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我不在乎失败 只有杀了我才能阻止我

人生和创业的成功有很多种,也有很多不同的路。有人家境优越,从小接受好的教育,工作起步就是大公司好工作,创业起步就是大格局大视野大生意。

但我更欣赏李书福式的成功,家境差,起点低,5次创业,这样的人最终能大成,更需要雄心和魄力。为什么?因为穷人的孩子,没见过大钱,很容易小富即安。

但李书福不是,他每次到了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就会不断进化,寻找合适的时机向上攀爬,即使是失败也绝不停留原地。

从19岁做生意,到今天,李书福已经干了36年,他从120元起家,最终做到现在的百亿富翁,很了不起。

为了造汽车,他向政府申请了6年

吉利成为中国首家汽车民营企业

“什么叫创新,就是人家都反对你还坚持去做。如果你和大家的观点一致,这叫创新吗?”李书福说道。

1994年,李书福洞察到汽车的商机,他想做汽车,但政府只限国有和外资生产,当时民营企业里没有人敢这么想,这么做。

可即便这样,也没能拦住李书福的野心。

为了实现造车梦,他瞒着政府部门,偷偷在临海市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

眼看着政府许可还没批下来,李书福只能一边偷偷造车,一边向政府申请。

1996年,他向浙江主管部门提出造汽车的申请,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当时的民营企业不可能拿到汽车行业的准生证,更有人笑话李书福,说造汽车不是造摩托车。

但李书福偏不信这个邪,“造车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4个轮子,2张沙发,再加上一张铁皮吗?”

为了可以正式造车,他好几次跑到北京,堵在有关部门门口苦苦哀求给民营企业一次做汽车梦的机会,并声言不用国家投一分钱。就这样,他坚持了6年。

可能有的人早就放弃了,但李书福却为了这个梦想不惜北京、浙江来回跑,而且一跑就是6年。

不顾众人反对,不懂生产技术,但他却坚定的说:“我们要让吉利车走遍世界各国,而不是让世界各国的车走遍中国。”

这种决心与毅力,真的不是一般人所拥有的。

1996年,吉利集团成立。

不禁感慨,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选择权的。一个开挂的人生,可能就差一次勇敢的选择。

1997年,李书福买了一个四川客车的生产资质,只能生产客车和面包车。当时,不仅没有政府支持,同行也在嘲笑打压他。但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李书福在这种打压下坚持了下来。

1998年,吉利在宁波建立工厂,开始规范进入汽车制造行业。但还是不能生产轿车,只能生产客车。

那段时间有多艰难?研究汽车技术的时候,李书福要把房子和仓库都用布蒙起来,像小偷一样生怕被人举报。

他不断告诉自己,“我们要坚定,我们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李书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是当时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救赎者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但挫折只是开始,那一年李书福专门搞了一个“下线仪式”,他发出去700多张邀请函,结果来捧场的只有一位副省长。原因是当时这辆车还未列入国家规定的生产目录。

“我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回想起来,李书福仍有些心酸。

面临一系列的挫折,这位“汽车狂人”不仅没有放弃,反而越挫越勇。

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集团,李书福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终于,2001年12月,吉利获得轿车生产资格,成为首家中国汽车民营企业。

1998年8月,第一辆吉利豪情下线

这场持久战终于打赢!回想这段经历,李书福感慨:“吉利汽车的目标是要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受人尊重的中国汽车品牌。虽然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不会很平坦,但我相信我们每走一步,就会取得一点积累和进步。”

申请成功后,吉利仍然顶着巨大压力。毕竟全世界那么多同行已经在中国扎根,作为后来者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非常艰难。

为了在这个领域立足,吉利主打低价路线,让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

当时的吉利美日和吉利豪情,每辆价格都在3万多元。高档一点的吉利优利欧售价也不过4万元。

这样下来,吉利的客户不断累积。生产的第一款轿车,最高的时候每年销售量就高达十多万辆。

“我不是伟人,是草民。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我们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到来吗?”回顾这一切,李书福说道。

从决定收购沃尔沃到收购成功,他用了8年时间寻找机会

所有的看似一帆风顺,背后都有你看不见的眼泪。

吉利起来了,但它最初主打的低价策略却被人诟病廉价低端,上不了主流。另外,因为过于模仿其他汽车,吉利没少吃官司,李书福的处境极为尴尬。有人说他快疯了,见人就讲自己是怎么造出3万元轿车来的。

这给了李书福很大的打击,有一回,他与同事喝酒后号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抢,每天从早晨6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辛辛苦苦办企业,为什么别人总嘲笑我?”

哭完之后,李书福萌生了收购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念头。

2002年,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不久的李书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对员工们宣布:“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 但当时,收购沃尔沃只能以“梦”的形式留在李书福的大脑中,因为他“没钱、没本事做成(这件)事情”。

所有人都在笑话他,包括内部的同事。

殊不知李书福暗下决心,正一步步往他的梦想靠近。

2006年,吉利集团赢得英国百年汽车企业锰铜控股公司的垂青,双方合资成立了上海英伦帝华合资公司,在上海生产知名的伦敦黑色面包出租车,实现了“英国品牌中国造”。

2008年,李书福又趁着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拿下全球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

这一切都是为了向他的“沃尔沃梦”靠拢。

甚至,李书福私下跟吉利的一位高管说道,“我要你知道一件事——一旦我们开始这次冒险,一旦我开始收购沃尔沃,唯一能阻止我的办法就是杀了我。”

李书福绝不只是说说而已,为了收购沃尔沃,他整整花了8年的时间。

吉利收购沃尔沃签约仪式

2007年,看到福特深陷财务困境,李书福开始“找钱”,并委托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给福特公司高层“带话”,表示吉利集团有意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他还亲自去美国拜访福特公司高层。尽管对方甩掉了捷豹、路虎等知名品牌,但它仍然舍不得出售沃尔沃。

碰了一鼻子灰的李书福,仍然不死心。后来的连续两年,他又跑到美国底特律参加车展,目的就是找机会和福特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喝杯咖啡,“聊聊沃尔沃”。

但都遭到了拒绝,原因是吉利公司没有国际知名度,自不量力。但李书福一直软磨硬泡,福特公司很多人也因此记住了这个黄皮肤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2008年底,当福特公司决定甩掉沃尔沃这个“包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书福。

经过几番沟通,董事会内部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为了说服福特公司,李书福甚至通过一家英国公司组建了一个200多人的谈判团队。

当时谈判有多艰难?光是双方准备的资料和谈判记录,就重达几十公斤。而且吉利集团的谈判成员,由于经常往返中国与欧洲,常常早上醒来都反应不过来自己身在何处。

为了收购沃尔沃,他不知疲倦不知险阻,从收购国外企业到多次与福特公司高管的交涉,都看出李书福的决心,他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2009年10月31日,福特公司终于在两个竞购者——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中国吉利集团当中作出了选择:吉利集团被列为优先竞购者。

2009年12月,福特对外宣布已和吉利达成框架协议。

一个才有12年历史、年销售收入只有160亿元的中国民营企业,最终以27亿美元的代价吃下了有86年光荣历史、年销售收入上千亿元、制造世界上“最安全”汽车的顶级汽车品牌之一的沃尔沃。

这在世界汽车史甚至产业史上,都是一个惊人之举。

周星驰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

一路走来,很多人都不理解李书福,甚至笑话他。

但他从不在乎,也从不害怕失败,因为他知道只有去做了才有掰回的余地。

就像他说的那句,“人生没有标准的答案。”

耗费90亿美元收购奔驰母公司

你看不到李永福做选择有任何恐惧

2018年2月24日,吉利集团正式宣布以90亿美元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占股9.69%,吉利成为戴姆勒集团最大的股东。

这有多疯狂,很多人都想拥有一辆奔驰,而“汽车疯子”李书福的做法是直接买下它的母公司。

90亿美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李书福和其儿子财富总额的一半还多,是收购沃尔沃价格的五倍。

李书福不仅“疯”了,而且还出乎你的意料。

曾经有媒体问李书福,“你个人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李书福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什么终极追求?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所有人最终都会进坟墓,哪有什么终极追求啊?”

如今,55岁的李书福已经功成名就,他也成为汽车行业的风云人物。但他仍然在追梦的路上。

看到这里,感触颇深。这几年来,看到很多人的起伏。

2015年,是自媒体创业元年。有个朋友也刚好赶上这个风口“一个月赚20万,几乎天天有广告接,挺爽的。”

我听完后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建议他树立自己的壁垒。

原因很简单,凭借风口赚快钱不会持续很久,如果只是靠粗制滥造的内容根本留不住用户,现在迭代这么快,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打倒。

他明白,但明白的不够彻底。接着又这样混了2年。道理很简单,如果有门生意,每天随便弄一下,一个月能赚上万,大多数人即使明知道不好,也不想去改变。

但2年后,他的公司已经走下坡路,因为没有核心的商业模式,曾经10个人的团队缩减到3个人,收入也艰难。因为害怕失败,他尝试都不敢尝试,等到醒悟过来,早已经被替代。

人这一辈子,不是只有短短两三年,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要放弃提升自己。

这么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