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農村人「就怕立冬一日晴」,暖和點不好嗎?有點懵

立冬已過一個多月了,而冬至才剛過幾天,對於這兩個節氣不知道有多少人傻傻分不清。有的人可能對冬至比較瞭解一些,除了知道冬至要吃餃子、狗肉等習俗外,應該在中學地理課中也學到,因為冬至這天是太陽直射南迴歸線的標誌性日子,過了這天太陽直射點就要往北移了,意味著冬至這天是冬天的真正開始。

為什麼農村人“就怕立冬一日晴”,暖和點不好嗎?有點懵

對於人類來說,都比較關心天氣冷暖的變化,而對於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來說,不僅要關心天氣冷暖,還要關係旱澇、風雨等等氣象,可以這麼說,這種關心從人類文明發軔的遙遠時代就開始了。雖然說,直到今天,人們對氣候冷暖變化的規律也不能說已經完全掌握,但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還是對天氣變化情況有了一些經驗性的總結,從而形成了很多諺語。

在古代沒有天氣預報的情況下,人們要想預知天氣變化情況,很多時候都得歸功於前人總結出的很多諺語。而關於立冬,就有很多關於天氣變化的諺語,但由於每個地方所處的位置不同,氣候也有所差別,因此形成的諺語也就有所區別。在農記的家鄉,人們就常說“不怕重陽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而一些地方對此的說法卻是“不怕重陽連日雨,只要立冬一日晴”。

為什麼農村人“就怕立冬一日晴”,暖和點不好嗎?有點懵

今天咱不說產生這種差異的區別,因為這個很好理解,區位不同氣候特點不同嘛,所以,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在咱的家鄉人們“就怕立冬一日晴”?說真的,立冬後,就表示進入了冬季,冬至到了,就表示寒冬到了,害怕寒冷的人們就要開始數著“九九歌”過日子了,都害怕寒冷的天氣,而為什麼還“就怕立冬一日晴”了,天氣暖和點不好嗎?

可能有人會誤認為“立冬一日晴”也許就只有這一天天氣暖和,整個冬天都會比較寒冷。實際上並非如此,關於“立冬一日晴”還有種說法,就是“立冬無雨一冬晴”。所以,並非大家想想的會寒冷,反而是立冬這天天晴的話,整個冬天都是個暖冬。對此,我們就在想,那不是正好嘛,暖和點多好,幹嘛還害怕冬天暖和啊!

為什麼農村人“就怕立冬一日晴”,暖和點不好嗎?有點懵

在我們的映像中,冬天就應該是寒風凜冽的季節,作為從大冰期、小冰河期走過來的人類來說,已經適應了冬天的這種寒冷,如果沒有了這種寒冷,反而有些不正常了。對於農村人來說,如果冬天不寒冷,就意味著天氣反常,可能會對農作物有影響,沒有一個好收成,因此就有“該冷不冷,不成年景”、 “不冷不熱,五穀不結”的說法。

雖然暖冬對於一部分城裡人來說,會少買幾件冬衣,少點取暖費,人也過得舒服些。但實際上暖冬存在的不利,不僅會對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有影響,對城裡人也有影響,因為暖冬年份,空氣裡、水裡的微生物、細菌會更容易繁殖起來,蚊蠅也會晚斂跡、早出現、延長活動期,不僅人容易生病,農田、森林裡的病、蟲、鼠害也更容易越冬繁殖。暖冬後,來年的農作物病蟲害就特別嚴重。

為什麼農村人“就怕立冬一日晴”,暖和點不好嗎?有點懵

實際上除了容易滋生病菌,讓人容易生病以及農作物容易出現病蟲害以外,“立冬無雨一冬晴”還表示寒潮來得比較遲。我們都知道,寒潮主要是因為西北利亞的冷空氣南移引起氣候驟降形成的,受到寒潮侵襲的地方,常常是風向迅速轉變,風速增大,氣壓突然上升,溫度急劇下降,同時還可能下雨、下雪,出現霜和冰凍現象。

寒潮對農作物的影響也比較大,常常使很多農作物受到凍害無法越冬,而如果寒潮出現在春季,就會將剛發芽的農作物秧苗凍死,如果出現在秋季,就會使農作物減產。總之,寒潮在農業氣象上,屬於一種人們害怕的氣象災害,都不希望寒潮的到來。

為什麼農村人“就怕立冬一日晴”,暖和點不好嗎?有點懵

農記的家鄉處於溫暖的南方,如果出現“立冬一日晴”,那就是說明寒潮會來得比較遲,有可能會遲到春季播種或者秧苗出土時才到。一旦寒潮來臨,那就表示春播會受影響,致使農業生產無法正常進行。所以,人們才會有“不怕重陽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的擔憂和顧慮。

這種擔憂應該有兩個方面,一是害怕冬季暖和會造成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二是擔憂來年春季春播時節寒潮的來臨。這樣想想,實際上,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這些農諺,真的很有意思的,只可惜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沒多少人瞭解了。

文|山魈

歡迎訂閱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