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曾謀劃占領西德,沒成功或因爲「核戰爭危機」

東德曾謀劃佔領西德,沒成功或因為“核戰爭危機”

近日,一位前東德軍官在自己的新書中,首次披露了東德軍隊曾在上世紀80年代制訂過攻打西德的計劃。據悉,該計劃實際上是東德人民軍第5軍戰略規劃部門制訂的“快速把戰鬥轉移到對手領土上”的戰役計劃。第5軍的作戰計劃只是從戰役層面籌劃對西德的進攻。實際上,東德一直想全面佔領西德,在第5軍的作戰計劃之外,還曾制訂過一份非常詳盡的戰略方案,並做了細緻準備。

計劃在數小時內閃擊成功

據解密的東德文件顯示,上世紀80年代的東德軍隊在裝備和戰鬥力方面已與蘇聯軍隊不相上下。因此,東德政府秘密制訂了代號為“強擊”的作戰計劃,準備一舉攻克西柏林,然後佔領西德全境,以武力完成德國統一。

按照計劃,開戰日期被命名為“X日”。東德人民軍“柏林指揮組”將指揮3.2萬名人民軍士兵、390輛坦克、450門火炮以及400輛裝甲運兵車向目標突擊。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攻佔西柏林的美軍、英軍和法軍基地,關閉機場、電話轉接站、教堂以及大學。計劃制訂者認為,開戰初期,“強擊”部隊將在兵力規模、武器裝備等方面取得壓倒性優勢。“人民軍將在命令下達後數小時內閃擊成功,”一位當年接觸過“強擊”計劃的前東德情報官員稱。

兩德統一後,德國國防軍在研究了東德遺留下來的檔案後驚訝地發現,東德的“強擊”計劃不僅僅是一份書面文件那麼簡單。“我們發現(東德)人民軍已經做好了一切佔領西德的必要準備,”一位翻閱過檔案的德國將領稱。

調查這項計劃的德國軍官在原東德人民軍基地發現了多處秘密倉庫,其中儲備有大量武器、彈藥、車輛等作戰物資,數量大大超出了人民軍實際兵力的需要。倉庫內還發現了成套的路軌轉換設備(東、西德鐵路路軌制式不同,東德火車在西德路軌上行駛前,要經過輪軌轉換),這更讓調查者對東德的作戰計劃深信不疑。

東德曾謀劃佔領西德,沒成功或因為“核戰爭危機”

隨著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發現證明,東德為武力佔領西德所做的準備是多麼細緻入微。他們印刷好了將在西德街頭張貼的標語、佔領西德後使用的新鈔票,甚至連獎勵作戰有功人員的軍功章都鑄造好了。

“我們發現了一些裝滿鈔票的箱子。這些鈔票從未流通過,東德打算在佔領西德後立即發行它們,供佔領西德的部隊使用,”一位參與調查的德國國防軍軍官稱。“同時,我們還發現了全套的軍功章,是東德政府為獎勵在攻打西德作戰中表現突出的軍官而鑄造的。”

“卡爾·馬克思大街”

就在東德人民軍摩拳擦掌的同時,警察部隊也做好了接收西德主要城市的準備。東德國家安全部(即“斯塔西”)暗中印製了大批新西德城市地圖,街道、標誌性建築等全部被改了名字。比如杜塞爾多夫市著名的國王大道就是其中之一。該街號稱世界上最漂亮的林蔭大道,也是舉世聞名的時尚大街。“斯塔西”為了讓這條大街 “遠離資本主義的氣息”,在新印製的地圖上將其更名為“卡爾·馬克思大街”。

為了保證被佔領後的西柏林正常運轉,“斯塔西”計劃搶先控制電力、燃氣、供水、郵政、銀行等城市服務部門。隨後收繳散落在民間的槍支、彈藥、炸彈等危險物品,同時收押、看管西德情報人員、反共組織成員、主要政治人物以及握有機密商業、科研或技術信息的平民。

西柏林局面基本得以控制後,“斯塔西”將把這座城市重新劃分為12個街區。每個街區建立一個辦公室,分配42~47名工作人員,並指派一名“斯塔西”中校或少校軍官負責,對整個西柏林實行軍事管制。屆時,西柏林將成為東德人民軍向西德縱深進攻直至控制全境的基地和跳板。

為保證順利攻佔西柏林,東德人民軍在距該城48公里遠的萊寧建造了一座西德城市模型,供軍隊演練進攻和巷戰之用。他們甚至還給這個木板搭建的“城市”起了個名字:“舒爾倫斯特”。在“舒爾倫斯特”城裡,學校、銀行、法院、酒吧、旅館、火車站和地鐵口一應俱全。然而,這座木板城離西德太近,因此自建成後,人民軍很少到這裡進行訓練。

東德曾謀劃佔領西德,沒成功或因為“核戰爭危機”

東德人民軍雖然很少在“舒爾倫斯特”訓練,但卻連續3年與駐德蘇軍聯合實施“邊境刀鋒”演習,演練針對大型城市區域的進攻作戰。

根據演習設定,人民軍將首先對敵指揮所、機場和通信設施進行9分鐘的空中轟炸,隨後是三波地面炮火準備,最後由步兵向“馬格德堡”發起衝擊。德國國防軍後來的分析認為,“邊境刀鋒”演習雖然聲稱其假想目標為西德西部城市馬格德堡,但實際上卻直指西柏林。但如此打法,恐怕西柏林被攻佔後,也將成為廢墟一片。

險些在核戰中同歸於盡

東德雖然做好了詳盡的作戰準備,但在蘇聯壓制下一直未能實施。時間到了1983年,美國及北約盟國在西德地區進行的一次演習,卻差點讓蘇聯“壓下扣著扳機的手指”。

1983年11月,北約在美軍率領下,組織實施代號為“弓箭手-83”的演習,演習過程中將向蘇聯模擬發射核導彈。因此,北約方面將戰備等級提到最高。

當時,美軍剛剛在西德部署了“潘興II”彈道導彈,蘇聯領導人非常擔心美國人會突然向蘇聯發射這些導彈。要知道,二戰時蘇聯吃夠了被突襲的苦頭。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戰前危機時期”,克里姆林宮中央政治局的委員們甚至不敢全都去睡覺,每晚都得留下幾個人通宵值班。

更令形勢糟糕的是,在“弓箭手-83”演習前一個月,蘇聯偵聽人員注意到美國與英國之間突然通訊量大增。每遇重大行動,美英兩國必有大量電訊往來,1983年10月美軍入侵格林納達前就是如此。蘇聯情報分析人員因此擔心,“兩個北約盟友之間正就核戰問題進行磋商”。

11月9日,情報稱,駐東德美軍的戰備等級提升至最高,一時間,緊張氣氛達到頂點。蘇聯判定,只有先發制人才能生存下去。於是,最前線的東德秘密接到了準備對敵實施核打擊的命令,所有具備核能力的飛機都啟動引擎,隨時準備起飛。他們身後則是各式已輸入發射口令的導彈,只需操作員一按電鈕,便能射向目標。

東德曾謀劃佔領西德,沒成功或因為“核戰爭危機”

幸運的是,“弓箭手-83”演習於兩天後結束,北約軍隊的戰備等級降至正常,蘇聯按在發射按鈕上的手也放鬆下來。據稱,里根總統後來聽說蘇聯人在“弓箭手-83”演習期間的反應時也大吃一驚,連稱“實在沒想到他們會相信能有一場核戰爭”。

冷戰史學家在總結這段歷史時認為,1982~1984年是自古巴導彈危機以後美蘇兩國對抗最為激烈的時期,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1983年出現“有史以來最有可能的核戰爭危機”。一旦開戰,東德和西德將成為短兵相接的戰場。屆時,東德雖然能實現進攻西德的願望,但最終非常可能與西德一起在核戰爭中毀滅。(文/張曉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