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御林軍,張靈甫的74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領玻遊俊


74師這個說法並不準確,應該叫整編第74師。雖然是師的編制,但是加了整編兩個字之後,實際上是相當於軍的編制!

整編第74師的由來

抗戰結束後,飽經戰火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希望和平建國。然而,蔣介石可並不那麼想,他想要建立一個獨裁政府。

但是,當時國內和平建國的呼聲很大氣,在輿論壓力下,蔣介石並不太敢直接撕破臉。同時,蔣介石也需要時間來進行部署。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還是要做一些掩人耳目的東西。

對軍隊進行整編便是蔣介石一手策劃的幌子。

表面上,蔣介石打裁軍的幌子,將集團軍整編成軍(整編軍),將軍整編成師(整編師),將師整編成旅(整編旅)。

但是實際上,蔣介石也就是象徵性的進行裁兵,裁的都是老弱病殘,而且對裝備進行了強化。也就是說,整編軍和整編師雖然在規模上略小於之前的集團軍和軍,但是在戰鬥力和原本的集團軍、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整編第74師便是一支由軍整編而成的隊伍,它的前身是第74軍!


抗日戰爭時期的74軍

整編第74師的前身便是第74軍了,於1937年9月1日在淞滬戰場組建,由第51師和58師組成(後來又加入了57師)。

74軍從組建的第一天開始,就註定了它不是一支普通的軍隊。74軍的第一任軍長俞濟時,是蔣介石的心腹,長期擔任著蔣介石侍衛長的職位。由此可見,74軍從組建開始就屬於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


俞濟時在74軍軍長的位置上待了大概兩年的時間,於1939年6月調離,期間74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和武漢會戰等戰役,表現相當出色。特別是當時王耀武的51師,在蘭封會戰和萬家嶺大捷中表現搶眼!

1939年6月,王耀武接替俞濟時成為軍長,從此74軍迎來了最為輝煌的時刻。在王耀武的率領下,74軍先後參加了第一次長沙保衛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戰役、常德會戰、雪峰嶺戰役。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在上高會戰中,74軍擊斃日軍數千人,還順帶擊斃了一個日軍的少將;而在常德會戰中,74軍的57師在師長餘程萬的帶領下,8000勇士堅守孤城常德,面對4萬日軍,堅守了16天,最終只有數百人生還!

74軍從1937年的淞滬會戰一直到1945年的雪峰山戰役,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在軍這個編制上,74軍的戰績冠絕群雄,是對日戰績最好的一個軍,因此又被稱之為“抗日鐵軍”!


抗日戰爭時期的張靈甫

首先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張靈甫在抗日戰場上表現確實勇猛,但是並非現在網上吹的厲害!

早在1937年74軍組建之初,張靈甫就是74軍的一份子,擔任的職位是第74軍第51師第153旅第305團上校團長。張靈甫跟隨著71軍一路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在1938年徐州會戰時因功提升為旅長。

在武漢會戰的萬家嶺大捷中,74軍鋒芒畢露,張靈甫同樣表現出色,率部強攻張古山,取得德安大捷,獲得國民政府褒獎。此後,張靈甫聲名鵲起!



在1941的上高會戰中,張靈甫已經晉升為58師的代理師長。在這場戰役中,張靈甫再次有亮眼發揮,他和他的58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

上高會戰,也是張靈甫的巔峰之戰了!在接下來的抗日戰爭中,張靈甫依舊發揮出色,但是沒有超過上高會戰時的表現!

總的來說,抗日戰爭時期的張靈甫是員猛將,但他的最高職位就是師長,從來沒有指揮過師以上的隊伍,其指揮能力並未體現!



解放戰爭時期的張靈甫和他的整編第74師

雪峰山一役之後,日軍已經窮途末路了。隨後74軍奉命調往南京,張靈甫擔任74軍軍長。

由於抗日戰爭時期,在王耀武的帶領下,74軍發揮出色,因此在抗戰結束後,74軍成為了國民政府的五大王牌之一。

接任74軍軍長的張靈甫,自然也是沾了74軍的光,成為蔣介石的心腹愛將。74軍因為駐守在南京,兵強馬壯,被稱之為“御林軍”,而張靈甫則是“御林軍統領”!

整軍之後,74軍成為了整編第74師,張靈甫任師長,兵力在3萬人左右,裝備全美式武器,是國民政府精銳之中的精銳。

在解放戰爭的初期,張靈甫率領整編第74師和我軍作戰,讓我軍吃了不少的苦頭。

接連的勝仗可能讓張靈甫有些飄飄然,在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孤軍深入,加之附近的國民黨軍隊見死不救,結果被我軍以優勢兵力圍殲,整編第74師全軍覆滅,張靈甫亦死於戰場!



此後,國民黨雖然重建了整編第74師(後又重新擴編為74軍),但戰鬥力已經今非昔比,淪為了三流隊伍!


小鎮月明


與其說是張靈甫的74師,不如說74師成就了張靈甫。74師全稱是整編74師,前身是74軍,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軍,也是完全靠硬仗打出來的抗日鐵軍。

74軍的輝煌歷史,真正的抗日鐵軍

說來奇怪。解放戰爭時期的整編74師,除了被我軍團滅全殲,毫無亮點,名頭卻大得很;他的前身74軍,作為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軍,名符其實的抗日鐵軍,卻很少為人所知。

74軍系抗戰前期由51師(師長王耀武)、58師(師長俞濟時)、57師(師長施中誠)三個師合併而成,三任軍長恰好分別是3個師的師長——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這幾位都是黃埔軍校出身,也都是鼎鼎大名的抗日名將。

74軍是國軍五大王牌主力之首,幾乎參加了抗戰時期正面戰場上的所有重大會戰,特別是在德安、上高、常德三次戰役中表現突出名,被稱為抗日鐵軍、中國唯一能打仗的軍隊,因此榮獲國民政府最高集體軍事榮譽——飛虎旗。

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戰役)中,國軍第四方面軍總司令王耀武(原74軍軍長)指揮以國軍74軍為主力的9個軍參戰,對抗 5個師團10萬餘人的日軍,最終以日軍傷亡2.7萬人,國軍傷亡2萬人的代價,取得湘西會戰的全面勝利。

湘西會戰是抗戰期間最後一次大型戰役,也是日軍發動的最後一次大型會戰,74軍打出的巔峰之戰,它的勝利標誌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整編為74師,全套美械裝備

1945年8月,日本投降,74軍被空運至南京受降,並擔任南京守備,這便是“御林軍”的由來(古代以拱衛京城皇城的精銳軍隊為“御林軍”,南京時為國民政府所在地)。

1946年4月,國軍進行整編,整編原則如下:

整編師由軍改建,下轄2-3個整編旅;整編旅又由師改建,下轄2-3個團。

按照這個原則,第74軍的番號改為整編第74師,下轄3旅6團,全師3萬餘人,張靈甫任師長。由此可見,整編74師本質是一個軍,師長實質是軍長,軍銜是中將。


張靈甫能擔任整編74師師長,主要還是74軍前軍長王耀武給他說的好話。

整編後的74師,編制減少了3個團,但裝備卻提升了,因為美國人提供了全套美式裝備。

1947年4月,全師共裝備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54門,37毫米戰防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96門,60毫米迫擊炮108門,火箭筒36具,火焰噴射器54具,重機槍108挺。此外,還有1080挺7.62毫米1918A2輕機槍、2400支9毫米美製M1湯姆森衝鋒槍和加拿大斯太令卡賓槍、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槍,軍官配9毫米勃朗寧M1911A1手槍。無線電報話機配備到連,共有機動車約300輛、騾馬1000匹。

如此精良的裝備,絕對是當時國民黨第一流的軍隊,稱為“親兒子”一點都不過分。

孟良崮戰役,遭遇全殲

整編74師原本在南京擔任警備任務,駐紮在孝陵衛,但隨著戰爭形勢發展,不得不投入戰場。

1947年,國民黨在全面進攻失敗後,改為集中兵力對陝北和山東兩個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還形象地比喻成“兩個拳頭打人”。此時,整編第74師被調往山東戰場,擔任主要突擊任務。

蔣介石對整編74師寄予厚望,還專門為其擴編,恢復為74軍時候的3旅9團制,但新增的3個補充團因為新招募兵員,一直在後方休整訓練,始終未能投入戰場,因此參加後來參加孟良崮戰役的74師實質上還是3旅6團,約3萬人。

其實這個時候的74師並非戰力巔峰,因為抗戰末期以及內戰的前兩年,74軍在作戰時損失了高達7000多名富有作戰經驗的抗戰老兵,後來新補充的兵員還沒有形成足夠戰力。

孟良崮戰役的過程就不詳細敘述了,整編74師被全殲。究其原因,大多數人認為是國民黨軍隊內部矛盾重重,外圍援軍見死不救,實則是蔣介石指揮失當,冒險決策所致。

我軍的策略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掉整編74師;國軍的策略卻是利用整編74師吸引我軍主力決戰,妄圖裡應外合,一舉奏功,但這只是蔣介石單方面的一廂情願,如意算盤。

“顧司令祝同兄北恩伯、靈甫兄勳鑑: 今已得知靈甫之74師被圍孟良崮,甚驚,又甚喜。其驚之因是靈甫被困,隨時有危險發生。其喜之因是靈甫給我國軍尋找了一個殲滅共軍陳粟部於孟良崮的大好機會。因為我74師戰鬥力強、裝備精良,且處於有利地形;再之,有恩伯、敬久、歐震三兄兵團大軍雲集,正是我國軍同陳粟決戰的好機會,現命令74師靈甫部堅守陣地、吸引共軍主力,再調10個師之兵力增援74師,以圖裡應外合,中心開花,夾擊共軍,決戰一場,殲陳粟大部或一部之兵力,一舉改變華東戰局。總之,一切均仰仗諸位精誠團結,協同作戰,為黨國大業獻身出力,乃千秋之榮也。”

此計不可不謂高,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可惜他遇到的對手是毛澤東,是人民解放軍。

至於我軍“以多欺少,勝不足驕”的論調實屬搞笑。當初國民黨以十幾倍乃至數十倍五次重兵圍剿,卻被紅軍衝出重圍,徹底甩掉,又該當何論?

何況數千年前的老祖宗已通過《孫子兵法》告訴我們如何打勝仗的秘訣: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所以整編74師被全殲,蔣介石的最後覆滅一點都不冤,四個字:技不如人!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號稱有“五大主力”,分別為: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這五大主力,一水的美式裝備,戰鬥力十分強悍,當時有說法叫做:新1軍是裝備出來的,第74軍是打出來,第5軍是練出來的,第18軍是寵出來的,新6軍是孿生出來的。

其中的七十四軍就是後來張靈甫的七十四師!

七十四軍在抗戰時期戰鬥力就十分強悍,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都能看到七十四軍的身影,號稱“抗日鐵軍”,連日本鬼子都十分忌憚,美國顧問就說過:國軍只有七十四軍能打!

1947年七十四軍改編為七十四師,張靈甫出任師長。

七十四師能打出來,與他本身超一流的素質是分不開的。抗戰後期,七十四軍的火力配置就已經十分強悍:全軍共8個團,2.1萬人,每個連有勃朗寧輕機槍六挺、湯姆森衝鋒槍三支、擲彈筒四隻,剩下來的士兵全部使用春田步槍。火箭筒是到營才有,團部另外還會配備四門迫擊炮。其中第58師炮兵營有6門105毫米榴彈炮,在當時可是相當具有威力的重炮了。

此種配置,與日本鬼子硬抗都不吃虧,加上七十四師60%的軍官系軍校畢業生,軍人素質很高,戰鬥力強也就不在話下。


而其師長張靈甫雖然犯有殺妻之罪,但在當時絕對是頂級的將才,他出身黃埔四期,30歲出任團長,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可謂身經百戰,武漢會戰的時候,張靈甫親率敢死隊在萬家嶺飛奪張古山;上高會戰與餘程萬的57師死戰日軍11天;長沙會戰其所轄58師傷亡超過40%。客觀的說:張靈甫在抗戰時期於中華民族是有大功的。

這樣的軍隊,這樣的將領,偏偏在孟良崮遇到了粟裕,當時的七十四師,雖然經過整編,但是人數不降反增,達到3萬多人,火力較抗戰時期更有增長,對華東野戰軍有絕對優勢,張靈甫想將計就計,來個中心開花,為擊潰山東共軍主力創造良機,蔣介石當然明白得意弟子的心意,責令其他部隊抓住時機,趕快救援!

可惜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最近的不對相隔不過十公里,張靈甫原本計劃堅持兩天就能見到援軍,結果堅持了4天連援軍的毛都沒有看到,國軍83師李天霞近在咫尺,就是不救,其他人更是磨洋工,眼看著七十四師被粟裕吃掉,事後總結會,顧祝同湯恩伯一幫蠢材把責任一股腦推給張靈甫,反正死人也不會講理!

如此國軍,焉有不敗之理!



日慕鄉關


蔣介石的御林軍,整編74師,是抗戰戰場上百鍊成鋼的鐵軍,其抗日功勳,可以說是五大主力之首!

國民黨軍隊的五大主力是:

1,新一軍。

新一軍前身是宋子文創辦的稅警總團,一開始清一色的西點軍校弗吉尼亞軍校畢業的軍官。1942年,孫立人在稅警總團5000殘兵基礎上組建38師,後來參加滇緬會戰,屢立奇功,受全世界矚目。

滇緬會戰失利後,38師和撤入印度的22師改編為新一軍,裝備優良,戰力雄厚,被稱為“藍鷹部隊”、“天下第一軍”。

2,第五軍。

第五軍是1938年成立是第一支現代化的裝甲部隊,被譽為"鐵馬雄師"。第五軍創建之初,軍長徐庭瑤,副軍長杜聿明, 第二○○師,師長戴安瀾;榮譽第一師,師長鄭洞國; 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鄭洞國和戴安瀾分別稱為新一軍和新六軍軍長。

就是說新一軍和新六軍都是第五軍分化出來的。

3,新六軍。

新六軍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中成立最晚的,1944年5月,國民政府將第54軍第14、50師和新編第1軍新編第22師合編組成新編第6軍,由廖耀湘任軍長。

新一軍和新六軍是印緬戰場的雙子星座,因為接受國際援助較多,裝備和訓練都不是一般軍隊可以比擬的。

4,第十八軍。

第十八軍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中歷史最悠久的軍隊,誕生於1930年8月。18軍和他的骨幹11師,被稱為“土木系”。薛嶽、羅卓英、黃維、方天、胡璉都是第十八軍的優秀軍官。

5,第74軍。

74軍成立於1937年的淞滬戰場,歷任主官為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邱維達。74軍先後參與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戰役、蘭封戰役、萬家嶺戰役、上高戰役、第二次長沙戰役、常德會戰、雪峰山戰役。74軍是國民黨軍隊中抗戰功績最高的軍隊。

整編74師,是在74軍基礎上建立而來,表面上看軍縮編為師,其實實力不降反升。

1946年5月之後,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全師3萬餘人,全副美械裝備,師長張靈甫兼任南京警備司令,下轄整編51旅(陳傳鈞)、57旅(陳噓雲)、58旅(盧醒)。駐紮在 南京孝陵衛,拱衛首都,被譽為天下第一師。
到1947年4月,全師下轄3旅6團,共裝備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54門,37毫米戰防炮36門,81毫米迫 擊炮96門,60毫米迫擊炮108門,火箭筒36具,火焰噴射器54具,重機槍108挺。此外,還有1080挺7.62毫米1918A2輕機槍、2400支9毫米美製M1湯姆森衝鋒槍和加拿大斯太令卡賓槍、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槍,軍官配9毫米 勃朗寧M1911A1手槍。無線電報話機配備到連,共有機動車約300輛、騾馬1000匹。

這樣的一個整編師,估計碾壓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普通一個集團軍沒問題。可是,孟良崮一戰,整編74師全軍覆沒,這些全成了泡影。

1947年2月,國民黨軍隊進犯我山東解放區的總兵力為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師),約45萬人。其中整編74師、第5軍和整編第11師,五大主力來了3個!面對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我山東解放區陳毅、粟裕等領導人,沉著應對,在運動中尋機消滅敵人。

整編74師,自以為裝備精良、戰鬥力高,孤軍升入,吸引我軍圍攻,準備進行反包圍實現中間開花。張靈甫登上孟良崮,自以為固守孟良崮就能打擊我軍,沒料到這裡成了張靈甫最後的墳墓。

整編74師,這隻軍隊覆亡,究竟該讓誰來負責呢?

第一責任人:張靈甫。

張靈甫不懂得驕兵必敗的道理,在戰鬥中與其他部隊脫離,從而被穿插包圍,覆亡完全在情理之中。

張靈甫在1939年9月的 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3月的上高會戰和1941年9月的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張靈甫作壁上觀,未能展現英勇殺敵一面。因此為同僚所鄙視,無法處理好與同僚關係,終於遭到了報應!

第二責任人:蔣介石。

蔣介石對張靈甫的這隻軍隊太有信心,當張靈甫登上孟良崮時,蔣介石居然以為只要固守孟良崮,就能實現集中優勢兵力與華東解放軍進行大決戰,然而,張靈甫在孟良崮上面只守了2天就全軍覆沒!

本質來說,張靈甫74師的覆亡,是人民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


歷史知事


74師是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的一大王牌主力,全面仿照美軍武器配備,戰鬥力極為驚人,是當時國民黨最強大的戰鬥力,受到了中外極大的讚譽,但是在說起74師之前,我們得說一下74師的前身74軍。

74軍成立於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期,當時蔣介石深感日本軍隊戰力的強大恐怖,所以迫切的想要打造一支可以和日本軍隊正面對抗的強大部隊。

所以他把中央軍中戰鬥力比較強悍的第51師、第57師和第58師整編在了一起,將這三支部隊打造成一支鋼鐵大軍,配備上了國軍當時最精銳的武器,至此,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最強大的一支軍隊出現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74軍。

74軍的軍長是由原本第58師的師長俞濟時接任,在他的帶領下,74軍轉戰當時的全國各大戰場,通過強大的戰力粉碎了日軍勢無可擋的前進動力。

當時國內的多場大戰都是由74軍為主力打下來的,因為74軍強大的戰力,他們受到了日本人的敬畏,每當提起74軍的時候,他們都會稱74軍為“支那第一恐怖軍”,正是因為74軍每每對日本人造成的迎頭痛擊,導致了日本人在對74軍懷恨入骨的時候卻不由得感到敬佩,因為日本人對強者是有著尊敬的,無論是友是敵。

74軍的第二任軍長是原本第51師的師長王耀武,在抗戰的前期時間裡,王耀武所帶領的第51師戰績極其的輝煌,在他的帶領下51師狠狠的重創了日軍的主力,王耀武因為巨大的功勞在後來被升為了74軍的軍長,榮登軍長的寶座。


74軍最輝煌的時期就是在王耀武帶領的時期,74軍強大的戰力在王耀武的帶領下發揮的淋漓盡致,王耀武成就了74軍的威名,74軍的強大戰鬥力成就了王耀武“軍中閻王”的稱號,也是在此期間,王耀武被蔣介石授予了國民黨的最高榮耀青天白日勳章,以及當時只有最大功勞者才能賞賜的中正劍。


在抗日戰爭期間,74軍一共有三任軍長,在這三任軍長的帶領下74軍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不世的功勞,成為了抗日戰爭期間最大的功臣部隊。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內戰爆發,74軍被降級改編成74師,雖然在名號上等級變低了,但是其實很多實際上的東西未減反增,首先裝備上精良了無數倍,全面照搬美軍的武器,在當時來說,74師就是全國武器最精良的部隊,也是武力最強大的部隊。




這個時候74師的師長就變成了張靈甫,在他的帶領下,74師徹底的成為了蔣介石手中的一把利劍,狠狠的為蔣介石掃蕩著國內的障礙。

1947年張靈甫率領3萬大軍在猛攻華東區孟良崮的時候,被20萬解放軍團團圍住,原本張靈甫以為自己在猛攻孟良崮的時候會有援軍來支援,但是在他被20萬大軍團團圍住四天之後,無一人來救援,所以最終張靈甫以及國民黨最強大的魔鬼部隊74師被全殲。




雖然後來也有組建,但是戰力卻也無法比擬原本的74師,在失去了最強大的戰力之後,蔣介石的部隊節節敗退,最終以退往臺灣告終。


這就是蔣介石的御林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最強大的部隊74軍,在抗日戰爭期間,74軍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雖然後來化身為74師參與了內戰,但是我覺得他們在抗日戰爭期間的功勞不應該因此被人們忘記,因為他們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史不應該忘記英雄,而我們應該對英雄的付出感到敬畏與尊重。


孤客生


蔣介石手下五大主力之首74師,戰功無數,被敵人稱為虎之師。曾有人言:有74師就有國民黨。74師打滿了抗日全程,是阻擋日軍挺進川黔的主要戰鬥力。在抗戰期間,七十四師的人甚至直言不認蔣委員長只認師長,何其彪悍風光。

74師成軍與淞滬會戰時期,剛開始只是51師和57師的合併,首任軍長是後來老蔣侍從室主任俞濟時。俞濟時另一個身份就是老蔣的表弟,所以74師算是老蔣的嫡系部隊了。後來58師調入,74師成為三師甲種軍,在南京保衛戰之中傷亡慘重。此時74師還沒有什麼卓越的成績。

1938年,在薛嶽將軍的指揮下,74師成為了萬家嶺大捷的主要功臣。在這場戰役之中,張靈甫喋血張古山,升到旅長。被薛嶽臭罵兩次的俞濟時終於打了勝仗得以高升,由王耀武接任軍長。

上高戰役,74軍打敗日軍33師團,獲飛虎旗。常德戰役分外兇險慘烈,74軍57師8000軍士殲滅日軍萬人,最後突圍活下來的不過二百人。長沙會戰74師重挫日軍,讓日軍恨得牙癢癢。74師從抗戰之中浴血成長,成為一支敵人聞風喪膽的鐵軍。在雪峰山戰役之中,74軍一身美式裝備,大敗日軍116師團。此後,張靈甫成為了74師軍長。

抗戰之中,74師團給了全國抗日愛國人士希望和力量,可以說是中國全民族抗戰之中最為戰功顯著的部隊,他們作為主要戰鬥力參與了絕大部分的抗日重要會戰。從這點上看74師是一支為了華夏民族做出了巨大犧牲的部隊,值得我們尊敬。

內戰之中,74師在蘇北戰場將華野主力打得連連敗退,一直撤到了山東。此後蔣介石更有十個74師拿下中國一說。

1947年,74師作為主力在山東與我軍抗衡,張靈甫冒進驕橫,和湯恩伯的保守打法相悖。74師放棄了坦克和裝甲車,上了沒有水的孟良崮,最後全軍覆滅,張靈甫被擊斃。74師覆滅之後,蔣介石痛心疾首,依舊不願意取消74師的番號。甚至將留下的少數兵士重新集結,重建了74師。然而彼時的74師已經失去了靈魂,在後來的淮海戰役之中,再次被殲滅。

陳毅元帥曾寫詩記錄下孟良崮這一戰役,曾經英才輩出、所向披靡的74師也從歷史長河之中徹底消失了。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七十四軍是以王耀武為靈魂的國軍主力軍。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淞滬戰場組建。由第51師、第57師和58師組成,全軍共3.2萬人,首任軍長俞濟時。曾參加松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項戰役,榮獲全軍唯一飛虎旗,被日軍稱為支那第一恐怖軍,抗戰勝利後因駐紮南京稱為御林軍,譽為國軍五大主力之首。該部隊歷任主官為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邱維達。七十四軍歷史大致分三個階段:一是建軍到抗戰結束的王耀武時期;二是七十四軍改編為整編74師的張靈甫時期;三是在三個補充團基礎上重建的邱維達時期。
王耀武是七十四軍的靈魂人物,抗日屢立奇功,得以升任山東保安司令、山東綏靖統一指揮部司令官。在選擇繼任者時,王耀武覺得李天霞比較狡詐,不太聽話,所以推薦聽話的張靈甫。74軍由於抗戰結束,大量官兵復員,又長期與日軍血戰,兵力損耗巨大。1946年3月整編時,補充了大量新兵並編入7000偽軍中央警備部隊,隨著有經驗的官兵流失,整74師與整編前戰鬥力大打折扣。內戰爆發後整編74師在華東戰場充當急先鋒,攻克兩淮、漣水、兵指臨沂,脫離友軍衝在最前面,粟裕調動華野所有主力,將張靈甫整74師見圍困在孟良崮,各路國軍保存實力見死不救,致使74師全軍覆沒。



那麼蔣介石和王耀武愛將、整編74師張靈甫師長是何許人呢?張靈甫(1903-1947),又名鍾靈,字靈甫,又字鍾麟,陝西長安縣人。1903年3月,出生於長安縣東大鄉東大村,1921考入長安中學,1923年考入北大歷史系,期間同第一任妻子邢鳳英結婚,後因無力負擔學費而退學。1926年張靈甫聽從於右任建議考入黃埔四期,畢業後在21師任見習排長、排長,並開始參加北伐,北伐結束張靈甫調第1師任職,一直升遷至團長。

1933年張靈甫當上第1師獨立旅第1團上校團長,經朋友介紹,與吳海蘭認識。1933年冬,兩人在四川廣元拜堂成親。—年後,女兒張清芳出世。 1936年,張靈甫槍殺了結婚三載的第二任妻子吳海蘭,張靈甫遭到了婦女界的一致討伐,胡宗南要求張靈甫自解南京。張靈甫帶著少量盤纏上路了,用完了盤纏後他就賣字餬口,兩個多月才來到南京。隨後被判入獄10年,在南京“模範監獄”服刑。

“八一三”淞滬會戰,因王耀武保舉,張靈甫任第74軍305團團長,參加了抗日幾乎所有大的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4次長沙保衛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雪峰山戰役,立下赫赫戰功,一路升遷到旅長、副師長、師長,直到擔任74軍軍長。張靈甫英俊帥氣,被譽為民國四大美男之一(汪精衛、張學良、蔣緯國),書法功底很深,早年因殺妻案名聲敗壞。張靈甫作戰勇猛,全身負傷19處,人稱瘸腿將軍,同時作戰靈活大膽,往往用出其不意的戰術發起攻擊,是蔣介石的愛將,在講究派系和資歷的國軍中遭受嫉妒,加上其人持才傲物,與其他上司、同僚不和,以致被圍時得不到救援,兵敗戰死。



整25師師長黃百韜

1946年國軍進行整編,第74軍整編為整74師,總兵力33000人,隨著內戰經常作為先鋒使用,兵員、武器、士氣損傷,戰鬥力大幅下降,我們來看看74師覆滅前期實際作戰能力:

  1. 74師是美日械混編,武器裝備遠不如第5軍、新6軍、18軍(這幾個軍均配置坦克裝甲部隊和大量汽車),74軍作為抗戰主力,一直優先得到兵員補給,使得部隊老兵比例達到90%,軍官全部為黃埔畢業。74軍整編後,從3師9團改為3旅6團。隨著老兵退役和戰損,74師作戰能力和老兵比例下降。孟良崮戰役前,74師恢復3旅9團,但新增的3個團還在安徽整訓。在孟良崮戰役前,74師累計傷亡1萬人,張靈甫要求到後方修整,遭到拒絕,但答應給予1萬人的兵員補充。實際上8500名補充兵員是在安徽的三個補充團,張靈甫只好把運輸團中的2500老兵編入作戰部隊,所以74師實際部隊與滿額編制差距很大,戰鬥力也下降不小。
  2. 74軍成軍較晚,沒有趕上更換德械,但是是國軍最早換裝蘇械的4個軍之1,並第1個換裝美械。張靈甫發現在實戰中,美械武器彈藥消耗量大,逐將單兵武器換成了國產和日械,除榴彈炮、山炮、戰防炮是美械外,迫擊炮、輕重機槍基本是國產、美械對半開。在作戰中損耗的武器一直沒有得到補充,3個補充團只能裝備中正步槍,而運輸、輜重部隊只有副班長以上才配置武器,士兵赤手空拳,說明其武器匱乏的窘境。
  3. 理論上看,74師裝備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72門,37毫米戰防炮48門,60毫米迫擊炮324門,重機槍144挺,火箭筒72具,火焰噴射器54具,輕機槍486挺,衝鋒槍2000支,春田步槍12000支。實際情況除榴彈炮、戰防炮、山炮外,武器大多沒有足額。74師汽車裝備數量很少,彈藥多靠騾馬運輸,造成彈藥配額不足。另外營級骨幹火力,是美製水冷式重機槍,一旦離開水源作戰,幾成擺設,極大影響74師作戰能力。

漣水戰役後,隨著老兵大量退伍和戰損,戰死的基層軍官非常多,老兵佔比已下降到40%,許多官兵不願打內戰,紛紛要求留在駐地和請假,甚至發生5%的士兵逃亡;由於內戰造成官兵待遇下降,軍心渙散。張靈甫為提高士氣,成立了督戰隊、情報組、精神組,戰時可槍殺臨陣脫逃士兵。種種辦法依然沒有多大作用,如垛莊是74師出發地,儲存大量輜重補給,守軍1個團連一個晚上都堅持不了,所以這個時期74師戰鬥力已經落後於新1軍和新6軍了,五大主力之首已名不副實。


張靈甫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戰術特點:

  1. 張靈甫的輕敵冒進,造成全軍覆沒。而粟裕原先作戰計劃,是要殲滅第一兵團右翼桂系整編第7師和48師,這2部急於爭功,已突出兵團陣列。不料解放軍破譯了第一兵團電文,得到了全部部署:以整74師為中央突擊,整25、83師掩護兩翼,整66師掩護25師側翼,整7、48師掩護83師側翼。粟裕放棄原計劃,重新尋找戰機。果然張靈甫輕敵冒進,不待整25師、83師行動,離開垛莊向孟良崮進犯。傳聞兵團司令湯恩伯得知74師獨自冒進,大吃一驚,親自坐上吉普車去追,也沒能把張靈甫追回。
  2. 張靈甫性格孤傲,寡言少語,自視甚高,看不起同僚,74師官兵上下都有看不起友軍的毛病。孟良崮戰役前,第1兵團將74師劃歸83師李天霞指揮,李天霞一開始也非常照顧74師安全,但是張靈甫看不起李天霞(兩人不和)已及83師的戰鬥力,強烈要求歸整編25師黃百韜指揮,而黃百韜命令張靈甫向25師靠攏,張靈甫又以孟良崮陣地已搭建好,一口回絕。張靈甫孤傲的性格造成了後來李天霞、黃百韜見死不救,李天霞只派1個營,打著1個旅的名號假裝救援;黃百韜親率4個團也在戰場外觀望,結果趕來增援的整65師見狀,也按兵不動了。

解放軍總結74師戰術特點:以正面佯攻、側後迂迴或超越攻擊。部隊驕橫,作戰精神較強,善於集中兵力、火力,善於使用小部隊進行錐形滲透我側背,錯亂我部署,但不擅近戰。

孟良崮戰役經過:1947年3月,國軍在山東戰場投入了60個整編旅(師)約45萬人:以43個旅25萬人組成三個機動兵團,另外以17個旅20萬人組成負責後方守備和策應。張靈甫對於山區作戰很是不滿,多次要求到平原地帶作戰或修整,被國防部拒絕。5月上旬,解放軍主力東撤萊蕪、新泰、蒙陰一線,國軍判斷解放軍已經“兵疲勢衰”,遂命令第一兵團向坦埠、沂水推進,第二兵團向博山、張店推進,尋找解放軍主力決戰。第一兵團以張靈甫的整編74師居中,整編25師、83師為左右兩翼,限令兩天拿下坦埠。5月11日,74師按計劃開始進攻。但張靈甫只派51旅北渡汶河,兩個主力旅則始終留在汶河南岸,第一兵團卻要求74師必須全師北渡汶河,務必於14日中午前佔領坦埠。



在兵團的壓力下,張靈甫才決定13日留下一個後衛團,主力渡河全力向坦埠發起攻擊。 13日,74師經激戰攻佔馬山、邁逼山、大箭,距離坦埠已不到6公里。但25師、83師進展緩慢,張靈甫為避免孤軍深入,於傍晚下令放棄新佔陣地,只在前沿要地留少數部隊警戒,主力全線收縮至汶河沿岸,使全師處在可進可退的態勢。 13日入夜後,74師全線遭到解放軍主力猛攻,更嚴重的是兩翼的83師和25師也在解放軍的猛烈攻擊下被迫後撤,74師與左右兩翼就出現了10多公里的空隙。


七十四軍首任軍長俞濟時。

5月14日一早,74師正準備按計劃向坦埠進攻,不料各旅報告對面解放軍已經搶先發起進攻,而且投入的兵力比前兩天還要雄厚,張靈甫立即命令暫停進攻,就地轉入防禦,但解放軍對74師兩翼合圍的鉗形攻擊態勢已經非常明顯。 上午9時許,張靈甫決定不再服從攻取坦埠的命令,以51旅為前導,師部居中,57旅殿後沿孟良崮以西向南撤退,58旅則佔領孟良崮一線掩護師主力後撤。74師的撤退還是比較迅速的,在中午前後51旅已經到了孟良崮附近,預計14時左右撤到垛莊。

關鍵時刻,正向垛莊穿插迂迴的華野1縱比74師搶先趕到了孟良崮,發現74師主力正在南撤,1縱獨立師1團果斷放棄搶佔垛莊的原定計劃,轉而搶佔公路東北的285高地及西北無名高地。幾乎與此同時,獨立師3團也搶佔了孟良崮以西的330高地,隨後1團、3團便佔據高地向正沿公路撤退的74師猛烈開火。 張靈甫接到51旅退路被切斷的報告,立即命令51旅全力反擊285高地和330高地,同時決定全師退守孟良崮。

這時,解放軍4縱和9縱從北面壓過來;8縱已切斷74師與83師的聯繫。張靈甫只派了一個團控制孟良崮,主力擺在界碑、臨蒙公路兩側便於機動的位置,並儘量與左右兩翼友軍相連接。張靈甫做出的部署完全是依託制高點靠攏友軍,重點在於自保。 孟良崮是石頭山,石質堅硬,無法構築堅固工事,如果炮火落在山上,石頭崩裂,還會將火炮的殺傷威力進一步放大。經過反覆爭奪,74師各旅都在黃昏前佔領了指定位置,張靈甫也將師部安排在540高地,總算鬆了一口氣。

華野已經意識到孟良崮的重要性,在14日上午連續三次緊急命令1縱佔領孟良崮,但1縱拼盡全力趕路,還是比74師晚了一步。在中午前趕到的只有獨立師的2個團,於是粟裕只好命令1縱暫停攻擊孟良崮,等待其他部隊到來。蔣介石得知消息後認為,74師佔據著制高點,握有地利之優,加上其強勁的戰鬥力,附近又有重兵集結的外圍部隊,正是與華野主力決戰的大好時機。於是蔣介石親自下令74師堅決固守孟良崮,吸引解放軍主力,來個“中心開花”! 這時解放軍的合圍態勢確實還未形成,74師如果全力突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張靈甫認為突圍會違背蔣介石的命令,同時丟失大量重裝備,即使突圍成功也會受到處罰;而固守待援的話,目前74師建制完整,控制著制高點,與兩翼友鄰的距離也只有數公里之遙,堅守一兩天自然不在話下。國軍重點進攻山東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和華東解放軍主力決戰,但一個多月以來,他們一直在沂蒙山區來回折騰,始終沒有找到解放軍主力,現在解放軍主力盡出,正是決戰的大好時機,所以張靈甫覺得“中心開花”的計劃是可行的。戰役開始後,74軍孤軍奮戰,左右兩翼的25師和83師裹足不前,短短几公里的距離,三天都沒能打通,最終將張靈甫陷於了彈盡援絕的境地。至16日下午,74師被殲滅,張靈甫兵敗身死。

國軍追責檢討:張靈甫死後,蔣介石勃然大怒,傳說第1兵團司令官湯恩伯自求辭職、下跪認錯,被蔣介石用手杖打的頭破血流。檢討會上當場逮捕援救不力的李天霞。整編25師長黃百韜主動請罪,言稱張靈甫不聽命令,擅自脫離友軍作戰,自己帶25師拼死相救,無奈功敗垂成。顧祝同見黃百韜主動攬責,也大加庇護,說張靈甫不聽軍令,導致兵敗,於是74師戰敗的責任,都推到死去的張靈甫身上了。

孟良崮戰役發生時,幾乎所有華東國軍主力都在附近:整編11師、第5軍是五大主力部隊,整7、25師、48師也都是很強的部隊,粟裕算是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真實的原因有以下。

  1. 雖然1兵團部隊緊密,每個師相隔不到10公里,但是6個整編師一字排開,拉網式的前進,如果是平原野戰還過得去,但是在蘇北山區這樣的陣型前進,是不能這麼計算直線距離的,5公里就可能是幾座山頭的距離,一旦被狙擊,救援不及;
  2. 蔣介石干預戰局,要求74師固守待援,援軍保存實力,見死不救,而唯一能破局的就是在合圍之前,向垛莊突圍。
  3. 13日晚74師已經遭受強大攻擊,14日早上張靈甫還向完成佔領坦埠任務,直到9點才放棄計劃,如果能提早幾個小時後撤,退路通暢。
  4. 湯恩伯能力不足,又不能協調張靈甫與李天霞關係,如果讓2人共同老長官王耀武來當兵團司令,問題迎刃而解。
  5. 兵團軍事部署電文全部被破譯,國軍幾乎是透明作戰,部隊部署和戰役企圖清清楚楚。
  6. 臨戰更換指揮體統,把原來李天霞指揮改為黃百韜指揮74師作戰,朝令夕改,如同兒戲。

張靈甫死後,華野宣告勝利,並進行了戰場打掃,清點人數時發現少了7000人,於是華野下令重新打掃戰場。終於發現孟良崮山坳處整整齊齊坐著彈盡糧絕的7000官兵,可見74師戰場素質之高。據華東人民解放軍20號公報,報道孟良崮戰役殲滅國軍32000人,其中包括俘獲74師官兵19676人、救援部隊整25師、整11師、第5軍傷亡6000人。



七十四師末任指揮官邱維達。

74師在孟良崮作戰時,並沒有全員到齊,有三個補充團和1個榴炮營因為武器未全,留在後方整訓。而74師副師長邱維達因在家養病,沒有在軍中得以逃脫,蔣介石下令重建74師,王耀武保舉邱維達為整編74師師長、李人俊為參謀長。74師基礎官兵除3個補充團外,還有約5、6000在漣水、孟良崮負傷的官兵歸隊,王耀武支援了大量第2綏靖區的軍官,以及解放軍釋放的一批軍官為基礎:以3個補充團加歸隊老兵成立51旅、以山東警備2旅為57旅、以廣東航空警備旅為58旅重建74師。經過半年多訓練,於1948年重新投入戰場,並顯露出高於一般國軍的戰鬥水平。在濟南戰役中,王耀武唯一要求就是空運74師1個旅協防濟南,最終只到了一個團,王耀武也是如獲至寶。74師在1948年恢復為74軍番號,劃歸第2兵團邱清泉編制,在淮海戰役中包圍在陳官莊,於1949年1月被完全消滅。


菸酒閣大學士


74師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整編第74師”,它與第18軍、第5軍、新1軍、新6軍並稱為國軍五大主力部隊,而其中整編第74師又以其被稱為“御林軍”而著名,74師的長官就是張靈甫,一個民國時期經歷過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國軍將領,最後在孟良崮戰役中戰死,也因為張靈甫的傳奇經歷使得整個74師的經歷也非常富有傳奇色彩。

整編74師的前身為第74軍,相比於其他部隊,74軍是一個相對年輕的部隊,抗戰前才剛剛成立,該軍的首任軍長是蔣介石的浙江同鄉俞濟時,俞濟時是蔣介石信任的為數不多的軍官之一,曾任蔣介石的侍衛長,也正因為這層關係,所以74軍又被時人成為御林軍。74軍成立後就參加了淞滬抗戰(在淞滬抗戰中蔣介石几乎投入了國軍的所有精銳部隊,因而74軍自然也在其中),從淞滬戰場撤下來後,74軍又接著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在艱難險阻之中,74軍從南京突圍,後來的抗戰中,74軍也有不俗的表現,在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中都為阻擊日寇做出了貢獻。

1940年王耀武出任74軍軍長,王耀武治下的74軍因為能征善戰,一度獲得國民政府的最高獎旗-飛虎旗,74軍也被譽為“抗日鐵軍”,王耀武也因為治理74軍有功所以被稱為抗日名將。

後來74軍還參加過常德會戰,在會戰中斃傷日軍萬人。

抗戰勝利後,國軍整編部隊,74軍也因此被整編為74師,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一度吹噓“有10個74師就能夠統一中國”。但是在解放戰爭中,74師因為師長張靈甫貪功冒進,所以在1947年5月被華東野戰軍徹底殲滅,張靈甫也在戰鬥中身亡。


青年史學家



能被蔣介石欽點為“御林軍”的,豈是尋常隊伍?74師是一隻傳奇的隊伍,它有著燦爛的歷史,有著頑強的拼博精神,有著良好的裝備,更有著傑出的指揮。

七十四師,有著燦爛的歷史



七十四師的前身是七十四軍,是在抗戰初期,有國民黨第五十一師和五十八師合編而成。第一任軍長是俞濟時,最後一任軍長是張靈甫。

在淞滬會戰中,74軍表現出色,特別是其麾下的五十一師,更是頑強阻擊、重創敵人,師長王耀武為此升為中將,名聲傳遍海內外。

其後的南京保衛戰中,74軍在湖熟鎮、湯山鎮、熟化鎮等地與日軍展開激戰,多次擊退日軍進攻。南京淪陷後,51師奉命突圍,全師撤至浦口時,僅有三四千將士了。



1938年的萬家嶺戰役,74軍51師153旅長(兼305團團長)張靈甫,帶領突擊隊,奇襲佔了張古山,為突破日軍防線,立下首功。日軍106師團,其後幾乎被全殲。張靈甫因為在此戰中戰功出眾,被授予四等雲麾勳章。

1941年3月,74軍參加上高會戰,戰況空前慘烈,歷經7次肉搏戰,為友軍的前來爭取了大量時間,並且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又是衝鋒在前,最後讓日軍33、34師團遭受重創,其34師團長巖永少將被擊斃。

1943年,在常德會戰中,又是74軍57師8000人,頑強抵禦日軍海陸空的進攻,堅守城池16天,城破之日,除了師長餘程萬帶領180人突圍外,其他600人在城內頑強和日本人作戰,最終全部為國捐軀。

在抗戰八年中,74軍和日軍對戰無數,尤其在萬家嶺戰役、上高會戰、常德會戰中,表現更為突出,其頑強、堅韌、鐵血的特點,給兄弟團隊,給日本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名副其實的“抗日鐵軍” 。

74師,有著頑強的拼博精神



從抗戰以來,74軍經歷無數戰役,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徐州會戰、德安會戰、上高會戰、常德會戰、雪峰山戰役等,都是74軍參加的戰役。

在每次戰役中,74軍都是尖刀隊伍,在戰役中總是承擔重要的作用。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有著其它團隊不可比擬的特質。

他們秉承“守土有責,永不放棄”的精神,他們勇敢、頑強、硬朗、不服輸。

正是這樣的特質,讓他們獲得了“抗日鐵軍”的美譽。這種特質,形成了74軍獨有的團隊文化,並且傳承到了後來的74師。

正因為如此,74軍才成為國軍五大主力團隊;也正因為如此,74軍才成為了南京守備,成為了蔣介石最信任的部隊。

74師,裝備極其精良



74師,做為蔣介石的警備部隊,歷史燦爛,能打硬仗,是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之一。

其裝備非常精良,

全師裝備,
計有12門105毫米榴彈炮(卡車牽引)、36門75毫米山炮(吉普車牽引)、108門105毫米迫擊炮(騾馬牽引)、108門81毫米迫擊炮(騾馬牽引)、108門37毫米戰防炮(吉普車牽引)、486門60毫米迫擊炮。
255具火焰噴射器、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324挺7.62毫米勃郎寧M1917水冷式重機槍、1080挺7.62毫米1918A2輕機槍、2400支9毫米美製M1湯姆森衝鋒槍和加拿大斯太令卡賓槍、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槍,軍官配9毫米勃郎寧M1911A1手槍。
無線電報話機配備到連,共有機動車約300輛、騾馬1000匹。

這樣強大的裝備,再加上豐富的經驗,真是國軍王牌中的王牌。

指揮張靈甫



74師的師長是張靈甫(1903-1947),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優等生。

其人很帥,能力非常突出,最關鍵的是打仗很靈動,不死板。在抗戰中,離下無數功勞。

特別是1938年9月,在萬家嶺戰役中,更是立下奇功。在74師中,張靈甫是從基層軍官一步一步起來的,具有非常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這樣的指揮,配上這樣的王牌軍,再配上精良的裝備,實力強的可怕。

但不幸的是,1947年五月,在孟良崮戰役中,被粟裕將軍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四面合圍,經過四天四夜的激戰,整編74師彈盡糧絕,幾乎全軍覆沒(1.3萬人被擊斃,1.9萬人被俘虜),師長張靈甫也在此戰中丟了性命。



74師雖然驍勇善戰,但歷史的選擇,百姓的選擇,最終讓其成為了歷史。

唯有74師那段“抗日的篇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閃發光。


藍風破曉


整編74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74軍。

1937年8月中旬淞滬會戰爆發後,國民政府軍委會根據戰局需要將正在淞滬戰場作戰的王耀武第51、馮聖法第57師和從後方調來的調整師第58師合編為第74軍,首任隨即投入淞滬戰場。從此,這支部隊正式加入抗日戰場,作為尖刀部隊參加了國內正面戰場大多數會戰,從二流部隊一步步成長一支國之勁旅,殲滅日軍數以萬計,為抗戰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曾被授予視為國民革命軍最高榮譽的“飛虎旗”。

抗戰末期,74軍換裝美式武器,成為國內少數全副美械裝備的部隊之一。抗戰勝利後,74軍空運淪陷8年之久的國民政府戰前首都南京接受日軍投降並受領衛戍南京的任務,“御林軍”的稱號由此而來。

1946年初,國民黨軍隊進行全面整編,74軍改稱整編74師,原來的51、57、58師全部師改旅,每旅轄3—4個團,番號雖然變了,但是其編制兵員人數和武器裝備並沒有變,完全按照當時美軍步兵師的標準一對一的配置。

全軍共裝備美式春田步槍4800支、美式湯姆森衝鋒槍和卡賓槍2400支、輕機槍1080挺、重機槍108挺、火焰噴射器54具、火箭筒36具、60和82毫米迫擊炮114門、37毫米戰防炮36門、75毫米野山炮54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機動車300輛、騾馬1000匹,無線電報話機配備到連一級,所有軍幹部配備勃朗寧手槍。靠著光輝的抗戰軍史和強大的兵力兵器配置,整編74師當之無愧的坐上了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的第一把交椅!

師長張靈甫中將曾在抗戰中指揮58師作戰,74軍換裝美式武器前接任軍長,在隨後的湘西會戰中率74軍一對一的打垮了日軍116師團。

內戰爆發後,整編74師在華東戰場與華東野戰軍作戰,在全面進攻階段,一度攻佔華野首府漣水,逼迫華野全軍由蘇北退入山東。重點進攻階段,驕橫的整編74師繼續向山東推進。早已經憋了一肚子氣的華東野司決心集中華野全軍迎擊整74師。而整74師也自恃火力強大的優勢根據在抗戰時期的經驗決心將華野主力吸住,以便外線兵團合力圍殲華野。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整74師全部上了一滴水也沒有的孟良崮,被華野部隊團團圍住,其外線兵團各部偏偏在此時玩窩裡鬥。可憐的整74師因為缺水問題一下子就喪失了戰鬥力,在華野絕對優勢兵力的圍攻下幾乎全軍覆沒,張靈甫也殞命沙場。

整74師的失敗令蔣介石極為傷心,一改部隊被殲、番號取消的做法以整74師就在後方的4個連和部分逃回部隊為骨幹重建74師。1948年軍改後恢復74軍番號。但是此時的74軍已經完全成為二流部隊,不再有往日的神氣。最後在淮海戰役最後一戰中於陳官莊被華東野戰軍再次全殲,這下74軍這支抗日勁旅的番號徹底成為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