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邪教」,爲什麼能讓孩子們放棄生命

最近,#momo自殺遊戲#悄然興起,讓我們不禁想到前些年席捲俄羅斯和我國的自殺遊戲#藍鯨#。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案例:自殘身體的快感,讓他走到自殺邊緣17歲的花樣年華,本應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無限渴望。但川南某縣17歲的男孩小亮,卻已輟學踏入社會。工作不順利,與父母關係緊張,周遭的人與事彷彿都讓小亮感到壓抑,以至後來發展到通過自殘來舒緩壓力。

小亮原在市上的一家網吧上班,辭職後的一個月,他通過境外網站第一次接觸到了“藍鯨”遊戲,在他看來,這個遊戲的環節設置竟與其自殘解壓不謀而合。於是,小亮登錄一家網站,開始了“藍鯨”遊戲之旅。自此,愛睡懶覺的小亮像變了個人一般。按照“藍鯨”的任務要求,每天早上4點20分,準時起來打卡簽到,並領取新的任務。與此同時,他還網購了手術刀、酒精燈等器具,手術刀用於在身體上劃傷痕完成任務,再用酒精給傷口消毒。

隨著遊戲的深入,每個環節對於身體上傷口的深度和數量要求越來越高,小亮卻如中了邪一般,沉迷於其中,對身體的摧殘給了他說不出的精神快感。在自己身體上劃口子,僅是“藍鯨”死亡遊戲其中的一步。其後,按照任務的要求,他又完成了砸車、搶錢、看血腥電影、極限運動等任務。沉溺遊戲愈加深入,死亡誘導愈加明顯。打報警求救電話前,他已幻想著將自己的器官賣掉,換錢留給父母,然後悄悄自殺——以此完成任務的最後的一關。就在那個生與死抉擇之夜,愧對父母之情喚醒了他,最終令他撥出了救命的報警電話。

相關資料顯示,藍鯨死亡遊戲的參與者,大多在10-14歲之間。一旦進入,會完全順從遊戲組織者的擺佈與威脅,幾乎沒人能夠活下來。我們該反思的是,這樣一款死亡遊戲,這樣催人去死的任務,為什麼還是能讓無數青少年前赴後繼呢?其實,這一系列的操縱,都是有跡可尋的。在參與“藍鯨”的活動中,組織者會反覆傳遞類似信息:“你是垃圾。”“這個世界不屬於你,你可以選擇另一個世界。”“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都是‘S’開頭的,semiya(家庭)、Saturday (星期六), sex (性),以及,suicide(自殺)”“你是一隻鯨魚。”比如,讓參與的少年照鏡子,“兩隻眼睛一直直勾勾地盯著鏡子裡的自己,直到對鏡子裡的那張面孔產生陌生感,第一個任務就算完成。”這些方式,都是讓孩子們從自我中分裂出來。

煙臺網警提醒:暑期到來,我們呼籲學校和家長對學生、未成年子女要多加以關心關愛,多進行交流談心,釋放緩解學習和考試的壓力,積極參與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動。如果發現其有諸如長期觀看恐怖片、恐怖視頻、發表消極厭世的言論、刀刻“藍鯨”圖案等自殘行為時,應積極引導教育,青少年尚未成熟,對很多事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清真假,這種時候父母的缺位容易讓孩子誤入歧途。

如果正在看此文的你

也在接觸此類遊戲

我想告訴你

親愛的寶貝

我愛你

我們愛你

這個世界正在愛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