學。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之後,在蘇聯學習的蔣經國宣佈與蔣介石斷絕父子關係,此時的蔣介石已經親美了,同年又和留學美國的宋美齡結婚,取蔣中正中的“中”和宋美齡中的“美”,寓意“中美”合作。

因此,到蔣介石親美的時候,蔣經國已經在蘇聯待了將近三年了。到1937年的時候,隨著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蘇聯為了穩住蔣介石才允許蔣經國回到中國。


歷史軍魂




蔣經國(1910-1988),出生於浙江奉化,老子是蔣介石。

十五歲時,蔣經國開始留學。但,有意思的是,留學的國家並不是蔣介石後來依靠的美國,而是共產主義氛圍較濃的蘇聯,這是為什麼呢?

蔣經國留學時,國共正在合作,蔣介石還沒有搭上美國這條線



早年的蔣經國是個積極要求進步的青年,1925年就參加了五卅運動。

當時的國共兩黨並未撕破臉,彼時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大行其道,國共也處於蜜月期,甚至連黃埔軍校也是國共兩黨聯合辦學,整個中國和蘇聯的關係,也是非常好,蘇聯就像中國的老大哥。

至於當時和美國的關係,可以說很一般了。因為蔣介石和宋美齡還沒有成婚,美國的關係還沒有搭上。

如果說清朝末期和民國初期,留學的主要選擇是日本的話,1925年時的留學選擇主要是蘇聯了。

這是蔣經國留學蘇聯的原因之一

蔣經國受到了吳稚暉的影響



每個人的生命過程中總有對其影響大的人,蔣經國也一樣,影響他的人叫吳稚暉。

吳稚暉是誰?是國民黨的元老,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吳稚暉推崇新文化,並且提倡勤工儉學。官二代的蔣經國,深受吳叔叔的影響,對新文化、新運動適應得比較快。

在吳稚暉的建議下,蔣經國去了蘇聯留學。其實,靠蔣家的實力,送蔣經國去美國求學,也是可以辦到的,關鍵是吳稚暉的推薦起了一定作用。

蔣經國個人傾向於共產主義,這也是導致蔣經國去蘇聯的原因之一



蔣介石雖然是國民黨,但長子蔣經國恰恰相反,對共產黨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和認可,所以這就成了蔣經國去蘇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去了蘇聯後,蔣經國有了一個外國名字,叫尼古拉。在校期間,有一個關係最好的男同學,是共產黨,比他大六歲,這個同學就是“小平同志”,而同桌是個蒙古族,叫烏蘭夫,後來是我國開國上將。

在老師、同學和蘇聯氛圍影響下,蔣經國更加認可共產主義。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遠在蘇聯的蔣經國發表聲明,和蔣介石斷絕父子關係。



不久後,蔣經國申請入黨,由於身份的特殊性,輾轉反則幾次,蔣經國才入了共產黨。1937年,蔣經國被所屬工廠黨委會開除黨籍,解除職務。

於是,不得已的蔣經國,回了故鄉。來到中國後,蔣經國加入了國民黨,開始和老爹蔣介石合作。



綜合來看,蔣經國早年去了蘇聯,是受形勢的影響,也是受了吳稚暉的影響,當然,他自己也有強烈的意願去蘇聯。


藍風破曉


蔣經國為何去蘇聯留學而不是美國?這首先是因為當時蘇聯對於中國人而言,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國。當時曾有一種流言,說列寧要把以往沙俄時代侵佔中國的領土全部還給中國——自然這個純屬虛構。但蘇聯確實在當時令人嚮往,因為據說斯大林一上臺,就推行了大規模工業化運動,蘇聯一度成為歐洲工業生產值最高的國家,至少在重工業和軍事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其次,是因為蘇聯對當時的孫中山方面表現出若干善意。1921年底,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來到中國,在桂林與孫中山進行多次長談。1922年,蘇俄駐華特命全權代表越飛更來到中國。他當時腳踏三隻船:既跟北京政府談,也跟吳佩孚、孫中山談,

吳佩孚自然是軍閥,但他對蘇聯的態度十分強硬,他堅持蒙古屬於中國,一旦中國形勢好轉,蘇俄軍隊必須立即撤走,即蒙古迴歸中國——吳佩孚還向報界公開了與越飛的秘密聯繫,以示“絕不討好俄國”的決心。

於是蘇聯便冷淡了吳佩孚,轉向孫中山。雖然在他們看來,孫中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家,軍事和經濟實力也比不上吳佩孚。但越飛與孫中山會面之後,卻談妥了一些事,譬如:

“越飛君正式向孫博士宣稱:俄國現政府決無亦從無意思與目的,在外蒙古實施帝國主義之政策,或使其與中國分立,孫博士因此以為俄國軍隊不必立時由外蒙撤退。”(但即便是孫中山,顯然也堅持外蒙古是中國領土這一主張,越飛也沒有表示疑義)

當時孫中山計劃發動北伐,他希望蘇聯派兵佯攻東北以牽制張作霖,而後他就可以乘虛而入,直搗北京。當然孫希望蘇聯能給點錢,譬如說給200萬金盧布。

除此之外,孫中山還有另一個方案,就是組織十萬軍隊從四川和甘肅進入外蒙,以進攻北京。同樣,他也請求蘇俄給予武器、裝備和顧問方面的援助。

(圖:蔣介石和蘇聯代表在一起)

結果,蘇聯拒絕了孫中山的西北方案,但對北伐表示支持。1923年越飛曾表示蘇聯願意分期援助孫中山200萬盧布,另外還可以給他步槍、機槍、炮和裝甲車。越飛還表示,孫可以建立一個軍校。隨後,蔣經國之父蔣介石,便率團赴俄考察,而蘇聯也派鮑羅廷抵達廣州——孫中山則開始表示:“今日革命,非學俄國不可。”

但就在孫中山和越飛的聯合宣言中,卻有這樣的表示:

“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中國並無使此項共產制度或蘇維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況也。此項見解,越飛君完全同感。”

所以,孫與俄的合作,並不是完全沒有條件的。他不會放棄“三民主義”為正宗意識形態的堅持,雖然“容共”,但其實並不以之為然。而蘇聯那邊,之所以選擇孫中山和國民黨,也是一種權宜之計,蘇聯不可能做孫中山的無私援助者。

此時,蔣經國正在北平吳稚暉所辦的“海外補習學校”讀書,當時的他正年輕,而且基於父親蔣介石的立場,他反對北洋政府,參加示威遊行也毫不奇怪,所以他曾被北平警察局關了兩個星期。施放之後他便來到廣州找老爹,正好那個時候他爹當校長的黃埔軍校正籌劃派一批青年人去蘇聯留學。蔣經國就去找吳稚暉,請他推薦。吳讓他考慮兩週,而在兩週之後,蔣經國依舊堅持要去俄國。

那麼,他爹蔣介石怎麼看呢?實際上老蔣早在1919年就萌發過要去俄國看一看的念頭——當年1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近年擬學習俄語,預備赴俄考察一番,將來做些事業。”他曾把俄國革命看成是“一個新紀元”,說:“如果有人攻擊俄國革命,必與之力爭;如有人攻擊共產黨,必竭力為之辯護”。

1923年,蔣介石作為孫逸仙代表團的團長訪問蘇聯。但是,因為實地考察,他發現了不對頭的地方。譬如蘇聯在蒙古問題上的態度,蔣介石顯然以為蘇聯最終會將外蒙古還給中國,所以他希望能在蒙古的庫倫(今烏蘭巴托)建立一個屬於國民黨的軍事基地。如此一來,他便可以從庫倫出發南伐,只要突破河北的張家口一線,就可以殺入北京,結束北洋軍閥的統治。

然,蘇聯一口拒絕了蔣介石,為什麼?因為在蘇聯看來,外蒙古是自己的地盤,不可能真的還給中國。而如果國民黨在庫倫立足,蘇聯就無法再掌控外蒙古。

所以,只能拒絕。

蔣介石非常不滿,他在日記中說:“什麼朋友啊、盟友啊,都靠不住。”顯然就是這一點。所以,蔣介石回國後就向孫中山進言,不同意聯俄,受到孫中山的批評。孫說:你顧慮過頭了。如此一來,蔣介石就只能繼續表示對蘇聯的友好,而此時他的兒子蔣經國要去蘇聯留學,無疑他也必須支持。這一點有1925年10月1日蔣介石日記為證:“我再次提示經國,允許他到蘇聯進修。”

至於美國,當時不可能成為蔣經國的留學對象,答案很簡單,當時的美國政府並不沒有對孫中山表示支持。蔣經國不可能去不支持本方的國家留學,所以他只能去蘇聯。

而在蔣經國抵達蘇聯的初期,蘇聯也確實在表揚他爹,說蔣介石是不斷革命的表率。北伐軍佔領上海的消息傳到蘇聯,據說莫斯科一片興奮。人們在共產國際總部門前聚會,而蔣經國則站在隊伍的最前列。

1927年4月,曾有一場紅場遊行在熱烈裝備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人準備了“紅色將軍”蔣介石的肖像。

然後,隨後就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不再是紅色將軍,而是反革命。於是尼古拉在中山大學發言:“蔣介石是我的父親和革命友人,現在卻是我的敵人。打倒叛賊!”

(圖:在蘇聯做工人的蔣經國,從照片上看簡直就是個黑人)

尼古拉,就是蔣經國的俄文名。隨後,蘇聯報紙《消息報》4月21日發表題為《父與子》的文章,摘錄經國給父親的公開信,說:“今後我不再認你為父。”後來,《真理報》又刊出蔣經國寫給母親毛福梅的信,說父親是“全體人民公敵,因此也是他兒子難以和解的敵人”。

(這些內容,據說出自王明之手,王寫好之後,讓蔣經國簽字。)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蔣經國去蘇聯而不去美國,其實是蔣介石延續了孫中山的政策。1924年孫中山曾經寫信給蔣:“我黨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彼時蔣正在莫斯科考察蘇聯的先進模式。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去世。


他留下的遺書中就有:你們是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的首領,我遺下的是國民黨,我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被侵略之歷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


在孫中山去世七個月後,鮑羅廷宣佈在莫斯科成立孫中山勞動大學,培養青年幹部。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蔣經國被派往蘇聯留學。


那時候蘇聯模式被認為是先進的代表,老牌資本主義的美國不是。


到了蘇聯那年蔣經國16歲,蔣經國給自己起了俄文名字尼古拉.伊利札洛夫,也正是在俄羅斯他認識了自己的妻子蔣方良,那時候她還叫芳娜.伊芭奇娃.瓦哈李娃。


在蘇聯的十二年時間,正是斯大林執政時期,在這裡尼古拉同志經歷了他人生中的最黑暗的一段時間,沒有親人,隨時可能被清洗,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打拼。


為了自保他表現激進,公開大罵蔣介石甚至登報和蔣脫離父子關係,但是這種激進有多少是表演有多少是真的激進呢。


高曉松說過一個蔣經國的故事,蔣經國曾經在一個地方做過苦工,後來他被禮送回國時火車經過他工作過得小山村,蔣經國忽然對身邊陪同的蘇聯官員說,我在這兒工作過,我懷疑這裡有敵國特工。


在蘇聯當時的高壓政策下,蔣經國這一句話等於要了這一個村子人的性命。


可見在蘇聯的十二年,蔣經國學會了了冷血。


這種冷血的性格在他當島主的那些年,表現的尤為明顯。他對他治下的小島的統治很有蘇聯特色,一個小故事說當年在島上不能聽收音機,如果收音機裡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幾個字,聽到的人會被判刑。


有一個老兵在營房裡修理一臺壞掉的收音機,調試之中突然一句“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晰地從收音機裡傳出,老兵慌忙扔下收音機,一邊跑一邊喊:“我不是故意的,我是在修收音機不小心聽到的!”


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蔣經國結束了蘇聯十二年的生活,回到了他爹身邊,這時候他的第一個兒子已經出生了,但是回國只是蔣經國事業的開始,他一生的功業其實都是他老爹的餘蔭。


而他老爹的事業從這一年開始正一步一步走向巔峰。


===========

文/薛白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