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效應:仙女座》銷量口碑雙失敗是輿論所致?

《質量效應:仙女座》銷量口碑雙失敗是輿論所致?

我們都知道,Bioware宏偉壯麗的《質量效應》三部曲為曾經他們帶去了不錯的口碑與利潤,但我們同樣知道,去年的《質量效應:仙女座》最終演變為一場災難,讓這家老牌RPG製作組在蒙受鉅額虧損的同時,名聲也急轉直下。

對於《質量效應:仙女座》為什麼會遭到銷量口碑的雙失敗,玩家一般認為這是遊戲本身素質所致,但昨天,Bioware的製作人Mark Darrah在Twitter上表達了另一種態度。Mark 先是承認了遊戲的失敗,然後又說:

“可是輿論環境對我們很不利。 尼爾、仁王、地平線還有塞爾達跟仙女座擠在了同一個發售窗口期。 相比仙女座,它們在某些方面都有所長。 這種情況下,哪怕是再客觀公正的媒體打分時也會嚴苛起來。 換個發售日期,(仙女座)的得分能從72漲到90嗎? 肯定不能。 但從72變成77或者78?沒準。 低分會對銷售造成影響嗎? 會。 畢竟這年頭,眾口鑠金啊。”

《質量效應:仙女座》銷量口碑雙失敗是輿論所致?

推特原文

Mark Darrah這說說得倒是挺動聽,但冷靜下來想想,你就會發現,他提到的這幾款遊戲分別是《尼爾:自動人形》、《仁王》、《地平線:零之曙光》和《塞爾達:曠野之息》。這些遊戲題材和玩法,與《質量效應》系列並無任何接近之處,不存在競爭關係。

退一步說,即使真的要爭奪玩家,《質量效應:仙女座》也應該一點也不怯於它們。特別是《仁王》與《地平線:零之曙光》,這兩部都是沒有任何基礎的新作品。《仁王》拖拖拉拉不停反覆修改搞了十多年,乍看起來屬於那種半死不死,勉強推出的二流遊戲,《地平線:零之曙光》的開發商Guerrilla Games,以前更是個只做射擊遊戲的主。而《質量效應:仙女座》呢,它的三部優秀前作,已經為它在市場上打下了一片天,何況新作的故事發生在另一個銀河,劇本創作上也不會受到前作故事的鉗制。

《質量效應:仙女座》銷量口碑雙失敗是輿論所致?

《質量效應》成功的前作。

可我們最後玩到的,那是個什麼玩意兒?拖沓平庸的主線,重複跑路的支線,其醜無比的角色?它被玩家詬病的那些缺陷,其中有好些早在一年前官方發佈的遊戲預告裡就已經被人指出了。換句話說,Bioware如果肯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這場災難完全能夠得到避免,沒準甚至連發售日期都犯不著後延。而且別的不說,重新改改角色的面部模型,真有那麼難嘛?看看人家還要早兩年就出的《巫師3》好伐,玩家給你這《質量效應:醜女座》的“雅號”還真不算是抹黑。

我不確定Bioware到底是怎麼了,這家曾經做出過不朽RPG名作《博德之門》的公司,似乎正衝著自我毀滅狂奔而去,並且絲毫沒有懸崖勒馬的意思。他們手上原本兩張極好的牌,現在都打得稀爛。《質量效應:仙女座》就不用說了,《龍騰世紀》系列也沒好到哪兒去。《龍騰世紀》一代和它的資料片還一副歐美角色扮演遊戲正統繼承人的架勢,但二代突然來了個大縮水,連地牢地圖都開始瘋狂地重複利用,也不曉得怎麼會趕工到這個地步。後來的《龍騰世紀:審判》勉強止住了倒車的步伐,還在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情況下,拿到了當年TGA的最佳遊戲獎。但因為那遊戲實在平庸,給人的印象並不深,現在還對龍騰續作抱有期望的玩家似乎並不太多。而且我們掰掰手指就會發現,《審判》的推出,都是四年前的舊事啦。

《質量效應:仙女座》銷量口碑雙失敗是輿論所致?

左邊是演員Jayde Rossi,右邊的遊戲角色Sara,據說是Bioware以她為臉模做出來的。

Bioware目前的工作重心,毫無疑問放在了明年2月要推出的《聖歌》上。今年E3展上,他們還對這遊戲做了一番展示。《聖歌》畫面看著不錯,各種機甲的機槍導彈磁軌炮轟起來也蠻爽,不過根據前兩個禮拜的消息,這遊戲完全沒有NPC隊友,你必須跟其他玩家全程聯機,開著機甲去打怪。換句話說,這就是個完全放棄了劇情的網遊,非要做個類比的話,倒是和Bungie開發,現在半截入土的《命運2》有那麼幾分類似。不管怎麼看,這遊戲都是Bioware破罐子破摔,徹底放棄傳統角色扮演以後的產物。

其實Bioware轉型的跡象,很早就暴露出來了。2007年,這個名震天下的遊戲開發組遭到了EA的收購,而被EA買下後最終解散或者從此再沒了聲息的製作組不計其數。果然,2012年9月18日,也即Bioware正式對外公佈《龍騰世紀:審判》的一天後, 它的兩位創始人Ray Muzyka和Greg Zeschuk一道宣佈離職,此時距離Bioware最後的佳作《質量效應3》發售不過半年。兩位歐美RPG元老級人物的離開,據說是因為遊戲製作理念與新東家不符所致。總之,從那時起,Bioware確實再也沒能產出能讓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質量效應:仙女座》銷量口碑雙失敗是輿論所致?

機甲射爆遊戲《聖歌》。

對於Bioware轉型,除了唏噓外,我倒也沒有多少反對的意思。真正的問題出在他們對遊戲的態度上。像上面那個在推特上發帖的老哥Mark Darrah,他09年入職,參與了《龍騰世紀》系列的製作,也是《聖歌》的執行製作人。這樣一個代表Bioware說話的人,居然要把《質量效應:仙女座》的失利甩一部分鍋給發售日期,而不是坦誠面對遊戲質量不過關的現實,實在令人心寒。想到《聖歌》也是經他這樣的人之手產出的,我不禁對《聖歌》又平添了幾分懷疑。當然,新作的利好消息也不是沒有,至少大家往機甲裡那麼一鑽,就不用擔心再見到醜陋的臉部建模啦,不是嘛。

這幾年來,Bioware一直狀態不佳,有些玩家認為EA已經在考慮把這家工作室徹底打入冷宮了,《聖歌》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搏。但對另外一些玩家,特別是骨灰RPG愛好者來說,即使《聖歌》成功,Bioware也捨棄了曾經的立身之本,不再是他們所熱愛的那個製作組了。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