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聽說這款新重疾險有兩個「不可抗拒」的賣點!

過去兩年,作為消費者是幸福的,隨著中短存續期萬能險的退潮,

大部分公司開始轉型專注做保障類產品,好產品層出不窮

就在去年這個時候,刷新市場重疾保障價格新低、價值新高的百年人壽康惠保才面世,1年不到的時間,市場上的模仿者很多,復星健康、崑崙健康、瑞泰人壽都紛紛推出同款產品。

這些產品,保乎精算君管它們叫純重疾險,重疾保障(含輕症疾病)性價比非常突出。

就在昨天,一款號稱具有“進化思維”的同類產品“達爾文1號重疾險”也面世了。誠然,這款產品並沒有刷新價格新低,但卻有號稱加上了兩個“不可拒絕”的賣點,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測評下。

買買買,聽說這款新重疾險有兩個“不可抗拒”的賣點!

首先,我們還是看看達爾文1號的保險責任,以及與同類產品的對比。

下面精算君挑選大家比較熟悉的百年康惠保與它進行對比。

保險責任全面看

買買買,聽說這款新重疾險有兩個“不可抗拒”的賣點!

常見費率對比

首先,我們以常見的20年繳費期為例,先看看常見的幾個投保年齡的價格對比:

買買買,聽說這款新重疾險有兩個“不可抗拒”的賣點!

如果擴展開,0-40歲投保年齡、在保到70歲和保終身的情況下,費率對比如下:

買買買,聽說這款新重疾險有兩個“不可抗拒”的賣點!

買買買,聽說這款新重疾險有兩個“不可抗拒”的賣點!

說明:保費差異比例 = (達爾文保費 - 百年保費)/ 百年保費

簡單小結

達爾文1號,主要還是在輕症疾病保障上面做文章:維持了目前市場常態的三次輕症額外賠,還

額外提供了一項目前只有平安福才有的保險責任:每一次輕症賠付後重疾保額都可以往上提,最多提高30%,而且將這項責任的有效年齡從平安福的70週歲延長到80週歲。

另外,身故返還現金價值,終於可以不用再走所謂“退保操作”來實現,直接被寫入條款中

從費率的角度上說,在選擇保障到70週歲時,達爾文一號比百年康惠保要貴上不少,0-40歲的平均要貴接近8%。但選保終身的話,達爾文的性價比優勢就非常明顯,平均只是比百年康惠保貴1%-1.5%,但多了兩次輕症賠付機會和“輕症賠付後重疾保額提高”這項保險責任。

簡單比較過兩款產品的基本面,下面精算君給大家來詳細說說兩款產品的核心差異。

請注意:這些差異都跟消費者的核心保障利益息息相關。

(一)純重疾保障利益

只看“重疾”這一項保險責任,百年康惠保還是無可撼動,從這個角度說,在你已經有一份重疾險的情況下,只保重疾不選輕症的百年康惠保,非常適合作為加保的選擇。

如果要了解精算君本人的加保思路,請見《終於加保了人生第4份重疾險》。

而達爾文一號是同時覆蓋重疾輕症兩項責任的產品,因此在可選擇責任的便利性上不如百年康惠保。

(二)身故保障利益

大家細緻研讀條款,百年康惠保的條款裡面並沒有身故保險責任,在未罹患重疾的情況下身故退還現金價值,是寫在責任免除條款中,按照目前的監管態勢,這樣的產品設計模式很容易被槍斃。

為什麼?

因為如果在條款中沒有出現身故保險責任,那保險公司在定價過程中完全可以不用考慮。但是百年在免責條款規定了部分身故責任通過退還現金價值的形式來實現了“身故責任”的賠付,這可就不得了了,相當於保險公司在承擔一項沒有收取保費的應收費責任,出現“

定價不足”,在監管那邊現在應該是審批不過的。

買買買,聽說這款新重疾險有兩個“不可抗拒”的賣點!

所以精算君想,這次達爾文一號將“未罹患重疾身故退現價”寫入保險條款的身故責任中,不僅是一種對身故責任的明確,也能符合當下監管的要求。

這就相當於定價時比百年康惠保多了一項身故保險責任,會因此貴很多嗎?從保終身選擇看,價格並沒有太多的影響,也可以說明這次達爾文1號應該是給消費者做了價格讓利。

注意:根據達爾文一號的現金價值條款約定,無論是正常保全退保還是身故時退還的現金價值,都要扣除已經支付的輕症疾病保險金。這可能是目前產品最大的弱點。

但罹患輕症後,誰會想去退保呢!為什麼?看下面這一條就知道了。

(三)輕症保障利益

輕症保障一向都是百年康惠保的軟肋,25%的基本保額賠一次,而且定價比較貴,而達爾文一號的輕症保額也是基本保額的25%,但賠付3次。同時,達爾文還多了一點,在80歲前每獲賠一次輕症疾病保險金,重疾保額按照基本保額的10%提高,最多提高30%

因為達爾文是復星健康的產品,沿用之前35種輕症,無論從高發輕症種類還是輕症定義來看,都是行業正常水平,這裡就不展開。

這項“反保險風控原理”的保險責任應該是達爾文1號畫龍點睛之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評價?答案請參考精算君之前的文章《從這點說,平安福還是一款值得點讚的產品》的這一段:

“按照某再保險公司的數據統計,目前,男性罹患輕症後重疾發生概率大約是正常男性的8倍,女性大約是7倍。不過,如果一個人這麼不走運罹患一次輕症疾,例如輕微腦中風,如果才想起要給自己買一份重疾險,或者已經有一份重疾險想再加保,通常都會被保險公司say no(拒保)。

其實,保險公司的拒保,根本上是一種“順保險”思維:保險公司要將最可能出現風險的個體或者各種有重大影響的顯性風險點拿掉,讓所有人按照公平的定價、公平入保。而人買保險的思維正好相反,想保全部風險,越明顯的風險越想保。

在這種情況下,相信大家就能更加明白為什麼精算君說,“輕症賠付後重疾保額遞增”這項責任比較“反保險”了,相當於保險公司對於罹患過輕症的被保險人,不僅不除外相關聯疾病,還給增加了保額。當然,保險公司要求入保時,這個被保險人必須是符合核保要求的。”

(四)現金價值

在購買保終身產品的情況下,達爾文一號的現金價值優勢非常明顯。所謂“花消費型的錢買儲蓄型的現價體驗”,這也是達爾文一號相比其他純重疾險一個非常大的亮點。

一般來講,在保障終身的情況下,純重疾險(以百年康惠保為例)的現金價值曲線是先漲後快速下降的趨勢,但是達爾文一號的現金價值是持續增長,並且往保額逼近。

買買買,聽說這款新重疾險有兩個“不可抗拒”的賣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不同的現價走勢?精算君說,就是因為達爾文一號定價時考慮了身故保險責任。

怎麼理解?

這裡精算君只是做簡單說明,大家稍作了解即可,可能比較燒腦。

按照精算公式,現金價值 = PV(未來可能發生的保險理賠款)- PV(未來需要加入純保費)

PV是一個精算符號,代表的是精算現值,即考慮未來的疾病發生概率、死亡發生概率測算可能發生的賠款金額,並將其按照固定利率貼現回來。

我們以生命表極限年齡105歲為例(假設105歲後全部人都必須pass away),那麼104歲當年現金價值就會簡單等於:

在105歲罹患重疾概率 × 重疾保險金 + 在105歲罹患輕症概率 × 輕症保險金

因為保費早就交完了,所以上面的計算,沒有保費什麼事。

但到了這麼大的年齡,死亡概率很高了,患病概率反倒下降了,通常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幾。而因為身故責任加入,定價時,保險公司會將極限年齡的身故保額寫死為基本保額,那麼,104歲當年的現金價值應該等於:

在105歲罹患重疾概率 × 重疾保險金 + 在105歲罹患輕症概率 × 輕症保險金 + 在105歲死亡概率 × 基本保額

由於極限年齡的死亡概率遠遠高於重疾和輕症概率,因此在有身故責任的情況下,在極限終點的現金價值會遠高於沒有身故責任的產品。

其他保單年度現金價值的演變過程和原理,同上。

其實,身故除了可以返還現金價值外,還有賠付保額的(提前給付型重疾險),但後者的價格通常是達爾文一號這類純重疾險的1.3-1.4倍。

這一次,達爾文一號以純重疾險的價格,提供了類似提前給付型重疾險的現金價值儲蓄效率(前提是選擇保終身),也算是給了消費者實打實的利益。

圖示:達爾文1號終身版現金價值演變過程(逐步抬高)

買買買,聽說這款新重疾險有兩個“不可抗拒”的賣點!

(五) 其他福利

達爾文1號目前支持投保人保費豁免責任,在交費期內,如果投保人(付錢那個人)遭遇重疾、死亡、輕症、全殘任意一項,保費就可以不用再交,合同繼續有效,現金價值按照正常規則繼續累積。

另外,達爾文1號支持在線智能核保,可以做除外承保,雖然還無法加費(目前僅弘康產品的在線智能核保系統能做加費承保),但也算大大提高了投保便利性。

說了這麼多,看上去這次的達爾文一號還是不錯的,又多一款重疾險,那應該怎麼選啊?

首先,精算君還是再次帶大家看看達爾文1號的產品設計思路。

買買買,聽說這款新重疾險有兩個“不可抗拒”的賣點!

我認為這是一種找差異的產品思路,在大家都吵著要給互聯網保險做減法的時候,達爾文一號通過有效“加法”,讓自己跟目前市場同款產品在保險責任和現金價值儲蓄功能上,拉開了一定的差異化,同時也維持了一定的價格競爭力(保終身的情況下),相當於是增量不怎麼漲價了。

這種產品策略跟目前支付寶上國華人壽新推出的重疾險是一個思路,但是國華在增加責任的同時,漲價也非常非常明顯,接下來精算君還會帶來這款產品的測評的,敬請關注。

那我們應該怎麼選?精算君按照自己對產品的理解,提供如下消費建議:

在完全符合健康告知要求的情況下: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看(數)菜(錢)下(埋)飯(單)是關鍵,買定期就對了。優先可以考慮定期版的百年康惠保或瑞泰瑞盈重疾險

● 如果預算充足追求綜合保障的平衡性和高現金價值的話,可以考慮終身版的達爾文1號。

在不能完全符合健康告知要求的情況下:

● 對於有肝炎和肝炎病毒攜帶問題的,選弘康人壽的重疾險,因為它支持符合情況的乙肝患者的加費承保

● 如果只有結節、囊腫問題,首選復星系列重疾險,康樂C或者達爾文一號都可以選,追求價格極致,選定期版康樂C款,追求保障平衡和高現價,選達爾文一號終身版

保乎·小結

聽說2018年下半年會有很多新產品會推出,可見,在國家政策、監管要求、輿論風向和消費者意識覺悟多重推動下,還是有很多保險公司在用心經營健康險的。

好的,今天的新產品測評就到這裡為止,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更明白地挑選到合適自己的產品,我們下週再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