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哲學的引導,人的思維很容易將變成「醬缸思維」

沒有哲學的引導,人的思維很容易將變成“醬缸思維”

生活中如果沒有哲學引導,無疑將變成“醬缸思維”。某種程度上來講,哲學是探索思維與存在,實然與應然的方法。

實然,就是萬事萬物實際存在的樣子;應然,就是萬事萬物應該的樣子。

  • 比如落後就會捱打,就是個實然;而落後應該不應該捱打,就是應然。

  • 再比如一個道理對錯本身,就是個實然;而這個道理起沒有起作用,則是個應然。

  • 比如你對別人說: 不要耍流氓。那個人不聽,沒有起作用。這並不能說明你說的不對,只能說流氓習氣太重,應然不了。

網上大蝦爭來爭去的根本原因,都是思想太好了,都想把自己主觀的的“應然”分享給別人,而往往對方又及其的“歉讓”。

沒有哲學的引導,人的思維很容易將變成“醬缸思維”

醬缸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實用主義,實然應然胡亂顛倒,按需分配。醬缸思維搞不懂絕對的相對,自然搞不懂那種似是而非的相對主義。即後世腐儒那種“中庸之道”。

比如,農村有一位大媽對愛書的兒女說:“你看哪些沒用的書幹啥(實然),還不如去割草去把牛養肥點好(應然)。”

什麼叫相對?高低,上下,長短,對錯等等,總的說來都是相對的。但是在具體條件下又是絕對的。比如兩個AB兩個相類的人,力量大小是相對的,而每次較力的結果一定是絕對的。A可能昨天精神好點贏了,B可能今天精神好點贏了。這就是絕對的相對。

不分具體情況,籠統地談相對,不分主次,把一場活動的響應者(臣)斥之為暴,而把主導者“君”的作用對等,是以”臣犯君, 畜生不如”。當然,古文中所說的犯不是今天的漢語的字面意思,是越位的意思,“思不出其位”。

用孟子的話說:

  •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 批評楊子不勇於承擔責任。

  • 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批評墨子越位濫施。

  •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 沒有君父主導,就成了動物世界。

因此,孟子那個時代,君主【率獸食人】……

最後,用柏楊先生醬缸國所舉的例子體驗一下醬缸思維模式吧:

沒有哲學的引導,人的思維很容易將變成“醬缸思維”

之前沒有社會經驗,看到這樣的對話只能當做笑話,覺得那只是幽默故事裡發生的事情,我們的現實中間不可能會有如此思維。後來發現我們有些人的思維比醬缸國裡的醬缸思維健全不了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