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一直想寫一寫隱居鄉里的陳長春,在我走過了那麼多隱居鄉里的民宿小院兒之後,在聽過陳總那麼多沒有保留的分享之後,寫一寫我所瞭解的陳長春。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先來一段常規介紹

陳長春,一名鄉村旅遊策劃師,遠方網創始人。2015年,陳長春創立隱居鄉里平臺,以自己的商業頭腦和多年的鄉村工作經驗,試圖兼顧運營者、當地村民、當地政府三方的利益,打造出一種可以在鄉村迅速複製的鄉村度假模式。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山楂小院

山楂小院兒,是隱居鄉里的第一個民宿產品。2015年底開業,開業以後,很快迎來了一場大雪,大雪把山楂小院打扮地異常美麗,陳長春請來了民宿攝影師李雙喜,帶著女兒在小院兒裡拍了一組美美的照片,照片裡雪夜農宅裡透出的橘黃色溫暖的燈光,金燦燦的玉米垛、孩子在雪地裡堆雪人、打雪仗盡情歡笑的場景,深深地打動了在鋼筋水泥、霧霾嚴重的都市裡忙於生活的人們。山楂小院兒迅速走紅,網上預定一度爆棚。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圖為山楂小院,位於延慶縣劉斌堡鄉下虎叫村

關於民宿選址

關於選址,陳長春的一句名言,叫選村就是選書記。村書記給不給力,是項目能不能做的第一要素。當然這對於單體的民宿來說,也許不是那麼重要。但是與村民打交道,對於絕大多數的城裡人來講,是超出經驗範圍的。不懂得跟農民打交道,會令民宿做起來疲憊不堪。陳總要求的村裡的這個書記,既要懂得商業的不易,又要在當地有足夠的威信。作為外來者,你永遠不要企圖維繫周圍的每個村民的關係,要在當地找個代言人。企業化運作的民宿,找個給力的村書記,個體運營的民宿主,至少也找個在當地能跟各方順暢溝通的村民,通常房東是最佳人選。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民宿起名

關於如何給民宿起名字,陳長春也反覆講過很多次,隱居鄉里採用的是一種 “刻意的隨意”,比如發現這個院原來是村支書姥姥家的宅子,那就叫它姥姥家吧;又比如這個院四周都是山楂樹,那就叫山楂小院吧;還有桃葉谷,它所在的村兒其實叫黃山店,不好聽啊,再往前一查,它原來有個很美的名字叫桃葉口,那就叫桃葉谷吧……都是很自然產生的,沒有太苦思冥想。儘量用一些具象的東西,讓人記住鄉村的感覺。避免起一些生僻、晦澀、不容易記住的名字,像“山楂小院”、“姥姥家”,只說一遍大家都記得住,不需要重複解釋。“黃櫨花開”、“先生的院子”都既自然地道出了民宿的自然、歷史特點,又很好地釋放了建造者的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30天30萬

而山楂小院能夠突然成網紅,陳總說最關鍵的一點是——降低了做民宿的門檻。隱居鄉里很高調地跟農民講,投入30萬、30天,就能建一個像山楂小院這樣的民宿,讓農民覺得這件事情非常簡單。建了山楂小院、姥姥家後,一些村民說,不用出去打工、在自家門口也能做一份體面的工作。請的幾個管家大媽,每月掙的比在城裡打工的孩子還多,特別有成就感。同時還間接解決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夫妻兩地分居的很多農村問題,農民賺到錢,城裡人又能玩得很舒服。隱居鄉里在設計商業模型時,儘量做到讓每一個人有利可圖,每個人又不唯利是圖。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民宿設計

隱居鄉里的設計師是金雷老師,對老屋的改造和設計理念提倡“極簡”,有節制的奢侈和有品質的節儉。要建讓人住得舒服的房子,不需要做很多浮華、誇張的設計。這樣既迎合了現代的審美,又能保證複製起來更容易。外表保留老房子的帶有歲月印記的外貌,斑駁的牆、褐色的木樑、老舊的木門以及長著草的屋頂,都是鄉村原始的風貌,但內裡要簡潔舒適,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隱居鄉里現在已經用這樣的設計理念改造了52個院子。

隱居鄉里能夠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複製出這麼多的院子,是因為從開始設計的模式,就有利於複製。基於隱居鄉里平臺,幫農民設計方案,將老宅子進行改造,同時對農民進行培訓和提升,讓農民自己做管家,他們有主人的意識也有收益(農名作為業主和管家能分掉利潤的60%以上),這樣農民的積極性就非常大。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姥姥家民宿,位於房山區黃山店村。

關於管家培訓

管家大媽也是隱居鄉里的一大亮點,找當地的巧媳婦來做管家,很花了番心思的。每個村子都會有自己的“巧媳婦”,熱情好客,手腳麻利,乾淨整潔,做菜好吃,這些大媽大嬸大多四五十歲,孩子進城上學或務工,自己在村子裡守著家守著老人,請她們來進行管家服務,實際上是把這些農村婦女的邊際勞動力釋放了出來。

陳總自己也親自參與培訓,放棄酒店那一套培訓管家的理論,甚至不用他們去學任何新東西,而是去放大、或者說是煥發她們原本就有的優點。比如打掃庭院、迎來送往、端茶做飯,讓她自然地呈現出來就好,而不是非要露出八顆牙齒去微笑,或者背什麼迎賓詞。當這些服務受到客人稱讚時,她們找回一種生活的自信和成就感,這對陳總來說,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有客人說,臨走時,山路已轉過一道彎了,在車的後視鏡裡還看到那個管家大姐在揮手,覺得非常溫暖,像回到小時候離家與母親的離別一樣。陳總問過客人,這其實也是培訓出來的——你不會失望吧?客人說,不會啊,如果人與人的真情、禮節這些在中國鄉村社會已消失很久的東西能被培訓回來,這就是一種功德啊。很多東西先形式化之後,才會慢慢變成自發行為。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管家大媽的親切待人,以及她們的好手藝,都令客人念念不忘。

關於餐飲

在餐飲上,隱居鄉里的理念,也是儘量地採用當地食材,時令的食材,在當地傳統的製作手法基礎之上,進行改良,力求口感上、擺盤上均達到很高的水準。姥姥家的一碗手擀麵,配著茄子或者西紅柿雞蛋的滷,簡單爽口。冬季的火盆鍋,一大盆各式的菜,香味撲鼻,大冬天吃到頭頂冒汗。而山楂小院的春餅,酸甜適中的山楂汁,不僅能夠讓住店的客人滿足,一年還有幾萬瓶的外銷。所有的食物都進行了標準化的配比,手擀麵面和水的比例、火盆鍋各種菜的份量、山楂汁熬製的時間,均做了精確的標準,因此,餐飲業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宿裡,快速地複製起來。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民宿拍照

有人說,賣民宿就是講故事、賣照片。陳總也承認這一點。好的照片,對民宿來說,非常重要。什麼樣的照片是好照片呢?除了拍攝的技巧,拍攝的內容也非常重要。陳總經常強調的一個詞,照片要有“代入感”。什麼叫代入感呢,就像下面的照片,小女孩用手去接飄落的雨點、年輕人在月光下的庭院裡聚會、小夥伴一起開心地玩沙子、爸爸抱著女兒去摘滿園桃花的花蕊......或者就是孩子玩累了餐桌上大快朵頤,都些都很容易讓畫面外的看客產生心嚮往之的幸福感。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民俗體驗

在民俗風物的展示上,隱居鄉里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姥姥家的冬季,給大家復原了爸爸媽媽小時候那些有趣的事情。皮影戲、糖葫蘆、棉花糖、古法爆米花、跟管家阿姨做那些可愛的花饃饃,這些場景和樸素的村莊庭院,能夠喚起父母兒時幸福的回憶,也讓孩子們體會到與都市迥然不同的鄉村體驗。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品牌設計

隱居鄉里是陳長春所有民宿的主品牌,山楂小院、先生的院子、姥姥家等是旗下的子品牌。主品牌主要是出品人和服務平臺,並不刻意地去強調。互聯網時代的旅遊度假消費心理是尋找差異化,比如一些客人住過山楂小院後,等新的項目比如姥姥家、先生的院子開業的時候,他們就會有很強的嘗試心理,就會形成復購和社群效應。用子品牌形成社區和營銷矩陣,互相穿插,提高項目整體入住率。主品牌的知名度高不高,不是重點追求的,就像華誼兄弟,大家在乎的是電影的質量,不會在乎華誼兄弟的知名度高不高。把內核做到統一化,外圍和文化和感受做到差異化,就符合了文旅產品的調性。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活化鄉村

陳總強調:鄉建的上層邏輯必須是商業邏輯。要活化鄉村,年輕人必不可少。鄉村就是一個載體,誰在這裡生活,它就是誰的鄉村,它既是屬於原住民的,也是屬於新村民的。新村民有新村民的優勢,用一些新的外來的文明提升當地。比如說成都的明月村,陳奇老師帶去了一些設計師、畫家、主持人,他把鄉村裡很普通的東西變成藝術品,陶藝、扎染,還有各種繪畫作品,讓當地的財富變現。

現在整個鄉建領域裡有這麼兩種做法:一種做法是先吸引年輕人回來;還有一種做法,也是隱居鄉里的做法,先解決在地化就業和載體服務的問題。現在找年輕人回來,成本太高了。其一,他們在城市裡還有一些工作,基本很難脫離;其二,還要篩選,不是所有回來的人都能用;其三,還要管理,不是所有回來的人都願意做;此外,有孩子的還涉及到教育問題。這些事情從商業角度來說是很容易失控的。所以現在的火候還不成熟。當下最契合實際的做法,就是先用當地的中老年人,然後再逐漸過渡到返鄉的和在地就業的年輕人。等把這個體系搭建起來,讓城裡人看到希望,不用去呼喚他們,他們自己就想回來了。

當時公司在做規劃的時候,就規劃2018年要建鄉村幼兒園,這個鄉村國際幼兒園有扶貧基金會來捐贈建設。師資在和新東方談合作,同時扶貧基金會也有一些志願者,但是陳總更希望把它直接做成一個商業。把孩子放在山清水秀的環境下,去接受國際化的幼兒園教育,既有自然教育,也有普通的文化教育。同時,農村的孩子也可以到這兒上學,他們的學費由政府補貼,讓城市人和當地人的孩子從一張白紙開始就一起學習,就不會有階級之分。這是陳總理想中的烏托邦,大家都能很平等地接受教育。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商業模式

在商業模式上,陳總強調,不考慮商業的鄉建只是一場設計的狂歡,一定要對接市場。在做隱居鄉里之前,陳總就做好了商業模式的完整設計。建構一個網狀體系、搭建一個共享平臺,而不是說找了一片山清水秀,寄託自己的夢想。要讓農民賺到錢,整個運營才能持續下去,那就必須敢於給農民做承諾,你把線下產品做好,我利用我的營銷能力把它賣出去,1個院子1年賣100個客人以上,農民就能安心,而這樣又倒逼我們必須做好營銷……

在做遠方網時,陳總一直跟著孫君老師(注:孫君,北京綠十字創始人、中國農道聯盟秘書長)做鄉建工作,持續有八年多,對鄉村有很多瞭解,但是從市場的角度來分析鄉建問題,賣不動的情懷都是耍流氓。陳總經常強調,我們很商業化,我們不是做公益。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在做鄉創聚落,我很欽佩那些做鄉創的返鄉青年,但鄉建應該是一個自然行為,它不應該成為一場運動,任何事情成為運動就很難持久,所以我覺得不論從政府號召還是企業運營來說,不應該把商業模型建立在一種運動上面。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民宿分享

這一點是sandy要強調的,陳長春,無疑是最佳分享者。無論在東籬的精品民宿分享會上,還是私享會上,還是民宿沙龍上;也無論是面對一臉懵懂的民宿小白,還是有一定競爭關係的品牌民宿主,還是其它交叉的民宿相關人員,陳總的分享,都不保留,乾貨與文采,都令人折服,每次分享交流下來,詼諧幽默、妙語連珠,大家既學到很多實戰經驗,又開心酣暢。雖然sandy至今為止已經聽過陳總幾十次的分享了,但仍然每次都有新的收穫。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商業規則

陳長春是一個講究商業規則、尊重商業的人,在sandy的《京郊民宿150家大合集》火了之後,陳總是第一個對sandy表示感謝的人,陳總說,隱居鄉里沒有花一分的宣傳費,得到了一個一百多萬的曝光量,應該給sandy發一個大紅包。說實話其實sandy還挺慚愧,對於給予東籬民宿分享會最大支持的一位導師,我並沒有把隱居鄉里排在前面,而是排在上百名以後的位置,還給漏掉了一個黃櫨花開的民宿,但是陳總的商業規則,卻讓人感覺到,與隱居鄉里合作,可靠、踏實、值得信賴。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商業信譽

陳長春的商業規則,還表現在信守承諾上。對於答應sandy的每一次分享預約,從來沒有缺席過,也從來沒有遲到過。有的時候其它參與的學員偶爾會有遲到或者早走的情況,而陳總每一次都會完整地參加完整個活動。只有一次沙龍跟陳總預約地太早了,中間又沒有再做任何提醒,就忘記了,但是陳總還是把其它的事情做了調節,準時準點地參加完了整個沙龍,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分享。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關於自我修為

陳長春的商業信譽,還表現在自我修為上。作為一個曾經的軍人,一個白羊座,陳總有很堅持自己觀點的一面。但是認識打交道兩年多,從來沒有聽過任何對別人詆譭的言語。尊重商業、不問江湖,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一切。陳總說過,創業是一種修行。修行到自己豁達通透,遇事淡定從容,修行到對人自在真誠,對事業專注篤定。修行到生意做得步步為營,情懷保持地一如最初。還修行到玉樹臨風、才華橫溢.....一眾粉絲。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陳長春|隱居鄉里,我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隱居鄉里

回到莊稼和泥土的身後,

回到炊煙和歸鳥的天空,

回到雨後若隱若現的草木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