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化」不分中西方,而「文史哲」卻要分中西方呢?

“數理化”不分中西方,而“文史哲”卻要分中西方呢?

是否存在“中國數理化”? 從學科分類談起

人類的知識可以歸類為許多領域,較為典型的如“數理化,文史哲,農醫商”。在中國這些領域都是學校教授的科目。但這些領域在中國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數理化”,不分中國和西方;“文史哲”分中國和西方;“農醫商”,有的分,有的不分。這種“區分和不區分”的根據是什麼?有什麼標準?誰說了算的,還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很奇怪,但無從考察,也許應該有如下二個標準:內部和外部的標準。

而數理化,都不分中國和西方。其根據是,它們都有“硬性”的標準,而且有成果,如數學上的1+1=2,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等於2,不可能因為文化背景和地理環境不同,在中國1+1等於2,在西方1+1等於3了,水分子結構式也不可能不一樣,用哲學上的話說就是,這些都是客觀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數理化”不分中西方,而“文史哲”卻要分中西方呢?

當然,今天我們學習的數理化大多都是歐洲近代創建的,這些標準就是它們本身已經建立起了一套詳盡的體系,使得它們的發展碩果累累。中國古代也有“雛形”的物理,李約瑟編的《中國古代科學史》中也有記載,比如如何造橋、建房,如何灌溉等,遺憾的是,嚴格講它們無法涉及物理的思想,且都不繫統,沒有廣泛性,也沒有形成知識體系,所以不能稱為單獨的學科,因此不能稱為像“中醫”那樣稱為“中國物理/數學/化學”。這些標準和成果,稱之為“硬性指標('hard core test')”。所以一目瞭然,並沒有人去像爭議西醫中醫那樣,去爭議“中國物理”和“西方物理”。

農和商,都不分中國和西方,也沒有一個“中國農業學系”,也沒有一個“中國MBA系”。但醫學則不同,存在著“西醫和中醫”學科的分別。對於分中西的學科和不分中西的學科,我們同樣可以運用以上的標準,既"硬性指標"來判斷。雖然西醫有自己詳盡的規範,但中醫也不是完全信口開河,天方夜譚,只是沒有西醫那麼實證,這就其本身各自的論據方面看。另一檢驗標準是結果。西醫能救急?中醫能嗎?人命關天不是?答案無疑都是肯定的。這也就是很多學西醫的人,想要取消中醫,難以獲得一致擁護的難度。

“數理化”不分中西方,而“文史哲”卻要分中西方呢?

是否存在“中國數理化”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個哲學問題

最後,讓我們來到文章的題目中的問題,文史哲的劃分。文和史,其核心的標準是:前者是“描寫社會”,後者是“記錄史實”。中國和西方顯然都有,所以我們有“中文系,西文系”之別(將“西文”換成英法美等國)。歷史系也同樣,有中國史和西方史之別,需要單獨學習,否則對對方一無所知,既不可能學了一種而另一種自動貫通。

哲學呢?有人說哲學在中國是個“含糊其辭”的學科(比如,諸多定義、含義不明確,沒有形成體系化、系統化)。它跟著“數理化”?還是跟著“文史醫”?最後不知那位偉大教育聖人一拍桌子:叫他“中國哲學”! 其實,按照前面的“硬性”標準,哲學只有一種,如數理化一樣,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看,其實,沒有什麼“中國哲學”。

為什麼這麼說?按照內部歸範的標準,哲學,絕不僅是玄想,天花亂墜一番,哲學更是“臻密的思想學科”。也就是,它內部必須有“邏輯”存在。否則它就是“思想”,而不是哲學,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以歸納為哲學。只有系統,深邃,精密的思想體系,使用嚴格推導的邏輯方法,反覆運用思辯方法,反覆疑問等,才符合“哲學”,作為一個嚴格學科的內部規範要求。所謂“中國哲學”顯然沒有這些建立的規範。第二,從結果的角度看,哲學必須有成果。在西方哲學的發展經過兩千多年後,西方在16世紀開始產生了自然科學,牛頓的著作就叫做“自然哲學的科學原理”。“中國哲學”到了近代和歐洲想必如何了呢?這個想必大家都知道,就不用說了。最後,“中國哲學”是否存在,其實是個偽命題,所有的“中國哲學”的字眼,都應該改為“國學”。

“數理化”不分中西方,而“文史哲”卻要分中西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