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國最後的榮耀,7000歸義軍光復河西!

公元848年,一行風塵僕僕的使臣馬不停蹄衝進長安城,面對漢家父老,滿城衣冠,使者團的一位和尚灑淚痛哭,高呼:“河西光復了!”。

整整一百年了,自安史之亂後內外隔絕,陷身虜塵的河煌六郡十一州,終於重回大唐的版圖之內。

而那個當年每每重挫唐軍的吐蕃帝國,也四分五裂,在歸義軍的打擊下,在內亂的折騰下,就快煙消雲散了。

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如此蓋世功績,卻不是唐軍做到的,而是河西老百姓在一個英雄的帶領下自發完成的,這個英雄,在歷史上只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叫做張議潮。

唐帝國最後的榮耀,7000歸義軍光復河西!

大唐這個王朝很有意思,它在封建時代的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即便在晚唐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也依舊戰鬥力強悍,能夠收復河西走廊、北滅回鶻、南攻南詔。

當年那些強大的對手們,都在唐朝滅亡之前一一毀滅。

眾所周知,大唐自安史之亂之後,就不復當年的盛世景象,不但文采風流散盡,就連“天可汗”的蓋世武功也成了明日黃花,大唐王朝飽受內憂外患,內有藩鎮割據,外有異族侵略,盛唐的強大武力喪失殆盡,北庭都護府被吐蕃、回鶻聯手滅亡。

安西都護府則孤懸西域,與中央音信隔絕,最後一任大都護郭昕死戰四十八年,長安也不曾發一兵一卒去救援。

唐帝國最後的榮耀,7000歸義軍光復河西!

當年侯君集、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唐數代名將打下來了廣袤國土,都拱手送給了吐蕃人,文教禮法傳播的豐功偉績,都成了曇花一現的泡影,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從此就開始走了下坡路。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點。

趁著安史之亂坐大的吐蕃人乘機攻略河西各地,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吐蕃人佔據了從西域到隴右的大片土地,隔絕了中原和西部的一切聯繫,剛剛自強自立了一百多年的漢家子民,再次被異族統治。

大唐尚武,剽悍勇武的民風還在,當吐蕃軍最後攻取沙州(現敦煌)時,雖然沙州與唐朝的聯繫中斷,但城中軍民卻頑強抗擊。

沙洲抗戰十一年,孤城苦戰,內外斷絕,全無救援,沙州軍民同吐蕃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張議潮生於公元799年的沙洲,他只是當地一個漢人豪強家的孩子,張家世代為州將,他的父親張謙逸官至吐蕃的工部尚書。

他出生的時候,河西淪陷12年,早已不是漢家土地了。他生活在這篇多災多難的土地上,看著自己的同胞百姓在吐蕃和回鶻人的武力下掙扎。

張議潮自幼對吐蕃的殘暴統治耳濡目染,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要驅逐侵略者,迴歸祖國。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

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

張義潮對安史之亂中橫遭陷害的名將封常清十分崇拜,立志以封常清為榜樣,

長久以來,張議潮就在河西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唐。

經過長期準備,已經49歲的張議潮在沙洲率部起義,城中的唐人大量響應。

張議潮等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了沙州。

唐帝國最後的榮耀,7000歸義軍光復河西!

為了向大唐傳送光復故土的消息,取得中央政府的軍事支持,張義潮派出了十隊使者,帶著相同的文書,在大漠之中開始了悲壯的旅行,其中九隊在途中全軍覆沒,只有一位高僧帶領的隊伍歷盡艱辛,到達了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的所在地,在天德軍防禦使李丕的護送下,沙州信使在大中四年(西元850年)正月到達長安,見到了當時在位的唐宣宗。

整個長安都轟動了,朝廷簡直不能相信,漢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驅逐吐蕃,唐宣宗萬分感慨,“關西出將,豈虛也哉”,這時,距張義潮沙州起義已經整整兩年時間。

使者從長安城帶回了皇帝的嘉獎,這極大地鼓舞了義軍的鬥志,張議潮又“繕甲兵,耕且戰”,又先後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

公元849年8月,復派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並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而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

唐宣宗有感於義軍的忠勇,下詔大力表彰,十一月,朝廷在沙州設置歸義軍,統領瓜、沙十一州。

任命張義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

張義潭作為人質留在長安,擔任金吾衛大將軍。

唐帝國最後的榮耀,7000歸義軍光復河西!

然而,勝利也不是輕易得來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吐蕃作為一個強悍的帝國,依舊在瘋狂反撲,張議潮必須繼續奮鬥,他組織了七千人的東征軍,要徹底打通河西走廊,讓中原與西域連為一體,恢復盛唐帝國的榮光。

涼州原是唐朝河西節度使的駐所,輻射整個河隴地區,不拔除這個吐蕃據點,歸義軍的成果就可能毀於一旦。

從公元858年開始,張義潮的部隊東征涼州,由於人數不佔優勢,與吐蕃軍隊整整經歷了三年的拉鋸戰。

涼州集結了大批的吐蕃軍隊,而東征軍總共才七千名士兵,憑著對大唐帝國的滿腔忠誠,歸義軍人人捨生忘死,浴血奮戰。

公元866年,北庭、輪臺等地相繼被歸義軍攻克,斷絕多時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無阻。

張議潮坐鎮河西,屢敗吐蕃、回鶻諸軍,歸義軍兵鋒所向,摧枯拉朽。

同時,剽悍一時的吐蕃帝國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歸義軍的打擊下,吐蕃內亂不休,自相殘殺,拓跋懷光率領五百騎兵進入廓州,生擒吐蕃權臣論恐熱,將之斬首示眾,首級傳送長安,“吐蕃自是衰絕”,不復與大唐爭雄。

在基本沒有中央政府支援的情況下,歸義軍光復了整個河西,“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張議潮是一個真正沒有私心的人,光明磊落,他和唐末那些割據地方的軍閥不同,他向唐帝國獻出了自己苦戰得來的整個河西土地。

公元867年,他不顧自己已是69歲高齡,前往長安充當人質。入朝以後,皇帝給予了他很高的禮遇,冊封為司徒,擁有豐厚的田產宅第。

公元元872年,74歲的張議潮在長安安然去世,走完了他轟轟烈烈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