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塔爲何不選擇在估值更高的A股上市?

作者莫開偉系知名財經作家|知名財經評論家

8月8日,中國鐵塔(00788.HK)登陸港交所,開盤價格報1.26港元/股,最高報1.29港元,隨後衝高回落。截止收盤,中國鐵塔報1.26港元,不漲不跌。

中國鐵塔為何不選擇在估值更高的A股上市?

資料顯示,中國鐵塔成立於2014年,是國家效仿國外通信設施共建共享經驗實施電信改革的產物,由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聯合注入存量鐵塔相關資產發起成立,2015年引入新股東中國國新。目前中國移動持股38%、中國聯通持股28.1%,中國電信持股27.9%,中國國新持股6%。消息面上,中國鐵塔昨日公告稱,公司每股發售價以招股區間下限定價為1.26港元。按此定價計算,中國鐵塔淨籌資金約534.23億港元,超越小米成為今年的港股集資之首。

中國鐵塔為何不選擇在估值更高的A股上市?

然而,在看似風光的背後,中國鐵塔香港上市之路卻不平坦,上市初衷也未完全實現。首先是公開招股遇冷。雖然中國鐵塔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通信鐵塔基礎設施服務供應商,總資產達3226億元,並且有絕對市場壟斷地位。以站址數量計,中國鐵塔在中國通信鐵塔基礎設施市場中的份額為96.3%;如果以收入計,市場份額為97.3%。但卻僅僅獲得1.36倍的超額認購,比之小米9.5倍的超額認購相差甚遠;其次是募資額度未有效解決中國鐵塔負債過大問題。

由於公開招股遇冷,中國鐵塔每股發售價謹慎選擇以招股區間下限定價,籌集資金為534.23億港元,摺合人民幣465.21億元,按照招股說明書30%用於償還銀行貸款計算,還款額為139.56萬元,相比中國鐵塔累積1964億元負債,1470億元流動負債,此次募集資金並未有效解決中國鐵塔負債過大問題。

中國鐵塔為何不選擇在估值更高的A股上市?

中國鐵塔香港上市公開招股遇冷,與其發行體量巨大有關,但也與香港股市今年IPO發行加速導致70%以上新股跌破發行價有關,這使得香港股市投資者對於新股發行持觀望態度,認購熱情不高,而國內A股市場新股發行卻是一簽難求。也從未有一隻新股發行定價低於2元;可以說,中國鐵塔如在國內上市,其首次募集的資金肯定會高於其在香港上市,對於其解決高負債作用更大。但中國鐵塔為何會棄國內而奔赴香港上市呢?這或許是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

首先發展迫在眉睫,但資金短缺,唯有靠IPO募集資金。資料顯示,中國鐵塔正謀求解決業務方向太過單一問題。招股書提到,發掘不同行業客戶提供多元化業務給予,促進"通信鐵塔"向"社會杆塔"轉化。未來兩至三年,計劃在政企通信網市場、視頻監控市場以及數據採集市場探索業務增長點,拓展基於站址的信息服務。在國際市場拓展方面,探索多元化投資方式,穩妥尋求拓展國際市場機會。而這一切轉變,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在國內銀行市場銀根縮緊,自身債務過重情況下,只能需求IPO上市募集資金。

中國鐵塔為何不選擇在估值更高的A股上市?

其次是香港股市實施全流通制改革後,公司大股東可以採取更靈活的投資應對策略。全流通制改革對於大股東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在這種流通制度下,大股東可以根據自身投資需要決定投資或者套現。

再次A股上市存在硬傷,短期難以克服。

一是未達到連續三年淨利潤為正數的要求。資料顯示,中國鐵塔2017年稅前利潤26.85億元,2016年稅前利潤1.06億元,2015年稅前利潤-47.46億元。這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第33條: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淨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較低者為計算依據規定不符。

中國鐵塔為何不選擇在估值更高的A股上市?

二是主要經營客戶為關聯方,且依賴過大。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帶來的營收佔中國鐵塔總營收的99.8%。

且這三大運營商均為中國鐵塔主要股東,這不符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第37條: 發行人最近1個會計年度的營業收入或淨利潤對關聯方或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客戶存在重大依賴;

中國鐵塔為何不選擇在估值更高的A股上市?

筆者以為,中國鐵塔經營收入對關聯方客戶依賴過大問題不應該是其短板。畢竟,像中國鐵塔的業務資源,即使三大運營商與中國鐵塔不存在關聯關係,三大運營商也會選擇中國鐵塔的基站服務,因為在國內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而有這層關聯關係,就能牢牢拴住客戶,不必擔心因一家客戶流失影響其持續經營能力。證監部門在審核類似的關聯關係和經營客戶依賴度時,理應靈活應對,避免一以貫之。

原文刊載於IPO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