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新刊上線|紀念張伯駒,世紀大家留痕120周年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論。有趣的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卻是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由“無”而生“無限”的開放性思考空間,讓觀者去探索空間與邊界的關係。“格物”的認知過程就是這樣的樂趣。認知提高,就是“格物”水平的進步。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王蜀宮妓圖》局部

此次專題是紀念無論在收藏、學術研究、文化傳承方面都為中國文化作出傑出貢獻的張伯駒世紀大家留痕120週年。世人皆知“為人不識張伯駒,逛遍故宮也枉然”。在張伯駒誕辰120週年之際,《收藏·拍賣》將探尋這位民國四公子的時代人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張伯駒

1京華名士

藝術家黃永玉曾為張伯駒畫過一幅肖像畫,只見寥寥數道的寫意筆墨勾畫出一位年過七旬的老翁,身體微駝的他身著一身樸素的衣服,但頭依然高昂,目光堅定地凝視前方,落魄之餘卻依然堅守一身孤傲高潔的氣節。這不禁讓人想起何為中國“最後的貴族”,以及著名學者王世襄對他的評價:“實在使人難以想象,曾用現大洋4萬塊購買《平復貼》、黃金170兩易得《遊春圖》,並於1955年將8件國之重寶捐贈給國家的張伯駒、夫人竟一貧到如此地步。過眼雲煙,看盡世事滄桑,但那份高貴的靈魂始終如一。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張伯駒

正因他是集這些“大家”於一身,以至於在他辭世時,葉劍英、鄧穎超、王震、谷牧等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趙樸初、夏衍、胡愈之、牛滿江、劉海粟等二百多人送了挽;五百多人參加了追悼會。作為一位名士,能得到如此尊重,實不多見。

張伯駒的收藏,是他作為一個名士的儀軌開展的。他始終堅持著中國傳統士大夫的行為操守和民族氣節,是帶有文人風範的大藏家。因而便有了一擲千金背後的簡樸日常;購入藏品極少還價而又不為高價出售珍藏;還有士大夫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收藏不為一己之私,散盡家財甚至不惜犧牲性命也要讓國寶“永存吾土”。尤其是後者,奠定張伯駒在中國收藏史上不可磨滅的貢獻。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張伯駒珍藏,傳為李白唯一傳世手記《上陽臺帖》

若要探討偽好物,“蘇州片”是繞不過去的重心。因商業交易而催生的團體性作假,不僅造就一大批能工巧匠,他們在偽造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又創造出一些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撥開『偽』的一面,有些偽好物無論在藝術水平還是個性創造往往也不遜色於原本。這些傑作也值得今人細細品味。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雪江歸棹圖》局部

很多熟悉樓朋竹的人認知裡,樓朋竹是首都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專家,只有極少數人才知道她還有一個身份——世紀大藏家張伯駒老先生的外孫女。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樓朋竹

從少年時嚴格的傳統文化培養,到長大後職業的選擇, 張伯駒對這位外孫女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樓朋竹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張伯駒更多不為人知的生活細節和為人處世之道。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小時候樓朋竹與外公合影

| 歐廣勇

嶺南學者歐廣勇曾與著名鑑賞家張伯駒有過交往,作為晚輩的他曾向張伯駒請教書法,張伯駒對他讚賞有加,欣賞他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親自為其書法題字,時隔多年,歐廣勇在回憶年輕時與張伯駒交往的經歷時,仍然心生敬佩。

2鑑賞

印泥,永不褪色的“紅顏”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2008年作 符驥良 硃印泥

在中國傳統的“詩書畫印”中,那一方紅色的印記總是必不可少。那硃紅的印記可以讓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繪畫錦上添花,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佈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但在傳統文房中,文人墨客們似乎只重視印章的雕刻,卻忽視了印泥的重要性。其實,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裝不整,則失之寒磣;印泥不佳,則印章不能生色。故,印泥應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報人沈葦窗的民國小劇場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1918年出生在浙江烏鎮的沈葦窗,原本是學醫的,他早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後投身出版事業。早在上海時期,他就在小報上寫文章,後離開上海到香港,創辦自己的雜誌。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大成雜誌封面合集x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沈葦窗和張大千

廣繡繡屏

數千年來,屏風一直是傳統中式傢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品類。從最初象徵王權的斧扆,到分割室內空間、擋風屏蔽的實用傢俱,再發展為裝點家居的東方奢侈品。而廣繡繡屏便是這種奢侈品中的佼佼者,它隨海上絲路而興,融屏與繡於一體,結合廣式的傢俱與廣繡兩種精湛的嶺南工藝,曾譜寫過一段輝煌的歷史。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廣繡修屏

3人物 鞠肖男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鞠肖男

無論從文物界到茶學界,有關歷史的一切就成為了鞠肖男無法擺脫人生軌跡。20年文物求索,10多年畫廊浮沉,8年茶學鑽研……收藏家、文物鑑定家,再到跨界做茶人時,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他都要去追根溯源;都心心念念要做一本《茶史》。這些都成為他苦澀回甘的一種負累,物質與精神交泰的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純粹又執著的愉悅。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鞠先生和他的茶樹。高30餘米,樹齡3000多年

4藏拍推薦 蔡擁華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蔡擁華

約訪在一個風雨將至的午後,從蔡擁華工作室的窗戶望出去,儼然一幅中國水墨的氤氳之氣鋪面而來,與房間內古色古香的陳設相映成趣。在這樣的美景與美物之中,難免讓人生出物我兩忘,雲遊方外之感。不禁猜測,這就是蔡擁華一直以來的創作福地、心之源泉所在吧。因為對他來說,藝術無外乎為心靈的表達,故可不為東西、中外所限。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黃山勝景 一》

5更多看點

“動漫周邊”文創收藏的大IP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動漫手辦蝙蝠俠

IP、周邊、手辦、二次元……如果不瞭解動漫市場,那這些概念聽起來就有些不明就裡。“動漫周邊”就是這樣的一個衍生產業,以動漫或遊戲為核心,向其他行業擴展所形成的衍生產品,包括模型、人偶、服裝、飾品等實物,同時也包括音樂、圖像、書籍、手稿等文化產品。這些不同形式的產品,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藝術之旅,窺見魯本斯的生活軌跡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牆上掛滿了魯本斯的作品

魯本斯故居(Rubenshuis)位於比利時第二大城市安特衛普,這是一棟意大利風格的公寓,在繁華的Meir名店街後面,鬧中取靜。兩層樓內部裝修漂亮奢華,並且擁有一座美麗的後花園。房子哪怕經歷風雨500年,依然保持當年生活原貌。魯本斯和家人就在這裡生活了25年,他也在這裡完成了一生的大部分藝術創作。今時今日故居里陳列著的一器一物都講訴著這位平民之子繁花似錦的一生。

古董珠寶,過往的時光精粹

7月新刊上线|纪念张伯驹,世纪大家留痕120周年

| 唐至清末-隨身佛 與銅人構件共八件(唐·銅仕女立構件-宋元·善財童子,明清·大樂蓮師- 釋迦摩尼(紫金利瑪銅-無量壽等

愛收集老物件的人,是對時光獨有情鐘的一個群體,戀舊物,實際上是戀其穿越時間和歷史的種種印痕,戀其難以再生的古往雕琢和質感,每件舊物獨特的身份記憶,不僅僅包括其本身帶有的品相、時代所賦予的文化特質,還包括其刻下的匠人編號標識、生而為之匹配的主人……歷經浮沉的熠熠舊物,亦讓珍之、淘之、惜之的藏家們竊取了歷史梭流中的片刻時光。

-END-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

《收藏/拍賣》雜誌現進駐媒體平臺有: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網易藝術、新浪微博、搜狐新聞、騰訊天天快報、大粵藝術、一點資訊、雅昌藝術網、時代財經APP等主流媒體平臺,部分文章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體傳播矩陣。

歡迎邀請加入更多媒體平臺!如想商務合作,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scpm2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