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古代宰執,北宋呂夷簡與明朝楊廷和,功過如何評說?

青風俠影1


呂夷簡(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壽州(今安徽鳳台)人,祖籍京東路萊州(今屬山東)。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太子太師、北宋名相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

鹹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登進士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後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職參知政事。天聖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僕射,封申國公。次年,因與王曾爭事,二人同時罷相。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慶曆元年(1041年),徙封許國公,兼樞密使。其後因病以太尉致仕。慶曆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太師、中書令,諡號“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於昭勳閣,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輔佐年少的宋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社會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為宋代名相之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十一首。



呂夷簡


人物評價


趙恆:觀卿奏,有為國愛民之心矣。

郭皇后:夷簡獨不附太后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

趙禎: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

王珪:聰明亮達,規模宏遠。服在大僚,歷登三事,左右皇極,勤勞王家,二十餘年,厥功茂焉。]

張方平:皇宋受命,光宅天下,唯上帝顧保,世賚良弼。在太宗朝,有若呂文穆公蒙正,率循大卞,乂寧王家,克左右、亂四方,以底綏大業。聖上纘服,有若元宰太尉許公,寅亮一德,謨明修輔,答揚祖宗之猷訓,以緝熙於光明,此所以持盈保成,重雍累洽,隆無疆之基者也。



呂夷簡


王稱:①夷簡相仁宗,(闕)功立名,有益於世。方其主治喪之禮,則其見遠矣;消監兵之(闕),則其意深矣;請建都之議,則其謀偉矣;斯善持宰相之權者與,噫,夷簡誠有絕人之才,故能達權而應變,然其功最大者,乃在於處仁宗母子之際,使人無可乘之隙,消患於未萌,制治於未亂,朝廷以之安靜,公卿士大夫亦賴以無禍,此其所以有後也哉。[10]②以夷簡為父,而公著為子,其謀謨事業有大過人者,蓋夷簡善任智,而公著則持正以成天下之務,賢於父遠矣……吾宋之韓呂氏,皆以相業世其家,嗚呼盛歟。

李燾:自上初立,太后臨朝十餘年,內外無間,天下晏然,夷簡之功為多。其後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師出數敗,契丹乘之,遣使求關南地,頗賴夷簡計畫,選一時有名之臣,報契丹、經略西夏,二邊以寧。然建募萬勝軍,雜市井小人,浮脆不任戰鬥,用宗室補環衛官,驟增俸賜,又加遺契丹歲金繒二十萬,當時不深計之,至於後世費大而不可止。夷簡當國柄最久,雖數為言者所詆,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復收用,亦不終廢。其於天下事,屈伸舒捲,動有操術。後卒配食廟庭,為世名相。

葉逋: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時謹守資格,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琦在仁宗、英宗時謹守資格……以謹守資格為賢,名重當世,……而李沆十數人者,以守資格得名,而其時亦以治稱。②守資格以用人,無若李沆、王旦、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琦、司馬光、呂公著之為相,然考其功效,驗其人才,本朝以資格為用人之利也決矣。

趙與時:呂文靖之老也,以司徒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每有軍國大事,與中書、門下、樞密院同議以聞。正獻之老也,復以司空同平章軍國事。曾令綽之為籤書,宣靖猶康寧,遂就養東府。士林尤以二家為盛事。



呂夷簡


呂中:①廢后者非仁祖之本心也,而夷簡實贊之。諫官伏閣,乃祖宗美意也,而夷簡實沮之。此夷簡入相之初,而國論為之一變也。[15]②夷簡之罪,莫大於因私憾而預瑤華之議,因北事而忌富弼之能。夷簡之功,莫大於釋仲淹之宿怨,容孫沔之直言。君子論人功罪,不相掩可也。

王應麟:呂文靖為相,非無一疵可議,子為名相,而揚其父之美。



楊廷和(1459年10月15日[1]-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號石齋,漢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2],祖籍廬陵(今江西吉安)。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楊慎之父。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楊廷和年少成名,十二歲時鄉試中舉,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歲時中進士,授官翰林檢討。明孝宗時為皇太子朱厚照(明武宗)講讀。正德二年(1507年),拜東閣大學士,專典誥敕。權宦劉瑾被誅後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輔。武宗崩後,楊廷和計除平虜伯江彬,立武宗從弟朱厚熜(明世宗)繼位。在朱厚熜未至京師時,總攬朝政共三十七日,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內外稱讚,加左柱國。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事件與世宗意不合,罷歸故里。嘉靖七年(1528年),被削職為民,次年在新都逝世,年七十一。明穆宗時復官,追贈太保,諡號“文忠”。

楊廷和善書,筆法工整。曾參與編修《明憲宗實錄》、《明孝宗實錄》、《明武宗實錄》及《大明會典》,有《楊文忠公三錄》傳世。


楊廷和


人物評價:總評

楊廷和為官清正,雖“位及人臣,而居處同於寒素”;他關心民間疾苦,為家鄉“通水利”,“修縣城”,“置義田”,很受時人稱道。他一生博學鴻毅,光明正大,積極倡導勵行“新政”,對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


人物評價


文文情感故事


呂夷簡是宋朝一位著名的宰相,是宋朝立國以來,僅次於趙普執政時間最長的宰相。在他長達十三年的執政時間裡,對於宋仁宗一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有人說呂夷簡一生為宋朝勞心勞力,維護了宋仁宗一朝的穩定與和平,是一位有著大貢獻的好官。但是也有人說呂夷簡剛愎自用,任用親信,為一代奸臣。這種說法不僅是在古代,在現代也是存在的。

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歐陽修就曾經說過:“呂夷簡為陛下宰相,而致四郊多壘,百姓內困,賢愚倒置,紀綱大墮,二十餘年間,壞亂天下。人臣大富貴,夷簡享之而去,天下大憂患,留與陛下當之。”

歐陽修雖然沒有直接將呂夷簡釘在奸臣的十字架上,但是這封上奏宋仁宗,彈劾呂夷簡的奏疏,已經將呂夷簡貶到一個很低的地步。就算沒有明確說,也差不了多少了。

現代人認為在關於宋仁宗是否廢立郭皇后一事上面,范仲淹毫無畏懼,堅持反對,並且最終丟了職位,是大大的忠臣。而且他還說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的語句,使得眾人對范仲淹的個人印象好到了極致。所以站在范仲淹對立面,並不勸解宋仁宗,並且對此表示贊同的呂夷簡,自然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奸臣了。

個人認為,呂夷簡絕不是奸臣,而是一位好官。他在宋仁宗一朝所做的事情,足夠讓他流芳百世,配享太廟香火。

楊延和十二歲中舉,十九歲考中進士。三十二歲升任翰林修撰參與編修《憲宗實錄》和《大明會典》。兩年後《憲宗實錄》成書,楊廷和升為侍讀,不久後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朱厚照。朱厚照繼位第二年,楊廷和就進入內閣。年少成名之時,時人就說楊廷和“鬱然負公輔望。”即有當首輔的聲望,好比說現在一個毛頭小夥子,大家都說他將來能做總理,想想也真是不可思議。

廷和為相,雖無能改於其德,然流賊熾而無土崩之虞,宗籓叛而無瓦解之患者,固賴廟堂有經濟之遠略也。至其誅大奸,決大策,扶危定傾,功在社稷,即周勃、韓琦殆無以過。




花笙慢生活


呂夷簡(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壽州(治今安徽鳳台)人。祖籍萊州(今屬山東),後移家壽州(治今安徽鳳台)。北宋著名政治家,司空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

  鹹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登進士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後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職參知政事。天聖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僕射,封申國公。次年,因與王曾爭事,二人同時罷相。康定元年(1040年),由判天雄軍復入相。慶曆元年(1041年),徙封許國公,判樞密院,改兼樞密使。次年,因病以太尉致仕。慶曆四年(1044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理宗圖其像於昭勳閣,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輔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國內國外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宋代名相之一。有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詩》錄其詩十一首。

但是,呂夷簡在政治上過於保守,他對范仲淹的革新集團給予打擊排擠,在軍事上碌碌無為,加劇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呂夷簡的一生可謂是位功過參半。

楊廷和,字介夫,也稱石齋,漢人,家鄉四川新都,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間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善文書且其子是著名文學家楊慎。  

  楊廷和少年時代便才氣盡顯,鄉試中舉時他年僅十二歲,十九歲中進士入仕,任翰林院檢討,掌修國史,位次編修。明孝宗時期,楊廷和輔佐太子讀書,至正德二年,楊廷和正式入內閣,成為東閣大學士,是正一品官職,專門書寫朝廷封官授爵的敕書。劉瑾被革職誅殺後,楊廷和取代其職成為少傅兼任太子的老師、謹身殿大學士。至1512年,楊廷和任內閣首席大學士。

  1521年,明武宗去世後,由於其沒有子嗣,楊廷和與皇太后用計謀誅殺了武宗義子江彬,使武宗堂弟朱厚熜立登帝位,即明世宗。朱厚熜在還未到達京城時,由楊廷和親攬朝綱三十幾日,取締了很多武宗當朝時的種種弊端法令,得到了朝廷內外的一致好評。1524年,由於“大禮儀”事件中楊廷和反對藩王登帝的世宗改父母尊號與皇上引發矛盾,遂辭官還鄉。四年後,楊廷和被貶為庶民。

  1529年,楊廷和逝世於家鄉四川新都,享年71歲。明穆宗初期恢復楊廷和官職,賜太保,諡文忠。

  楊廷和擅長文書寫典,文筆工謹,多次參與編纂整合明朝多個皇帝實錄以及《大明會典》,還留有《楊文忠公三錄》傳至今日。

楊廷和歷史評價

  楊廷和,是明朝年間著名的內閣首輔,歷仕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後來由於在大禮儀事件上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以庶人身份下葬。楊廷和任職期間,一度權傾朝野,做出了許多為政功績,是明代偉大的政治改革家。  

楊廷和輔佐武宗時期,由於武宗荒誕無德,楊廷和屢屢進言未果,仍心繫百姓,關心民間疾苦,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得以正常運行。

  楊廷和平定安化王造反,鎮壓起義將其誅之。武宗去世後,由於無後,遂與皇太后二人將其堂弟朱厚熜立為世宗,得群臣贊同。

  楊廷和在武宗去世後,除掉手握重兵的江彬。當時江彬深知自己為天下人所不齒,在同黨造反時尚且猶豫不決,於是楊廷和以皇太后的名義將其追捕誅殺,並消除一眾黨羽,引得舉國歡欣。

  世宗未赴京城時,由楊廷和代理國政共三十七日,在此期間,楊廷和不受制於皇上,得以大展身手,廢除了武帝在位時留下的一系列弊端政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楊廷和加強邊防軍力,放遣武帝生前所囚的各方女子,減少賦稅降低階級矛盾,挑選人才以推行新政等等。楊廷和所推行的一系列舉措,均受到了舉國上下的讚賞。

  儘管其改革時間短暫,但仍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改善財政情況,緩和階級矛盾,使百姓生活也轉好,對明朝中衰起到了一定的緩和與振興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