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間諜行動探析:戴維·巴內特間諜案與「Habrink」行動解密

美國反間諜行動探析:戴維·巴內特間諜案與“Habrink”行動解密

戴維·巴內特,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資深情報官,也是中情局自1947年成立以來第一名被指控犯有間諜罪的在職官員,並且巴內特在被捕前還擔任著中情局負責海外派遣的培訓教官,這一間諜案曾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以下就是他的故事。

【作者簡介】:楊旭,現供職於國紀萬象信息情報研究院,長期關注全球情報機構及國際情報局勢。

戴維·亨利·巴內特,1933年出生,1955年畢業於密西根州立大學。

美國反間諜行動探析:戴維·巴內特間諜案與“Habrink”行動解密

美國陸軍反間諜部隊

1958年,巴內特應徵入伍,服役於美國陸軍反間諜部隊(CIC,主要從事反間諜及秘密行動),並被派駐到韓國工作。

1959年,巴內特被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聘用,並作為中情局派駐韓國的專業情報官,活動於韓城境內。

1965年,在海外成績顯著的巴內特回到位於弗吉尼亞州蘭利的中情局總部工作。

1967年,巴內特被派到美國駐印度尼西亞(駐地雅加達)大使館工作,真實身份是中情局駐雅加達情報站官員,主要任務是招募當地的蘇聯官員成為美國間諜。

巴內特在雅加達工作了三年,在這期間,他的成績並不算好,感到升遷無望的巴內特最終於1970年辭職,辭職後的巴內特沒有回到美國,而是在雅加達開辦了自己的公司,主要經營蝦加工,不過巴內特並未切斷自己跟中情局的聯繫,時不時也會作為編外幫中情局搞些情報。

在經商上,巴內特並沒有太好的運營經驗與天賦,到1976年,公司的運營出了很大問題,而此時的巴內特已經負債高達十多萬美元,公司已到瀕臨破產的邊緣。

如此高額的債務,憑著巴內特自己完全無法償還,這讓巴內特絕望,最終,巴內特想到自己還有東西可以換錢,就是情報,中情局在韓國、在印尼的情報。

美國反間諜行動探析:戴維·巴內特間諜案與“Habrink”行動解密

1976年,巴內特並沒有像別的叛諜那樣前往蘇聯駐雅加達大使館,而是直接去了負責當地情報活動的克格勃站長的家裡。

巴內特最終以2萬5千美元的價格,向克格勃出售了在韓國、印度尼西亞活動的30名中情局特工、29名中情局招募的韓國、印尼線人他們的姓名、掩護身份。

嚐到甜頭的巴內特變本加厲,三個月後,又秘密前往維也納,在克格勃的安全屋內,向三名克格勃官員出售了中情局在蘇聯間諜網所提供給華盛頓的蘇軍軍事情況,克格勃根據這些情報可以輕而易舉的篩查洩密源頭。

在巴內特出賣的情報中,最具有重量級的是中情局“HABRINK”絕密行動的大量細節,這一行動旨在由美國控制的第三方秘密對蘇聯在蘇加諾時代出售給印尼的各種武器裝備進行收購。

美國反間諜行動探析:戴維·巴內特間諜案與“Habrink”行動解密

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亞是蘇聯的寵兒,蘇聯向其出售了大量最為先進的武器系統,而美國方面如果要破解這些武裝系統,將花費數千萬美元,是以中情局提出了“HABRINK”行動,通過這一計劃,美國獲得了S-75(北約代號SA-2)制導系統、613型潛艇(北約代號Whiskey class,蘇聯二戰後生產的第一種潛艇)、68改型巡洋艦、里加級護衛艦、P-15白蟻導彈(蘇聯第一款成熟的艦對艦導彈)、Tu-16轟炸機等等尖端武器的相關文件、技術手冊和其他能夠揭示武器系統秘密的文件。

僅以S-75(北約代號SA-2)制導系統為例,筆者在一份美國解密的文獻中看到,就是藉助了相關文件及制導系統實體,美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對SA-2完成了解構,確定了“導彈到目標之間的加密無線電通信頻率”,並設計出了對SA-2雷達進行有效干擾的裝置,對SA-2突破性的解構“拯救了許多在越南作戰的美國空軍生命”。

幾乎在一夜之間,美國就縮小了對蘇聯武器系統的認知差距,並做好了反制的準備。

這一計劃從未被蘇聯或印尼政府覺察,美國所獲得的武器系統各式各樣,並非出自單一兵種,成功對這些武器裝備進行收購,肯定會有一位權力極大的軍方高層參與,但“HABRINK”行動的印尼方面中間人,時至今日,中情局的解密檔案中也從未對其有過隻言片語的透露,中情局退休官員的回憶錄也對其三緘其口,只透露“HABRINK”行動是“中情局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行動之一”。

若不是戴維·巴內特,局外人甚至不會知道這一行動的存在,由此可知,“HABRINK”行動的密級之高,出乎想象。

就是這一被華盛頓高層高度讚賞的成功行動,巴內特毫無保留的“售賣”給了克格勃。

金錢徹底改變了巴內特,他的胃口越來越大,最後甚至向克格勃透露,在其內部有哪些人可能會被中情局招募為間諜,以及中情局在招募間諜時的各種手段,這使得克格勃能夠及時採取預防措施,粉碎了美國多次的招募計劃。

截止到1979年,克格勃一共付給了巴內特92600美元。

對於克格勃來說,巴內特畢竟只是一名離職的前中情局官員,能洩露的秘密已經洩露的乾乾淨淨。

美國反間諜行動探析:戴維·巴內特間諜案與“Habrink”行動解密

克格勃上校弗拉基米爾·波波夫

為了讓其發揮更大的價值,巴內特的專案官伊戈爾(真名弗拉基米爾·波波夫,克格勃上校,曾任前蘇聯駐華盛頓大使館三等秘書)建議巴內特利用手中的人脈,去申請參議院、眾議院的情報委員會或者總統情報諮詢委員會的工作,如果這些職位能夠到手,巴內特將有權力接觸美國所有情報機構,克格勃將從源頭掌握美國的秘密。

巴內特的申請雖未能如願,但中情局卻在1979年1月,重新對其進行聘用,任命其擔任中情局教官,指導即將被派遣海外的間諜如何應付被捕後面臨的審訊。

1979年,克格勃駐雅加達情報站上校弗拉基米爾·皮古佐夫(代號JOGGER,後被雙重間諜奧爾德里奇·埃姆斯出賣)被中情局招募,他所指認的第一個間諜就是戴維·巴內特,隨後,中情局與聯邦調查局緊急採取對巴內特的監控措施。

1980年4月,當巴內特維也納會見克格勃特工時,被中情局逮捕,隨後被送回美國,接受聯邦調查局審訊,巴內特承認向蘇聯出賣了中情局機密及其他間諜活動。

1980年10月,美國聯邦法院判處戴維·巴內特18年監禁。

1990年,戴維·巴內特假釋出獄。

1993年11月19,戴維·巴內特去世。

戴維·巴內特間諜案曾引起美國社會的軒然大波,新聞媒體連篇累牘地對中情局進行批判,嘲笑中情局竟然讓蘇聯間諜做教官,恐怕這些學員還沒派到海外,就已經被克格勃全都掌握了。

作為一名雙重間諜,戴維·巴內特的職位並不高,其在美國情報界中甚至可以用並不起眼來形容,但就是這樣的一名間諜,卻出賣了耗資千萬的絕密行動,如果巴內特真的申請到了情報委員會或者總統情報諮詢委員會的工作,那其危害將不可想象,所以定期且謹慎的內部安全審查是多麼重要,這也是戴維·巴內特間諜案帶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簡介】:楊旭,現供職於國紀萬象信息情報研究院,長期關注全球情報機構及國際情報局勢。

圖片來源及參考文獻: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解密檔案

國紀萬象信息情報研究院資料中心

《Ex-CIA Agent Pleads Guilty to Spying》,Thomas Toole,Washington Post,1980

《Jailed Agent's Family Learns To Cope》,Barbara Gamarekian,Washington Post,1982

《The First Directorate》,Oleg Kalugin,St Martins Pr,1994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第2版),Jan Goldman,ABC-CLIO,2015

《Habrink》Habib Asyhad,intisari,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