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的信息化,需趨利避害,培養“互聯網+”思維

引言

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教學,已是大勢所趨,併成為我們判度一個教師業務素質的重要標準。所以,當我們去看現今的課堂教學時,會發現幾乎每一個教師都會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但當我們理性的審視這些課堂的時候,也會發現,並不是每個老師都能把信息技術運用的恰到好處,總是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甚至出現教師成為信息技術的工具,被信息技術所控制的局面。

不可否認,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已經普遍被採用。由於歷史學科中歷史事件的過去性和不可逆性,發生的事件無法再現,教師利用現代化的電教手段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知識,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動性,更能加深學生對歷史材料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改變對歷史學科的淡薄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但綜合高中歷史教學實際,筆者認為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時,教師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而影響了教學效果。下面就高中歷史信息化教育的不足以及如何消除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負面作用的策略展開闡述。

高中歷史教學的信息化,需趨利避害,培養“互聯網+”思維

高中歷史信息化教學中容易出現的三個問題

1、忽視學生在“學”中的主體身份。

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是教和學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重要組合。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如果忽視了學生的學,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而只注重教師的教,這樣的教學暫且不說脫離了教育的原則,恐怕教學效果也會不盡人意。

不難看到一些歷史課堂,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出現師生交流和討論大打折扣的現象。學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們喜歡新奇,也容易被新奇分散注意力,所以,當學生們被教師的信息技術所展示的精彩吸引走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精力的時候,學生就成了課堂之外的觀賞者,他們的注意力更多的不是在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上,而是集中在欣賞觀賞那些精彩的視頻資源和圖片資源上了。

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製作課件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了,甚至可以說這是教學的核心。課件的設計要從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出發,要忠於教材而高於教材,要圍繞教學突出重點,詳略得當。也就是說,教師在製作課件時,需要從教學目的出發,圍繞教學重點精心準備。歷史圖片與視頻在網絡資源中可以說汗牛充棟,教師要學會篩選這些圖片和視頻,如果只想著顯示效果的吸引力,只想著怎樣讓課堂變得熱鬧,那就會出現喧賓奪主、譁眾取寵的結果,效果當然也就會大打折扣了。

2、忽視教師在“教”中的主體地位

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則是教的主體。這就警示我們,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既不能忘記學生學的主體地位,也不能忽視教師教的主體地位。所以,始終需要我們記住的是: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是用來輔助我們進行教學的工具。也就是說信息技術不能代替教師,我們不能誇大了電教手段的作用,過分依賴它,忽視傳統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有其獨特的優勢。因為傳統教學,講究的是師生之間利用語言、行為等互動方式進行教學,所以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學科知識的系統傳授,有利於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講授過程中有利於學生和教師發生靈感、思想相互碰撞,提高學習效率。當然,傳統教學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投資成本低,比較經濟等。所以,什麼時候選擇使用信息技術來教學,什麼時候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也需要進行通盤的考慮,切不可讓自己反而成為了信息技術控制下的工具。

高中歷史教學的信息化,需趨利避害,培養“互聯網+”思維

如何消除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有其不可否認的強大優勢,但如果教師沒能準確把握課堂的主旨,則容易出現濫用、誤用,從而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無法達到教學的目標。怎樣最大限度的發揮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優勢,又能消除信息技術在運用中產生的負面影響?筆者覺得最終還得靠教師自己。這需要教師理性的認識,圍繞教學目標認真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做好信息傳遞量的控制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高中課堂的設置一般都是45分鐘。在這45分鐘裡,教師能夠教給學生多少內容,在教學課件設計時,教師應該有清楚的瞭解。根據筆者自己的教學經驗來看,在注重師生互動的情況下,一般一節課能夠容納的PPT在18頁到24頁。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過大的信息量其實質是信息汙染。所以,如果教師在做課件時,把有用、沒用的文字和圖片等一大堆資料簡單地堆砌到課件裡,一節課播放四五十頁PPT,幾十張圖片、幾個動畫,幾段影視材料,其結果只能是走馬觀花、應接不暇。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的時候,需要本著講求重點突出、內容精煉的原則,幫助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們要注意課堂時間的把握和學生可消化信息量的把握,在選取歷史教學素材時,要寧精勿濫,精心選擇那些與課堂的知識點緊密相關的材料,可有可無的材料,哪怕很精彩,也要捨棄掉。

2、做好信息展示速度的控制

在信息傳遞的速度上,信息技術也有其強大的優勢。一段文字或者表格,一段史料,在傳統教學中只能採用抄寫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這樣不僅耗時,而且費力。信息技術傳遞信息的高效性,為課堂節省了很多時間並擴充了課堂的容量。但是,隨之而來,卻出現相應的問題,如果速度控制不好,容易出現這些信息一閃即逝的現象,在下一個新信息展現出來的時候,學生可能還在回味上一個內容,還在努力理解和消化上一個知識點。這樣,就會出現信息銜接上的矛盾產生,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歷史課堂是非常注重知識結構和知識聯繫的一門學科。所以,教師需要留夠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消化,也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記錄好筆記。當然,如果教師能夠配合使用好傳統教學中的黑板板書,對學生的學習將會是非常有利的。

3、培養 “互聯網 +”思維模式下的歷史教學

我校目前正在大規模推廣智慧課堂教學,師生在課堂中均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互動。互聯網因傳遞信息快、反饋信息及時的優勢,在智慧課堂中成為教師瞭解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也深受教師的喜歡。在高中歷史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較為落後,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限制了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提升。而在當前“互聯網 +”思維模式下,教師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便捷性等特點,讓學生圍繞某些主體自主查找信息、論證相應的觀點,實現小組合作,構建探究式課堂,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進行理性思維與“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史方法,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構建高效率的歷史教學課堂。

高中歷史教學的信息化,需趨利避害,培養“互聯網+”思維

結 語

總之,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是大勢所趨,國家也在大力的推廣並做了周密的政策部署。但我們也需要注意,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把握好了會成為我們教學發展的催化劑,把握不好,則會成為教育發展的絆腳石。如何在信息化浪潮中趨利避害,我們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