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情报机构简史:以黎情报局长哈桑遇袭事件为观察点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黎巴嫩首都贝鲁特19日发生一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包括黎安全部队情报局长维萨姆·哈桑在内的至少8人丧生,另有80多人受伤。国际社会纷纷对这起暗杀事件予以强烈谴责。”

——新华网

“爆炸发生在东贝鲁特艾什拉菲亚区一个主要由基督教居民组成的社区一条狭窄街道上,距离基督教长枪党总部仅200米。爆炸造成包括黎安全部队情报局长维萨姆·哈桑在内的至少8人丧生,另有80多人受伤。事发时正值交通晚高峰时段,人流密集。目击者说,爆炸形成的冲击波造成街道上多辆汽车被毁,周围建筑严重损毁,现场一片狼藉。这是自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2005年遭遇汽车炸弹袭击身亡以来贝鲁特发生的最严重的爆炸袭击事件。”

——人民网(原载于北京晨报)

黎巴嫩情报机构简史:以黎情报局长哈桑遇袭事件为观察点

黎巴嫩公安总局局长Abbas Ibrahim少将

先说一下黎巴嫩,作为一个在冷战时期就有数不清的世界各国特工扎堆的国家【注1】,黎巴嫩的安全机构较为复杂,在各种公开资料中,黎巴嫩的安全部门名称众多,也较为混乱,国内关于黎巴嫩的研究资料中,也未见到有涉及到黎情报机关的系统论述,目前根据文献已知的正式安全机构有两个,分别是黎巴嫩公安总局(General Security Directorate,1921年成立,原名第一局,1959改为现名,现任局长Abbas Ibrahim少将)及黎巴嫩国家安全总局(Lebanese State Security,1985年成立,现任局长Georges karaa少将)。

【作者简介】:杨旭,现供职于国纪万象信息情报研究院,长期关注全球情报机构及国际情报局势。

一:黎巴嫩情报机构沿革史

黎巴嫩情报机构简史:以黎情报局长哈桑遇袭事件为观察点

前CIA局长威廉·约瑟夫·凯西,在其任内,中情局与黎巴嫩情报机构关系最为亲密

中情局的传奇人物威廉·约瑟夫·凯西在中情局执掌大权时【注2】,中情局与黎巴嫩情报局的关系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凯西对于以色列摩萨德的不信任,在当时,中情局和摩萨德都看不起对方,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和美国海军陆战队撤出黎巴嫩后,两个情报机构的关系恶化到了极点【注3】,摩萨德官员曾公开嘲笑中情局,称其为“不会演戏的演员”【注4】,当时与中情局打交道的是摩萨德的二号人物彼得·曼迪,中情局的官员称其为吝啬鬼,除非事关以色列的利益,不然彼得·曼迪不会跟中情局分享任何情报,中情局也形成了一种观点,跟以色列共享情报是条单行单,有去无回【注5】,另一方面,中情局在获取情报和保证人员安全方面还需要大力借助于黎巴嫩情报局,中情局每年给黎巴嫩情报局200万美元作为其特工人员的资金,并以此来获得黎巴嫩情报机关的帮助。

【注6】

1984年3月16日发生了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政务官员威廉·巴克利被绑架事件,威廉·巴克利的真实身份是美国驻贝鲁特情报站站长,凯西积极的营救巴克利,一方面催促中情局行动处拿出办法,并且组织了一只营救人质的特别行动队,一方面派出特工与各种各样的线人接头来获取情报,以期能与恐怖分子谈判,救回巴克利,但凯西这方面的行动违反了美国政府的政策,即禁止与恐怖分子谈判来赎回人质,以至于招致了不小的麻烦,正是因此导致了中情局不得不缩减贝鲁特情报站的人手,最后只剩下一名站长和一些特工,只得将其情报职能移交给了黎巴嫩情报局,并提供对方更多的资金、设备,以维持中情局在此地的监听站,并获取更多的一些情报。【注7】

(此事件的详细情况会在《冷战前沿贝鲁特的另一面——中情局与克格勃的战争》中涉及到)

在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遇袭身亡后,黎巴嫩安全部队在2005年8月30日逮捕了涉嫌参与刺杀的前安全局局长杰米尔·赛义德(贾米勒·赛义德,有资料称其为情报总局局长)、前国内安全局局长阿里·哈吉和黎军前情报局长里蒙·阿扎尔三位黎巴嫩安全部门高层(共同被捕的还有黎巴嫩前共和国卫队司令穆斯塔法·哈姆丹,此案涉及人物众多,负责拉菲克·哈里里谋杀案的国际调查委员会在20日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交的有关调查报告中说,参与谋杀事件的嫌疑人艾哈迈德·阿卜杜·阿尔在针对拉菲克·哈里里的爆炸发生前同黎巴嫩前总统埃米尔·拉胡德有过电话通讯

【注8】),2006年2月黎巴嫩政府宣布解散国家安全局,成立新的情报机构【注9】

二:对任何特工来讲,黎巴嫩的形势都非常严峻

黎巴嫩情报机构简史:以黎情报局长哈桑遇袭事件为观察点

一名黎巴嫩士兵在维萨姆·艾德遇袭现场警戒

在黎巴嫩,各国的特工都要面临着非比寻常的危险,1983年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被卡车炸弹袭击,包括中央情报局中东部主任在内的63人死亡。1984年3月16日,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政务官员威廉·巴克利被绑架和枪杀(公开身份为大使馆官员,真实身份为美国驻黎巴嫩情报站站长)。

其后,法国情报站副站长在黎巴嫩情报总部门口遇袭身亡,美国的情报官员怀疑幕后指使者就是与这个副站长共事的黎巴嫩官员,3名持枪的法国警官也在下班后被枪杀。

2011年,一名负责过中东地区项目的中情局前探员说:“我们过去几年在贝鲁特损失不少人,所以所有人都应该熟悉流程,”【注10】

对任何特工来讲,黎巴嫩的形势都非常严峻。

而黎巴嫩安全部门高层遇袭事件更是屡见不鲜,2008年黎巴嫩安全部队情报局技术处负责人维萨姆·艾德在前往黎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遇害案国际调查委员会驻地途中遭遇汽车炸弹袭击身亡,在此之前,他于2006年和2007年曾两次遭遇袭击。

三:黎安全部队情报局长维萨姆·哈桑遇袭事件

黎巴嫩情报机构简史:以黎情报局长哈桑遇袭事件为观察点

10月19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汽车炸弹爆炸后的现场。

黎巴嫩情报机构简史:以黎情报局长哈桑遇袭事件为观察点

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爆炸现场,一名男子把受伤者抱走。

黎巴嫩情报机构简史:以黎情报局长哈桑遇袭事件为观察点

黎巴嫩安全部队情报局局长维萨姆·哈桑

维萨姆·哈桑遇袭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都予以谴责。 黎巴嫩前总理萨阿德·哈里里【注11】更是将矛头对准了叙利亚,指责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暗杀了哈桑。他说,哈桑遭暗杀的原因是他揭穿了叙当局通过萨马哈向黎巴嫩运送炸药进行暗杀活动的阴谋。(黎巴嫩“未来”电视台谈话,转引自新华网)

德鲁兹派领导人、黎社会进步党主席琼卜拉特当天也发表谈话,指责叙总统是暗杀哈桑的元凶。

长枪党议员纳迪姆·杰马耶勒也指责叙利亚当局。

“今年8月,黎巴嫩军事法庭以策划恐怖活动罪起诉黎前新闻部长萨马哈以及两名叙利亚官员。萨马哈被控参与从叙利亚向黎巴嫩运送炸药并组织针对叙反对派人士的活动等罪名。除了负责萨马哈案件的调查外,哈桑还负责过哈里里遇害案的调查并提出证据指责叙利亚和黎真主党与此案有牵连。”

——人民网(原载于北京晨报)

“维萨姆·哈桑今年8月刚刚接手调查叙利亚现政权在黎巴嫩进行恐怖袭击密谋的案子,黎国内反对叙利亚现政权的政党联盟“3·14”阵营指控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是此次袭击的幕后黑手。从19日下午开始,黎国内主要城市开始出现反叙利亚的示威游行。黎总理米卡提说,很难说这两起事件之间没有联系,他已下令将这起事件提交黎司法委员会。”

——人民网

“爆炸所在街道一家银行的一名职员告诉法新社记者:“我所在银行的一些人受伤,我认为那是一个汽车炸弹,那辆车飞到空中5层楼那么高。”

——京华时报

根据现有资料推测,我试着勾勒出维萨姆·哈桑的一些情况。

1、哈桑以持有反叙利亚观点而著称。

2、曾领导调查前总理哈里里遇刺案件,暗示叙利亚政府和黎巴嫩真主党涉及暗杀。

3、黎巴嫩情报机关中的中坚力量,行事大胆,是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的亲信。

根据相关资料可以推测出哈桑是黎巴嫩情报机关中的强硬派,并且是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的亲信,拉菲克·哈里里曾四度组阁,其遇袭事件是黎巴嫩内战结束15年后最大的一起爆炸案,牵扯数名黎巴嫩情报机关高层,进而导致了黎巴嫩情报机关的大换血,黎巴嫩国家安全局还被解散。

联合国安理会曾成立了一个专门调查委员会,以德国大法官梅利斯为首,由30人组成,后来梅利斯报告被泄露出来,其中提到“一名住在黎巴嫩的叙利亚裔人自称,他在黎巴嫩为叙利亚情报部门工作,他供认在联合国安理会第1559号决议通过大约两周后,马希尔·阿萨德、阿塞夫·肖卡特、哈桑·哈利勒、巴赫贾特·苏莱曼和贾米勒·赛义德决定暗杀拉菲克·哈里里。【注12】

报告中提到的这些人都是叙利亚和黎巴嫩的高层人士,此事的背景为

“2004年8月28日,黎巴嫩内阁举行特别会议,批准了一项草案,同意将现任总统拉胡德任期延长三年,并提交黎议会审议。

黎巴嫩的上述做法得到在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叙利亚的坚决支持,但却遭到美国和英国的明确反对。美国政府指责叙利亚向黎巴嫩施压,操纵黎修改宪法。美国与法国等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动议,对黎巴嫩延长总统任期问题施加影响。”

——新华网

这份报告中提到的联合国安理会第1559号决议是指2004年9月1日,美法两国不顾黎巴嫩政府的强烈反对,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项要求叙利亚尊重黎巴嫩的政治独立并立即从黎撤出所有军队的决议草案。

9月2日,安理会以9票赞成、2票反对、6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勉强通过了这项决议案,即联合国安理会第1559号决议。该决议通过后遭到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强烈反对。

如果按照梅利斯报告中的说法,也正是因为这份决议,导致了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的遇袭身亡,但黎巴嫩和叙利亚都不认同此报告中的说法,此案本身也显得疑点重重,在上面我曾介绍到,2008年,黎巴嫩安全部队情报局技术处负责人维萨姆·艾德遭遇汽车炸弹袭击身亡。

维萨姆·艾德是在前往黎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遇害案国际调查委员会驻地途中遭到袭击身亡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维萨姆·艾德曾经参与了包括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暗杀事件在内的多起爆炸袭击事件的调查工作,其手上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这里面所说的“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可以推测是与哈里里的遇袭案有关,其中涉及到的东西,应该十分重要,维萨姆·艾德很可能就是因为手中的资料被灭口,拉菲克·哈里里遇害案涉及高层政要人数十分之多,并且牵扯到了除叙利亚以外的其他国家,维萨姆·艾德遇袭身亡已经是拉菲克·哈里里遇害三年后了,经过三年的时间,依然有人认为哈里里遇害事件的资料绝对不能曝光,以至于杀人灭口,可见此案并非是在黎巴嫩情报机关大换血,总统埃米尔·拉胡德结束任期(2007年11月24日)后完结,依然余波不断,而作为拉菲克·哈里里亲信的维萨姆·哈桑是否也是因为此案而遭到袭击?这算是一种观点。

根据相关资料,维萨姆·哈桑遇袭事件有以下几种可能

1、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策划暗杀(黎巴嫩现任总理米卡提、黎巴嫩前总理萨阿德·哈里里、德鲁兹派领导人、黎社会进步党主席琼卜拉特、长枪党议员纳迪姆·杰马耶勒)

2、因逮捕黎巴嫩前新闻部长萨马哈(Michel Samaha),而招致的报复袭击

3、我在前面分析的可能与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2005年遇袭案有关

汽车炸弹袭击作为一种杀伤范围广,难以防范,成功率高的定点清除手段,早已获得各国恐怖分子的青睐,汽车炸弹袭击的发生不外乎是制造混乱、报复性袭击以及精确暗杀,要说是制造混乱,此案显然不在此列,恐怖分子制造混乱的第一目标是飞机以及公共汽车、地铁等人流量大,较为密集的场所,维萨姆·哈桑的遇袭事件更像是报复性袭击或者精确暗杀,而汽车爆炸案如同飞机、地铁爆炸案一般,因其侦破难度较大,牵扯人物众多,十多年结不了案也不算罕见,如“80年代美、法军驻贝鲁特总部被炸案

【注13】、90年代孟买大劫难【注14】、2002年印尼巴厘岛爆炸案【注15】,至今都尚未结案【注16】”,维萨姆·哈桑作为黎巴嫩安全部队情报局局长,更是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人物,侦破的难度更大,最后很可能如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遇袭事件一样,多年来悬而未决,而此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只能有待于更多线索的出现了。

【注1】参见《冷战前沿贝鲁特的另一面:中情局与克格勃的战争》,杨旭,国纪万象信息情报研究院。

【注2】威廉·约瑟夫·凯西:1981年1月28日—1987年1月29日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后因伊朗门事件而辞职。

【注3】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Bob Woodward,2005

【注4】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Bob Woodward,2005

【注5】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Bob Woodward,2005

【注6】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Bob Woodward,2005

【注7】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Bob Woodward,2005

【注8】新京报,转引自网易新闻中心,2005年

【注9】新京报,转引自新浪网新闻中心,2005年

【注10】美中情局在黎巴嫩谍战严重受挫 “损失不少人”,新华网,2011年

【注11】萨阿德·哈里里,黎巴嫩前总理。1970年4月18日出生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是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的次子,1992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乔治敦大学,获得国际商务学士学位。他后来跻身商界,1994年至今,任其父创办的中东地区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的沙特阿拉伯奥吉公司总经理,同时任奥吉国际、沙特阿拉伯投资银行、沙特研究与销售集团和黎巴嫩“未来电视台”董事会成员。2005年2月,在父亲遇刺身亡后,萨阿德成为继承人,领导“未来阵线”进入黎巴嫩政界。2005年5月,萨阿德领导“未来阵线”赢得议会选举胜利,共赢得34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团领袖。

【注12】http://zh.wikipedia.org/wiki/马赫尔·阿萨德

【注13】1983年10月23日驻贝鲁特多国维和部队美、法军总部(国际机场办公楼)遭遇汽车炸弹袭击,共发生2次袭击,相隔仅六分钟,共造成美军士兵死伤241人,法军士兵55人丧生,1984年9月20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被炸,造成近50人伤亡。《国际重大恐怖案例分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时事出版社,2005年

【注14】1993年3月12日13时20分,孟买证券交易所被炸,死30余人,伤100余人;14时31分,设在孟买的印度教组织“湿婆军”总部被炸;14时41分,孟买办理护照签证的大楼发生爆炸;14时45分,23层高的印度航空公司总部被炸。不久,又先后发生了9起爆炸案,共317人死亡,1200人受伤。 《国际重大恐怖案例分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时事出版社,2005年

【注15】2002年10月12日汽车炸弹袭击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上的两家夜间俱乐部,202人死亡,其中包括88名澳大利亚人、28名英国人、8名美国人和38名印尼人,袭击者当时称,爆炸袭击是为报复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转引自《国际重大恐怖案例分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时事出版社,2005年

【注16】以上内容引自《国际重大恐怖案例分析》一书,其中巴厘岛爆炸案安装炸弹的主犯,有“微笑杀手”之称的阿姆莫兹已于2003年8月6日被判死刑,2008年,三名案犯(阿姆莫兹-努尔哈欣、阿里-居弗朗、伊马姆-萨穆德)被执行枪决,北京青年报,转引自新浪网新闻中心,2003年,中国新闻网,200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