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究竟「該不該打」?

與室外35℃的氣溫一樣,劉明(化名)雖坐在空調房裡,一手麻將卻打得火熱。另外的三個牌友,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爸爸和兩個姐姐。

近日,包括劉明父母在內的一些曾將打牌、打麻將視為不務正業的家長,畫風突變,並與孩子打成一片。究其原因,竟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這種另類教育的方式引發不少家長的熱議。那麼,打牌、打麻將能否達到家長所期望的目的?除此之外,家長們還有哪些五花八門的教育方式?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究竟“該不該打”?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究竟“該不該打”?

打麻將能鍛鍊思維?是真的

劉明學習打麻將是從7月中旬開始的,那時候,濟南市中考統招志願剛剛完成填報。

“平時只顧學習文化課,也沒上過興趣班和特長班,志願填報完之後很閒,想玩但不知道玩什麼。”劉明說,自己整日在家“無所事事”的樣子,讓父親著了急。通過網絡搜索,劉明父親得知國內外的好幾個神童都有打撲克牌的經歷。其中,江西一名12歲女孩能通過高考正式被大學錄取,就與家長的特殊教育有關。據悉,該女孩的爸爸非常重視女兒的學齡前教育,他還經常讓女兒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生活的實際之中,比如為了鍛鍊女兒的心算能力,他用打撲克、玩“算24”的方法,讓她學習心算。最後,這個女孩越級完成了她的小學、初中和高中課程,提前考入大連外國語學院本科。劉明父親從中為兒子找到了玩的路子。

“讓孩子學習打牌、打麻將,並非讓他僅僅當成一種遊戲,而是希望他能在玩的過程中,培養、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談到為何支持孩子打麻將,劉明的父親劉先生如此說道。之後的每個週六日,劉明的兩個姐姐便會陪他打牌。“後來也想讓他學學象棋,但是孩子不感興趣。”怕劉明沉迷於打牌,父親劉先生又開始讓兒子轉戰打麻將。

那麼,打牌、打麻將能否達到家長所期望的目的?“從理論上來說,讓孩子玩麻將或者打紙牌來鍛鍊思維能力,是可以的。”濟南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所主任趙冬梅說,人在玩牌或打麻將的過程中,需要進行一定的組合、推理,通過自己手裡的牌來揣測別人手裡有什麼牌,“對鍛鍊邏輯思維能力來說,是有好處的。”趙冬梅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玩牌的過程中,不能出現贏了牌給多少錢等類似的獎懲、博彩性質的一些規則,而應該僅僅將打牌、打麻將視為遊戲性質。

幾歲開始培養?越早越好

據瞭解,人的大腦在2歲時能完成70%的神經發育,6歲時能完成90%的神經發育。“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越小培養越好。不光是思維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是,越小越好。”濟南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所主任趙冬梅說,如果沒有前期的訓練基礎,成長到一定年齡後再去培養思維能力,效果甚微。

“孩子的發展是綜合性的,培養、發展創造力、思維能力的最好方式是運動,家長應該加強孩子的協調能力訓練。”趙冬梅說,家長要讓孩子多看、多聽、多動,在戶外活動中開闊視野,並注重大運動及精細動作的訓練。何為大運動和精細動作?據瞭解,大運動包括踢球、游泳等協調性運動;精細動作即我們常說的動手能力。“俗話說‘心靈手巧’,反過來,手巧心也靈。”趙冬梅說。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閒時間。“思維能力的創造,並非現在很多家長將孩子的一天除了睡覺、吃飯的時間之外,安排滿各種興趣班。創造力來自於空閒時候思維能力的發揮。”趙冬梅建議家長,要想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如學齡期的孩子,在給他一個問題的時候最好不要給出唯一的答案,如現在的很多選擇題中非A即B的答案,因為在生活中,沒有唯一的答案。家長可以先不給孩子說出答案,而是讓孩子說出三個答案,然後跟家長一起討論。

以現在最常見的假期旅遊為例,在很多人的旅行中,到哪玩、去哪些景點、看什麼風景,往往都是家長設計、安排好了,帶著孩子去轉一圈就回來了。其實,行程中的一些東西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安排,比如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是坐火車還是坐飛機?去看自然風景還是人文景觀,哪些具有當地特色?哪些景點更有價值?通過討論、對比不同方案的優劣勢及難易程度等,來選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另類教育都適合?看個體差異

據瞭解,除了鼓勵孩子打牌、打麻將之外,還有一些家長也有著自己的“另類教育”方式。

據媒體報道,每逢週末,貴陽市街頭就會有一名3歲小男孩在其父親陪伴下在街頭賣唱,小男孩聲線稚嫩,卻能熟練唱出時下最流行的歌曲,引來路人圍觀。每當有人給錢,小男孩更會禮貌道謝。據其父親說,孩子正上幼兒園,帶他出來賣唱主要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自我表現能力。同樣,在濟南某公園附近,也常見一個小女孩坐在路邊拉二胡的情景,有人說,那是家人為了鍛鍊孩子上臺的勇氣和表現力,特意讓她在路邊表演。還有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將不到4歲的孩子故意“扔”在人多的地方,不顧孩子的慌張,偷偷觀察孩子的做法。

那麼,以上家長的另類教育方式是否值得提倡?對此,早教專家表示,以上例子能反映出如今的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間越來越早,而且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家長們對於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顯得太急切,反而容易給孩子增加壓力。另外,也有教育專家認為,另類教育方式很難評價其本身是否正確,關鍵還是要看個體差異。對於這種另類的教育方式,也許的確在彌補孩子某些方面的不足很有效果,但是孩子畢竟是個體的存在,如果把別人的教育方式生搬硬套,便會壓抑孩子個性的發展,教育孩子還是要按照規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