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情報機構簡史:以黎情報局長哈桑遇襲事件爲觀察點

“新華網北京10月20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道:黎巴嫩首都貝魯特19日發生一起汽車炸彈襲擊事件,造成包括黎安全部隊情報局長維薩姆·哈桑在內的至少8人喪生,另有80多人受傷。國際社會紛紛對這起暗殺事件予以強烈譴責。”

——新華網

“爆炸發生在東貝魯特艾什拉菲亞區一個主要由基督教居民組成的社區一條狹窄街道上,距離基督教長槍黨總部僅200米。爆炸造成包括黎安全部隊情報局長維薩姆·哈桑在內的至少8人喪生,另有80多人受傷。事發時正值交通晚高峰時段,人流密集。目擊者說,爆炸形成的衝擊波造成街道上多輛汽車被毀,周圍建築嚴重損毀,現場一片狼藉。這是自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2005年遭遇汽車炸彈襲擊身亡以來貝魯特發生的最嚴重的爆炸襲擊事件。”

——人民網(原載於北京晨報)

黎巴嫩情報機構簡史:以黎情報局長哈桑遇襲事件為觀察點

黎巴嫩公安總局局長Abbas Ibrahim少將

先說一下黎巴嫩,作為一個在冷戰時期就有數不清的世界各國特工扎堆的國家【注1】,黎巴嫩的安全機構較為複雜,在各種公開資料中,黎巴嫩的安全部門名稱眾多,也較為混亂,國內關於黎巴嫩的研究資料中,也未見到有涉及到黎情報機關的系統論述,目前根據文獻已知的正式安全機構有兩個,分別是黎巴嫩公安總局(General Security Directorate,1921年成立,原名第一局,1959改為現名,現任局長Abbas Ibrahim少將)及黎巴嫩國家安全總局(Lebanese State Security,1985年成立,現任局長Georges karaa少將)。

【作者簡介】:楊旭,現供職於國紀萬象信息情報研究院,長期關注全球情報機構及國際情報局勢。

一:黎巴嫩情報機構沿革史

黎巴嫩情報機構簡史:以黎情報局長哈桑遇襲事件為觀察點

前CIA局長威廉·約瑟夫·凱西,在其任內,中情局與黎巴嫩情報機構關係最為親密

中情局的傳奇人物威廉·約瑟夫·凱西在中情局執掌大權時【注2】,中情局與黎巴嫩情報局的關係飛速發展,一方面是由於凱西對於以色列摩薩德的不信任,在當時,中情局和摩薩德都看不起對方,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和美國海軍陸戰隊撤出黎巴嫩後,兩個情報機構的關係惡化到了極點【注3】,摩薩德官員曾公開嘲笑中情局,稱其為“不會演戲的演員”【注4】,當時與中情局打交道的是摩薩德的二號人物彼得·曼迪,中情局的官員稱其為吝嗇鬼,除非事關以色列的利益,不然彼得·曼迪不會跟中情局分享任何情報,中情局也形成了一種觀點,跟以色列共享情報是條單行單,有去無回【注5】,另一方面,中情局在獲取情報和保證人員安全方面還需要大力藉助於黎巴嫩情報局,中情局每年給黎巴嫩情報局200萬美元作為其特工人員的資金,並以此來獲得黎巴嫩情報機關的幫助。

【注6】

1984年3月16日發生了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政務官員威廉·巴克利被綁架事件,威廉·巴克利的真實身份是美國駐貝魯特情報站站長,凱西積極的營救巴克利,一方面催促中情局行動處拿出辦法,並且組織了一隻營救人質的特別行動隊,一方面派出特工與各種各樣的線人接頭來獲取情報,以期能與恐怖分子談判,救回巴克利,但凱西這方面的行動違反了美國政府的政策,即禁止與恐怖分子談判來贖回人質,以至於招致了不小的麻煩,正是因此導致了中情局不得不縮減貝魯特情報站的人手,最後只剩下一名站長和一些特工,只得將其情報職能移交給了黎巴嫩情報局,並提供對方更多的資金、設備,以維持中情局在此地的監聽站,並獲取更多的一些情報。【注7】

(此事件的詳細情況會在《冷戰前沿貝魯特的另一面——中情局與克格勃的戰爭》中涉及到)

在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總理拉菲克·哈里里遇襲身亡後,黎巴嫩安全部隊在2005年8月30日逮捕了涉嫌參與刺殺的前安全局局長傑米爾·賽義德(賈米勒·賽義德,有資料稱其為情報總局局長)、前國內安全局局長阿里·哈吉和黎軍前情報局長裡蒙·阿扎爾三位黎巴嫩安全部門高層(共同被捕的還有黎巴嫩前共和國衛隊司令穆斯塔法·哈姆丹,此案涉及人物眾多,負責拉菲克·哈里里謀殺案的國際調查委員會在20日向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交的有關調查報告中說,參與謀殺事件的嫌疑人艾哈邁德·阿卜杜·阿爾在針對拉菲克·哈里里的爆炸發生前同黎巴嫩前總統埃米爾·拉胡德有過電話通訊

【注8】),2006年2月黎巴嫩政府宣佈解散國家安全局,成立新的情報機構【注9】

二:對任何特工來講,黎巴嫩的形勢都非常嚴峻

黎巴嫩情報機構簡史:以黎情報局長哈桑遇襲事件為觀察點

一名黎巴嫩士兵在維薩姆·艾德遇襲現場警戒

在黎巴嫩,各國的特工都要面臨著非比尋常的危險,1983年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被卡車炸彈襲擊,包括中央情報局中東部主任在內的63人死亡。1984年3月16日,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政務官員威廉·巴克利被綁架和槍殺(公開身份為大使館官員,真實身份為美國駐黎巴嫩情報站站長)。

其後,法國情報站副站長在黎巴嫩情報總部門口遇襲身亡,美國的情報官員懷疑幕後指使者就是與這個副站長共事的黎巴嫩官員,3名持槍的法國警官也在下班後被槍殺。

2011年,一名負責過中東地區項目的中情局前探員說:“我們過去幾年在貝魯特損失不少人,所以所有人都應該熟悉流程,”【注10】

對任何特工來講,黎巴嫩的形勢都非常嚴峻。

而黎巴嫩安全部門高層遇襲事件更是屢見不鮮,2008年黎巴嫩安全部隊情報局技術處負責人維薩姆·艾德在前往黎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遇害案國際調查委員會駐地途中遭遇汽車炸彈襲擊身亡,在此之前,他於2006年和2007年曾兩次遭遇襲擊。

三:黎安全部隊情報局長維薩姆·哈桑遇襲事件

黎巴嫩情報機構簡史:以黎情報局長哈桑遇襲事件為觀察點

10月19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汽車炸彈爆炸後的現場。

黎巴嫩情報機構簡史:以黎情報局長哈桑遇襲事件為觀察點

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爆炸現場,一名男子把受傷者抱走。

黎巴嫩情報機構簡史:以黎情報局長哈桑遇襲事件為觀察點

黎巴嫩安全部隊情報局局長維薩姆·哈桑

維薩姆·哈桑遇襲事件發生後,社會各界都予以譴責。 黎巴嫩前總理薩阿德·哈里里【注11】更是將矛頭對準了敘利亞,指責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暗殺了哈桑。他說,哈桑遭暗殺的原因是他揭穿了敘當局通過薩馬哈向黎巴嫩運送炸藥進行暗殺活動的陰謀。(黎巴嫩“未來”電視臺談話,轉引自新華網)

德魯茲派領導人、黎社會進步黨主席瓊卜拉特當天也發表談話,指責敘總統是暗殺哈桑的元兇。

長槍黨議員納迪姆·傑馬耶勒也指責敘利亞當局。

“今年8月,黎巴嫩軍事法庭以策劃恐怖活動罪起訴黎前新聞部長薩馬哈以及兩名敘利亞官員。薩馬哈被控參與從敘利亞向黎巴嫩運送炸藥並組織針對敘反對派人士的活動等罪名。除了負責薩馬哈案件的調查外,哈桑還負責過哈里里遇害案的調查並提出證據指責敘利亞和黎真主黨與此案有牽連。”

——人民網(原載於北京晨報)

“維薩姆·哈桑今年8月剛剛接手調查敘利亞現政權在黎巴嫩進行恐怖襲擊密謀的案子,黎國內反對敘利亞現政權的政黨聯盟“3·14”陣營指控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是此次襲擊的幕後黑手。從19日下午開始,黎國內主要城市開始出現反敘利亞的示威遊行。黎總理米卡提說,很難說這兩起事件之間沒有聯繫,他已下令將這起事件提交黎司法委員會。”

——人民網

“爆炸所在街道一家銀行的一名職員告訴法新社記者:“我所在銀行的一些人受傷,我認為那是一個汽車炸彈,那輛車飛到空中5層樓那麼高。”

——京華時報

根據現有資料推測,我試著勾勒出維薩姆·哈桑的一些情況。

1、哈桑以持有反敘利亞觀點而著稱。

2、曾領導調查前總理哈里里遇刺案件,暗示敘利亞政府和黎巴嫩真主黨涉及暗殺。

3、黎巴嫩情報機關中的中堅力量,行事大膽,是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的親信。

根據相關資料可以推測出哈桑是黎巴嫩情報機關中的強硬派,並且是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的親信,拉菲克·哈里里曾四度組閣,其遇襲事件是黎巴嫩內戰結束15年後最大的一起爆炸案,牽扯數名黎巴嫩情報機關高層,進而導致了黎巴嫩情報機關的大換血,黎巴嫩國家安全局還被解散。

聯合國安理會曾成立了一個專門調查委員會,以德國大法官梅利斯為首,由30人組成,後來梅利斯報告被洩露出來,其中提到“一名住在黎巴嫩的敘利亞裔人自稱,他在黎巴嫩為敘利亞情報部門工作,他供認在聯合國安理會第1559號決議通過大約兩週後,馬希爾·阿薩德、阿塞夫·肖卡特、哈桑·哈利勒、巴赫賈特·蘇萊曼和賈米勒·賽義德決定暗殺拉菲克·哈里里。【注12】

報告中提到的這些人都是敘利亞和黎巴嫩的高層人士,此事的背景為

“2004年8月28日,黎巴嫩內閣舉行特別會議,批准了一項草案,同意將現任總統拉胡德任期延長三年,並提交黎議會審議。

黎巴嫩的上述做法得到在黎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敘利亞的堅決支持,但卻遭到美國和英國的明確反對。美國政府指責敘利亞向黎巴嫩施壓,操縱黎修改憲法。美國與法國等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動議,對黎巴嫩延長總統任期問題施加影響。”

——新華網

這份報告中提到的聯合國安理會第1559號決議是指2004年9月1日,美法兩國不顧黎巴嫩政府的強烈反對,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一項要求敘利亞尊重黎巴嫩的政治獨立並立即從黎撤出所有軍隊的決議草案。

9月2日,安理會以9票贊成、2票反對、6票棄權的表決結果勉強通過了這項決議案,即聯合國安理會第1559號決議。該決議通過後遭到黎巴嫩和敘利亞的強烈反對。

如果按照梅利斯報告中的說法,也正是因為這份決議,導致了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的遇襲身亡,但黎巴嫩和敘利亞都不認同此報告中的說法,此案本身也顯得疑點重重,在上面我曾介紹到,2008年,黎巴嫩安全部隊情報局技術處負責人維薩姆·艾德遭遇汽車炸彈襲擊身亡。

維薩姆·艾德是在前往黎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遇害案國際調查委員會駐地途中遭到襲擊身亡的。

“據知情人士透露,維薩姆·艾德曾經參與了包括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暗殺事件在內的多起爆炸襲擊事件的調查工作,其手上掌握著大量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這裡面所說的“掌握著大量的第一手珍貴資料”,可以推測是與哈里里的遇襲案有關,其中涉及到的東西,應該十分重要,維薩姆·艾德很可能就是因為手中的資料被滅口,拉菲克·哈里里遇害案涉及高層政要人數十分之多,並且牽扯到了除敘利亞以外的其他國家,維薩姆·艾德遇襲身亡已經是拉菲克·哈里里遇害三年後了,經過三年的時間,依然有人認為哈里里遇害事件的資料絕對不能曝光,以至於殺人滅口,可見此案並非是在黎巴嫩情報機關大換血,總統埃米爾·拉胡德結束任期(2007年11月24日)後完結,依然餘波不斷,而作為拉菲克·哈里里親信的維薩姆·哈桑是否也是因為此案而遭到襲擊?這算是一種觀點。

根據相關資料,維薩姆·哈桑遇襲事件有以下幾種可能

1、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策劃暗殺(黎巴嫩現任總理米卡提、黎巴嫩前總理薩阿德·哈里里、德魯茲派領導人、黎社會進步黨主席瓊卜拉特、長槍黨議員納迪姆·傑馬耶勒)

2、因逮捕黎巴嫩前新聞部長薩馬哈(Michel Samaha),而招致的報復襲擊

3、我在前面分析的可能與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2005年遇襲案有關

汽車炸彈襲擊作為一種殺傷範圍廣,難以防範,成功率高的定點清除手段,早已獲得各國恐怖分子的青睞,汽車炸彈襲擊的發生不外乎是製造混亂、報復性襲擊以及精確暗殺,要說是製造混亂,此案顯然不在此列,恐怖分子製造混亂的第一目標是飛機以及公共汽車、地鐵等人流量大,較為密集的場所,維薩姆·哈桑的遇襲事件更像是報復性襲擊或者精確暗殺,而汽車爆炸案如同飛機、地鐵爆炸案一般,因其偵破難度較大,牽扯人物眾多,十多年結不了案也不算罕見,如“80年代美、法軍駐貝魯特總部被炸案

【注13】、90年代孟買大劫難【注14】、2002年印尼巴厘島爆炸案【注15】,至今都尚未結案【注16】”,維薩姆·哈桑作為黎巴嫩安全部隊情報局局長,更是牽扯到方方面面的人物,偵破的難度更大,最後很可能如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遇襲事件一樣,多年來懸而未決,而此事件的最終結果如何,只能有待於更多線索的出現了。

【注1】參見《冷戰前沿貝魯特的另一面:中情局與克格勃的戰爭》,楊旭,國紀萬象信息情報研究院。

【注2】威廉·約瑟夫·凱西:1981年1月28日—1987年1月29日任中央情報局局長,後因伊朗門事件而辭職。

【注3】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Bob Woodward,2005

【注4】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Bob Woodward,2005

【注5】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Bob Woodward,2005

【注6】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Bob Woodward,2005

【注7】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Bob Woodward,2005

【注8】新京報,轉引自網易新聞中心,2005年

【注9】新京報,轉引自新浪網新聞中心,2005年

【注10】美中情局在黎巴嫩諜戰嚴重受挫 “損失不少人”,新華網,2011年

【注11】薩阿德·哈里里,黎巴嫩前總理。1970年4月18日出生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是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的次子,1992年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喬治敦大學,獲得國際商務學士學位。他後來躋身商界,1994年至今,任其父創辦的中東地區最大的建築公司之一的沙特阿拉伯奧吉公司總經理,同時任奧吉國際、沙特阿拉伯投資銀行、沙特研究與銷售集團和黎巴嫩“未來電視臺”董事會成員。2005年2月,在父親遇刺身亡後,薩阿德成為繼承人,領導“未來陣線”進入黎巴嫩政界。2005年5月,薩阿德領導“未來陣線”贏得議會選舉勝利,共贏得34個議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團領袖。

【注12】http://zh.wikipedia.org/wiki/馬赫爾·阿薩德

【注13】1983年10月23日駐貝魯特多國維和部隊美、法軍總部(國際機場辦公樓)遭遇汽車炸彈襲擊,共發生2次襲擊,相隔僅六分鐘,共造成美軍士兵死傷241人,法軍士兵55人喪生,1984年9月20日,美國駐貝魯特使館被炸,造成近50人傷亡。《國際重大恐怖案例分析》,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時事出版社,2005年

【注14】1993年3月12日13時20分,孟買證券交易所被炸,死30餘人,傷100餘人;14時31分,設在孟買的印度教組織“溼婆軍”總部被炸;14時41分,孟買辦理護照簽證的大樓發生爆炸;14時45分,23層高的印度航空公司總部被炸。不久,又先後發生了9起爆炸案,共317人死亡,1200人受傷。 《國際重大恐怖案例分析》,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時事出版社,2005年

【注15】2002年10月12日汽車炸彈襲擊印尼旅遊勝地巴厘島上的兩家夜間俱樂部,202人死亡,其中包括88名澳大利亞人、28名英國人、8名美國人和38名印尼人,襲擊者當時稱,爆炸襲擊是為報復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轉引自《國際重大恐怖案例分析》,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時事出版社,2005年

【注16】以上內容引自《國際重大恐怖案例分析》一書,其中巴厘島爆炸案安裝炸彈的主犯,有“微笑殺手”之稱的阿姆莫茲已於2003年8月6日被判死刑,2008年,三名案犯(阿姆莫茲-努爾哈欣、阿里-居弗朗、伊馬姆-薩穆德)被執行槍決,北京青年報,轉引自新浪網新聞中心,2003年,中國新聞網,200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