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爲首輔,爲何霍光能廢劉賀而楊廷和廢不了朱厚熜?

上馬擊狂胡


明代的內閣首輔楊廷和,與西漢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所遇到的情況非常相像,都是上一個皇帝突然去世,又沒有兒子,也來不及立接班人,所以,作為朝中一把手的楊廷和與霍光需要在宗王中選一個接班人來繼承皇位。

(霍光劇照)

這兩個人更相像的還在於,他們選的皇位繼承人,都不讓他們滿意。霍光不滿意他選的昌邑王劉賀,楊廷和也不滿意他選的興獻王朱厚熜。

但是結果非常不一樣,霍光只讓劉賀當了27天皇帝,就順利地把他給廢了,重新選擇了劉病已當皇帝。但是,楊廷和卻不但沒能廢掉朱厚熜,後來朱厚熜還把他削職為民。

第一,楊廷和與霍光職務能力不一樣。

在皇權和相權問題上,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宋朝前,相權大於皇權,宋朝以後,皇權大於相權,宋朝皇權相權均衡。這句話雖然說得極端了一點,但是大致是這麼個意思。

霍光是漢朝的宰相,那時候皇帝更多的是一個元首的意義,宰相才是政府首腦。決定朝中大事的,是宰相。宰相和皇帝也是一種坐而論道的關係。雖然皇帝依然有生殺予奪的特權,但是宰相的權力實在不可小看。這一點,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有詳細的論斷。

(楊廷和畫像)

楊廷和只是首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一次廢黜了宰相這個職位後,皇帝變成了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皇帝直接統攝六部。但是這樣一來,皇帝便會顯得非常繁忙,他也做不了那麼多事,於是又重新設置了一種內閣大臣。不過,內閣大臣和宰相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內閣大臣,更多的相當於皇帝的秘書,皇帝的高參,其工作職能是有限的,權利是非常小的。

第二,劉賀與朱厚熜兩人的問題不一樣。

霍光在廢劉賀的時候,給他羅列了一千一百二十七起錯誤。說是因為他犯了這麼多錯誤,所以不適合當皇帝,要把他給廢了。

後世有人分析說,霍光廢劉賀,這些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劉賀進京後,把他自己的人安插在了重要崗位,而且試圖提前動霍光,這讓霍光很不爽,所以才收集羅列了劉賀的那麼多錯誤,把劉賀廢黜。

但不管怎麼說,劉賀的這一千多起錯誤,也都不是假的,雖然都是些小毛病小細節,但是,至少這一千多的數量的堆積,足以從量變到質變。霍光要廢黜劉賀,也是理直氣壯的。

(戲曲中的劉賀)

朱厚熜的問題不一樣。朱厚熜讓楊廷和不高興,主要是在“大禮議”問題上。因為朱厚照去世後,朱厚熜只是朱厚照的堂弟,因此,楊廷和希望朱厚熜認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為皇考,認他自己的親生父親朱祐杬為皇叔。而朱厚熜卻要認自己的親生父親朱祐杬為皇考,認明孝宗為皇伯。

當然了,兩人的這種爭執,說白了也是權力爭執,是朱厚熜一進京就不想受楊廷和的控制,而楊廷和卻一定要把朱厚熜納進某種禮儀規範中去,一定要控制他。情況和霍光與劉賀面對的局面差不多。

但是,就算是這樣,這也不算朱厚熜的什麼錯誤(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他孝道的表現)。而且楊廷和也收集不到朱厚熜另外的錯誤,他要想效仿霍光的做法,顯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楊廷和與霍光權力的大小不一樣。

霍光在漢昭帝的時候,通過拿下上官桀、桑弘羊等輔政大臣,實現了在朝中他一家獨大。霍光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當然不願意劉賀和他分享權力。

(朱厚熜劇照)

但是楊廷和不一樣。在朱厚照的時候,楊廷和雖然做到了首輔大臣,但是,楊廷和其實對朱厚照毫無辦法,朱厚照可以為所欲為。楊廷和實際上有點權力,是在朱厚照去世,朱厚熜還沒有到京城的幾十天裡。他把朱厚照時期的很多弊端給改過來了。但是,在權力結構上並沒有發生改變。朱厚熜進京後,楊廷和依然只有提意見的權力,沒有決策權。因此。楊廷和就算想動朱厚熜,他也動不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楊廷和也想這麼幹啊,關鍵是這個十五六歲的小孩子太聰明瞭,理論知識又紮實根本辯不過他。

能夠繼承帝位對十五歲的朱厚璁來說確實是個意外,但他並沒有被這意外之尊榮衝昏頭腦——是福是禍尚未可知,番王是不能過問朝政的,更不能結交官員(因為朱棣是靠造反上位的,可不想後代重蹈覆轍),新皇帝上位在朝中毫無根基,想真正君臨天下並不是容易的事,果不其然,剛到北京就被首輔大人要求以太子禮進皇城,先行繼嗣禮再行登基大典。什麼意思?就是先認孝宗為爹,以孝宗兒子的身份登基。朱厚璁當然是堅決不同意——這樣的話我就得管我親爹叫叔了,我爹也就我這麼個獨苗怎麼能過繼呢?這不是大不孝嗎?還怎麼服天下?而且你這算法不對——法律也沒規定一定要孝宗的兒子才能繼承帝位,根據兄終弟及的祖制(也是以這個祖制召他來做皇帝的)武宗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就應該重孝宗這一輩來找,我爹是孝宗唯一的親弟弟是第一合法繼承人,我爹死了就該是我,這是毫無爭議的,合法合理,我是堅決不能答應以孝宗之子的身份當皇帝的。

楊廷和當然也不會輕易退讓,你這小屁孩,能當上皇帝算是中大獎了,還唧唧歪歪的,滿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不信制不了你了!第二天滿朝文武聯名上表逼朱厚璁認孝宗做爹,理由無非是不能讓孝宗絕嗣。朱厚璁一看這樣,得,這皇帝還怎麼做?這皇帝我不做了行吧?回去做我的王爺多安逸!立馬收拾行李打道回府,楊廷和一看這也不行啊,畢竟這是血統最近合法繼承人再找其他人也不合適,搞不好別人說我有私心。先退一步,你先登基這事慢慢再商量。然後就是為認不認孝宗做爹的事君臣之間往復不斷的拉鋸戰,這個事一鬧就是三年,直到把這些前朝就臣清洗的差不多了才算平息。

很多人認為“大禮儀”之爭就是嘉靖清洗原來是領導班子樹立自己的領導班子的策略,——反正是你當皇帝什麼身份不一樣,何必搞這麼多事呢?我個人並不贊同,雖然確實達到了這樣的結果,我認為“大禮儀”之爭是保命的關鍵,因為大臣主張“繼嗣不繼統”——不能讓孝宗絕嗣,必須以孝宗兒子的身份繼位。皇帝主張“繼統不繼嗣”——我是第一合法繼承人,我沒必要認孝宗做爹,不然我爹咋辦?這兩者區別有多大呢?“繼統不繼嗣”就是說我是唯一合法繼承人誰要是反我就是造反。“繼嗣不繼統”——只要是孝宗的兒子(包括繼子)才是合法繼承人。這樣差別就很明顯了,如果以繼子的身份繼位就為可能被大臣廢掉,楊廷和當初堅持這麼做未嘗沒有如此考量,你不行我就廢了你啊,再為孝宗找個繼子就好了嘛,為廢立之事留下法理依據。所以嘉靖堅決不同意,寧可不做皇帝也不能這麼幹啊!這樣不等於成了別人手中的螞蚱?


聞泰來


這問題很簡單,霍光能幹這樣的大事,一是因為他是漢武帝的託孤大臣,身份具有合法性,加之當時他的地位也十分穩固,沒有太有實力的對手製約;二是因為當時的太后是上官氏,雖是上官桀孫女,但同時也是霍光的外孫女,她按照霍光的意思發出旨意,是廢除劉賀的法律依據。所以,霍光才能幹出這種破天荒的大事,而且毫無損傷。

楊延和對比霍光就差多了,他一沒有霍光的權威和地位,受制於皇權和宦官,以及其他官僚團隊;二得不到更高一層的象徵性皇權(如皇太后)的支持。另外明朝的官僚體制與漢朝也有很大不同。

綜上所述,所以霍光能廢劉賀,但楊延和卻廢不了朱厚熜。


市井講史


霍光的職位是大司馬大將軍,手裡有兵,又是威望很高的名將霍去病的堂弟。

楊廷和呢?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而已,他本人和他的親戚也沒有什麼顯赫的功績,京城禁軍和錦衣衛等武裝力量憑什麼要聽他的而不聽皇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