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全球貿易摩擦加劇 中日經貿關係悄然回暖

今年8月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週年。回首40年來,中日關係歷經波折。而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兩國該如何進行合作?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中日經貿關係又將走向何方?

儘管全球貿易摩擦加劇 中日經貿關係悄然回暖

從“政熱經熱”到“政冷經冷”

談及中日關係的發展階段,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馮瑋認為,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日關係經歷了5個階段——戰後至1960年代的“政經分離”、1970年代的“政經統一”;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政熱經熱”;進入21世紀後的“政冷經熱”、2012年後的“政冷經冷”。

馮瑋對《上海金融報》記者指出,1978年8月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後,中日關係進入“蜜月期”。“此時的‘政熱經熱’主要體現為日本在經濟和技術方面曾給予中國大量援助。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統計,從1979年到2007年,日本總共為中國提供有償援助金額33163億日元;無償援助金額1375億日元;技術協助1635.6億日元。此外,中美建交也是中日關係逐漸趨向好轉的重要前提。而在此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任期間連續6年參拜靖國神社致使中日關係下滑,之後跌至‘冰點’。”

也正是在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期間,日方提出停止對中國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和技術在過去一些年裡已經得到相當發展,已沒有繼續援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日本認為彼時對中國提供援助的情況,並未得到充分披露而不為中國普通民眾所瞭解,無助於改善中日關係。從那時起,中日逐漸進入‘政冷經熱’階段。”馮瑋表示,“‘經熱’的一部分原因是慣性,體現在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包括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也曾表示,日本經濟中有21%的部分對中國有所依賴。直到2014年,當時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名照在以中日關係為焦點的‘北京—東京論壇’上表示,中日關係從‘政熱經熱’變成了‘政冷經冷’。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出這種轉變,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2014年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以美元計價的中日貿易額同比減少了6.5%。日本的資金開始對外轉移,轉向東南亞,特別是轉向越南。”

馮瑋指出,中日關係走向冰點除了中日之間固有的矛盾外,美國的介入也起到一定作用。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美國發現原先的亞太戰略佈局失衡,因此從2012年開始,美國重新將目光轉向亞洲,實施戰略再平衡。在此背景下,日本配合了美國的戰略。

儘管全球貿易摩擦加劇 中日經貿關係悄然回暖

中日關係緩和已成趨勢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冰凍期”後,中日雙方都意識到應該緩和彼此的關係。

2014年7月27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秘密訪華;2015年5月23日,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訪問中國,3000多位來自政治、經濟、旅遊、文藝等各界的日本友好人士出席。在當日的中日友好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歷史證明,中日友好事業對兩國和兩國人民有利,對世界有利,值得倍加珍惜和精心維護,繼續付出不懈努力;2017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策》提到,中日關係應延續2014年底出現的緩和趨勢。

馮瑋認為,在進入跨地區、跨大洋的關稅互惠乃至關稅互免的“通商4.0時代”,中日之間的合作相當重要。目前,“通商4.0時代”由4大板塊構成:一是美國退出後,由日本等11國組成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翻版“全面進步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這個板塊已基本形成;二是“日本—歐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這個板塊也隨著今年7月17日雙方聯合聲明的發表而宣告形成;第三個板塊是“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又稱美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TTIP)”,美歐聯合聲明的發表,標誌著這一板塊也開始形成;第四個板塊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由中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新西蘭、東盟10國共16方參與,目前談判正在進行中。

這四大板塊中,中國和日本的唯一交集在RCEP。馮瑋認為,中國可以通過與日本合作,進而與更多西方國家合作,由此進一步融入轉型中的經濟全球化進程,這將對中國頗有益處。

儘管全球貿易摩擦加劇 中日經貿關係悄然回暖

中日應加強經貿合作

對於接下來中日關係的走向,馮瑋認為會進一步走向緩和。兩國在經濟層面相互補充,同時又沒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方面的衝突,應該展開進一步合作。“日本在某些方面和中國類似,都是東亞國家,都是世俗社會,講求實際。此外,與美國和歐洲不同,日本並沒有普世性的宗教意識,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色彩也較淡薄。即使在中日關係處在相對緊張的時刻,日本的不少店鋪仍然歡迎中國人去光顧。經濟層面,日本與中國相互需要,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有些美國提供不了的商品,日本可以提供。”

目前來看,中日之間確實增強了互動。2017年11月20日至26日,由被稱為“日本經濟界總理府”的日本大企業代表“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榊原定徵、中小企業代表“日本商工會議所”的所頭三村明夫、日中經濟協會會長三村明夫率領,由250人組成的日本高級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與中國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磋商和交流。

今年5月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日期間,在《朝日新聞》發表了題為《使中日和平友好事業再起航》的署名文章,指出“中日經濟互補性很強,在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浪潮中,拓展節能環保、科技創新、高端製造、財政金融、共享經濟、醫療養老等多領域務實合作有著廣闊前景,兩國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擁有巨大潛力。”

除了經濟層面交流不斷,中日兩國在政治層面也逐漸開始進行對話聯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7月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方已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雙方方便的時候訪華。

此外,在全球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中日經貿關係卻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據日本海關統計,今年1至3月,中日貿易總額為764億美元,其中日本對華出口額為340.48億美元,同比增長14.2%,佔日本對外出口總額的18.5%;進口額423.53億美元,同比增長7.0%,佔日本進口總額的22.8%。在中日經貿關係中,中國是順差國,是日本第二大商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同時又是日本的第一大商品進口國,不僅超過美國,且比美國進口額高出一倍多。“日本最大順差國是美國,最大逆差國是中國。這種情況對中國較為有利,中國經濟迅速騰飛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加入WTO後有了鉅額的順差。”馮瑋表示。

記者 戚奇明

更多金融資訊可關注上海金融報官方微信shjrb390,或者在微信中直接輸入 [上海金融報]關注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