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當下農村會出現一些不贍養父母的不孝子?

隴原農家


實際上這是農耕時代的文明,在現代社會里遭遇的困境。

甚至可以說,“孝”這個詞,就是前現代社會的觀念,它在當下的語境裡,註定遭遇困境。

這個話題比較複雜,要從幾部分來說。

首先,古代沒有不孝子?當然不可能。而且按邏輯和對社會的理解,還為數不少。尤其是在非常貧窮的農村裡,“不孝”簡直是必然的,“孝”那是鳳毛麟爪的例外。因為生活資料、生存資料極少,壯年人尚且不能溫飽,養活妻兒尚且困難,如何能照顧老弱?這不是想不想“孝”的問題,是有沒有能力“孝”的問題。

看過日本電影《樽山節考》的人都知道,古時的日本信州山村曾有一種風俗,因糧食短缺,這裡七十歲仍健在的老人就要由子女背到楢山遺棄。——你說年輕人怎麼這麼壞?但不如此,他們可能年輕的、年老的,都很難活下去。在資源極端匱乏的情況下,無法談道德。

(《樽山節考》劇照。)


古代歷史當中,絕大部分民眾都是貧瘠困苦的,“孝”,是一種高於普通人太多的要求,不孝,才是常態。不能把吃穿不愁的仕人標準來衡量所有人,特別是廣大的貧困底層。甚至現在的農村,還時不時出現“農村老人自殺嚴重”的新聞,也與《樽山節考》的情節有相似之處。

而今天,中國的社會割裂成貧富極為懸殊的社會。在經濟條件很寬裕的家庭裡,只要不是真跟父母有深仇大恨或者人品差得不行,很少會讓父母過得拮据的。不需要品德很高尚,很“孝”,因為做到這點對他們來說很輕鬆,何樂而不為?

而在題目中所說的“農村不孝子”,強調了“農村”,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窮。子女們生存都成問題;或者說,雖然生存不成問題了,但他們要奮鬥到妻兒舒適,這條路還太難了,花錢的地方太多了。老人,就顧不上了。比如說,自己都一年吃不上幾次豬肉,你怎麼孝順父母?拿空氣?

(《樽山節考》劇照。)


當然也會有些農村人他們很眷戀親情,會把父母的需求放在更重要位置;但在沒錢的情況下,優先滿足自己、其次妻兒,才是更常見的一種親疏順序。與其說是品德,不如說是能力。

還有一個問題:現代社會里,不再是農耕文化的養兒防老這種觀念了。

每個人都會買社保、養老保險、商業保險;到老之後通過社會保障系統獲得回饋。子女只需過好自己的生活。

但是,中國的農村老人,還遠遠未被各種養老保險所覆蓋,他們在當下的社會現實當中,一無所有,不靠子女還能靠誰?但他們的子女,活著已經很艱難了,如何才能再駝上年邁體弱多病的雙親?道德譴責,有用嗎?


侯虹斌


話不多說,直奔主題! 為什麼農村有很多不孝子?我是農村人,我深有體會,分享給大家。要說清這個問題,得分以下幾個方面:




1,老人自身原因。

①農村老人,老來普遍都沒啥積蓄。滿足不了子女日益膨脹的 “物慾”。所以,一些把孝順看成是“交換”的人總是抱怨:我的父母啥都沒給我留下,靠不上。都是我自力更生,你看別人家的爹媽……

父母的 “偏袒” 的後果。在農村,也有這種情況很多:兒子與父母居住,但是父母總覺得和嫁出去的女兒很親,甚至偏袒女兒。兒子管衣食住行他們覺得理所當然,而女兒過節回孃家帶一點禮品,老人見人就是女兒好,能說三年……

長此以往,兒子心裡的就不平衡,經常抱怨。嚴重影響了母子關係。

③也有因為父母偏心,兒女分家不均,造成家庭關係破裂。子女不履行贍養父母責任的。

④脾氣古怪,抱怨牢騷太多,太計較,喜歡說三道四的老人農村確實存在。這樣的後果就是:子女心涼了,不願意親近父母,比如相見不如不見,躲得遠遠的……




2,子女的原因。

①物慾膨脹,攀比。道德的淪喪。


很多出外打工的農民,看慣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他們原本淳樸的價值觀開始改變:幸福,只有錢能滿足。羞恥心、名節在他們眼裡“不值錢”!散失了創造物質條件的老人,實在是拖累……對家庭的“愛”,自私地給了自己和孩子,忘了老人。

②子女較多,相互推脫、相互嫉妒。

農村有很多這種情況。老人“一兒能享福,七而難防老”。現在的農村老人一般子女很多,但是互相推卸責任,誰都在抱怨兄弟姐妹做得不夠,甚至鬧僵,直接誰都不管老人了!




③農村法律意識淡薄。

很多農民認為,我自己的老人我做主,只受“道德倫理”約束,而不知道不贍養老人是違法!所以,他們有恃無恐。

④社會現實原因。

如今的年輕人,生活壓力確實大。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俗話裡 “父母在,不遠遊” 的觀念,早被拋在腦海……外出打工,一走就是幾年。對年邁的父母不管不顧。



3,貧困原因。

有些農民,一直留在農村種地。如今種糧食不值錢,也是實際情況,物價都在漲,唯獨糧價不漲……兒女“自身難保”,故在父母和子女中,他們選擇了自己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而狠心拋棄父母。

4,兒媳原因。

農村普遍的情況,不孝順的家庭裡,通常有個“狠心” 的不孝媳婦。媳婦和婆家,沒有血液聯繫,自然不能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加之如果出現嚴重的婆媳矛盾,丈夫又是怕老婆的男人……那遭罪的往往就是老人了。



5,農村有樣學樣,現成壞“風氣”。

有些農村裡,看著鄰居不養老人,省成了富貴,就開始模仿。心裡竊喜 “別人也一樣” ,不覺得羞恥。親戚學親戚,兒子學老子……形成一股歪風邪氣!

6,“孝道” 教育的缺失。

當今的教育,對成才的教育在提高。但感恩、孝道等等的精神培養卻不夠重視。“百善孝為先” 被視作華而不實的文化糟粕。 “有錢得天下,完成一個小目標”……



●孝順,是一種道德義務,是一種人倫大限,是一切社會準則的基礎。是每一個人都有付諸實踐的道德準則……


物質是的盡我所能,精神上的尊重、關心和感恩。這才是每一個兒女該做的!

不孝順,你父母的現在,也許就是將來的自己!



(個人觀點,歡迎補充!)




我是山裡人,一個簡單純粹的人~

【關注】我,交流溝通相互學習。謝謝 !


我們山裡人


為什麼當下農村會出現一些不孝順父母的不孝子?原因如下:

一是養子成本增加,無力顧及老人。

過去,養一個甚至幾個孩子,只要渴不著、餓不死,不光屁股就行了,並且也不用上什麼大學高中的,早早的就幹活掙錢了。因為孩子的花銷小,所以能讓人有足夠的精力和財力去照顧老人。

現在不行了,孩子雖然生的少了,但是養的成本不知高了多少倍。要上學,還要報補習班,興趣班,並且還要上高中、上大學。到了畢業,就要娶媳婦,城裡要買樓,還要買汽車,末了還得要二十來萬的彩禮錢。這樣下來,花光了他的全部積蓄,還要借一屁股窟窿。沒有錢了怎麼辦,只好讓老人跟著受罪,缺吃小喝的不說,還會給你一肚子氣受。

第二個原因就是老人手裡沒錢。城市人老了有退休金,除了自己花之外還有大量節餘。老人住在誰家,給的錢夠一家子的人花。農村的人呢,把錢給孩子用完了,自己也就老了。不能再掙,手裡只好空著。跟著誰住,也是一分也不能補貼人家,只能白吃白喝白花。只有一個還好,只能死靠著他。如果有兩三個孩子,就會你推我,我推你的不願意管。

第三個就是養老觀念變化了。過去是養兒防老,現在是奍兒女防老。老人老了,兒子要閨女共同來養老,閨女呢,因為家產都給了兒子,讓她們參與養老而不願意,就這樣互相扯皮,把老人晾在了一邊。

現在,農村不孝之子越來越多,這就給農民養老問題帶來了挑戰。為了讓農民老有所養,每個月發放六百至一千的國家養老金迫在眉睫。否則,農民辛苦了一輩子,其後果確實有點苦。




民諺民俗民間故事


眼下農村老人贍養問題是家庭主要矛盾。那些不孝子大多兄弟姐妹多,在贍養父母的問題上相互“踢皮球”,相互推諉,都指望其他兄弟去贍養父母!

每一個不孝子背後,必然有一個不孝兒媳婦。農村老人不得不巴結子女,看子女臉色過日子,不敢得罪子女,很多不孝子都是兒媳婦在背鬧騰的!農村老人不象城市老人,有退休養老金,如果得罪了子女,日子沒法過了!因此,只要能幹得動,七老八十的白髮老人還要下地幹活,要幫子女幹家務!農村老人在不孝子女面前活著沒質量、沒尊嚴!不知為什麼,現在的男人在女人面前絲毫沒有了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了!


在農村業餘時間聊天閒談中,我發現很多人對贍養父母只是為了完成法定責任和義務,沒有親情維繫了,當著老人面不敢說什麼,背後對年邁父母都有嫌棄之心!久病床前無孝子,有的子女對父母發脾氣、謾罵、甚至詛咒父母“老不死的”、“怎麼不去死掉!你死了還享福些,我也享福些”!不願意贍養父母,嫌父母是累贅,是麻煩,當然,也有子女確實沒有贍養父母的條件!但農村很多不孝兒還是對父母沒有孝敬之心!


可能是長期在外打工的原因吧!對父母的親情疏遠了,在子女心裡,父母永遠不會老,忽視了父母感受,忽視了安排好父母空巢、留守生活!我們當地很多老人生活無法自理了,子女還外出打工!父母疾病纏身了,還要遠離父母!


老吾老及人之老!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老的,都會有生活無法自理的那一天!我們必須給子女做個好榜樣!我小時候,農村對老人任何人都是不敢冒犯的,而且十分尊重,老父母在家庭擁有崇高地位的,為什麼在短短三四十年時間裡,變成農村老人,竟然是在苟且中度過晚年!發人深省,振聾發聵!


長江老農


這是個令人心酸的話題。但是,不贍養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不單單是在農村。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在農村最孝順父母的,大多是光棍漢。按說,作為父母,對兒子沒能娶妻成家最為抱愧;可正因為沒有家室之累,這些孑然一身的光棍漢,對父母最死心塌地,最能心無旁騖地恪盡孝道,傾力贍養。

農村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按照鄉間習俗,兒子要負責贍養父母,繼承遺產;女兒作為嫁出去的閨女,如同潑出去的水。有經濟實力的,當然可以常回孃家送米送糧;嫁了個窮婆家的,大家各過各的,可互不相擾。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為人父母的需歷經艱辛才能把一幫子女個個養育成人。等子女結婚後組建新了的家庭,他們就要離開父母分爨另住;這一對老人就或者選擇跟從幼子生活,或者老兩口自己勉力支撐。自然,這一對老人過了六七十歲,其中一位往往就撒手人寰,只剩下一個孤寡老人的,應該是農村最常見的情形。

我在前面的回答中說過,在農人的詞典裡,沒有“退休”這個詞。只要一息尚存,只要能下床照顧自己,老人們肯定不但不需要子女來照看,他們必定還要盡力幫助孩子。我本家八十六歲的祥妞哥上午還去兒子的地裡除草,下午死在要去給他看病的電動三輪車上。鄰居八十二歲的王小聚,瘦小枯乾耳聾眼花背駝,他在給牛喂草的時候,猝死在牛槽邊。

太陽無私,不能普照大地;雨露有情,如何做到花草均沾?兄弟爭執,妯娌勃谿,多數是因父母所謂偏袒一方而起。

比如,老人在幫小兒子地裡忙碌的時候,老大家的孩子也需要婆婆照應,怨恨自是難免。或者是排行老大的,為家出力最多,當初分家時所得卻可能最少;或者是老二家的媳婦幹農活不行,花言巧語在行,反而最得公婆歡心……凡此種種,一點點小事引起“蝴蝶效應”,最終受害者自然還是老人。

我岳父母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過繼給了沒有妻室的大伯;按說,我岳父母應該歸其他三個兒子贍養。而實際上,這兩位老人並沒有怎麼掛累他們的子女。

他們原來也是跟著小兒生活,後來在年近八十歲的時候,就開始輪流在三個兒子家居住,口糧田也分給這三個兒子輪流著種;不收租種的費用,也不用兒子上繳贍養的錢。他們老兩口自己做飯,平時靠農村養老金生活,養的還有羊。就是這樣,幾個媳婦間還常常鬥氣,都不樂意讓公婆輪到自己家住。我岳父母為此常暗自落淚,恨自己仍活得結實。

上面照片的這位老人,是我們村的張合群,今年八十五歲了。他年輕時脾氣壞,妻子離開他另嫁他鄉。作為一名資深鰥夫,他膝下只有一個閨女。他閨女後來嫁到本村,現在也有了第三代——坐在他身邊的,就是他女兒的兩個孫女。

但是,這位老人儘管行動不便,而且也住的與女兒家不遠。但他仍舊是自己做飯,不跟從女兒生活;大概女兒女婿也不怎麼孝順——大概在農村老人不能活得太久吧,所謂幾世同堂的歡樂只是有錢人家的圖景。


牟山花下客


現在的農村已經不是原來那麼淳樸的農村了,早些年我們的農村,因為貧窮,大家都很善良也很孝順,但是現在卻出現越來越多的不孝順父母的子女,這是為什麼呢?

1兄弟存在分歧都不想擔責

在農村,兄弟分家是正常的事情,但是都在家種地,就可能出現分家的時候,誰家的地多,或者誰家的地少,造成大家的不公平,就會產生埋怨老人的想法,也就是說,如果地少的,可能就不想盡贍養義務,那麼地多的也不想全部都自己管,就出現,最後你推給我,我推給你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兄弟之間,對於老人的贍養問題,沒有商量到一個好的結果,總覺得誰吃虧,誰又佔了便宜,有時候就一個管或者都不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不孝子。



2太窮沒有媳婦,更沒法照顧老人

現在的農村光棍漢越來越多,雖然只有一個兒子,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兒媳婦,那麼這個兒子,整天也就遊手好閒,沒有家庭觀念,也就沒有贍養老人的意識,甚至還抱怨父母沒有給他找個媳婦,或者抱怨父母拿不出錢來給他娶媳婦,無疑就增加了對自己父母的怨恨感,最後自己老了,覺得自己也沒人來照顧,對於自己的父母也不想照顧。


3討到一個惡媳婦,想養不敢養

如今很多農村人討到的媳婦,也不一定是孝順之人,甚至還是惡毒之人,和父母關係不和,也不想管父母,甚至還會讓父母生活更困難,不僅自己不想管,還讓自己的老公不要管自己的父母,最後落下一個不孝子的罵名。這樣的媳婦,在村裡面都會出了名的,但是如今的農村,也沒人會過多的指責這些事,畢竟大家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綜上所述,大概就是農村之所以有不贍養父母的子女存在的幾種情況,但不管是那種情況,我覺得都是子女沒有做人最基本的良知,是非常不道德的一種惡劣的表現,我們應該深惡而痛絕之,你覺得呢?


三農圈子


1.古來都有不孝子孫!

在古鄴附近,前幾百年就有個兒子打爸的,被一州官路過,起名“打白莊”白通爸口音,流傳至今。我去年經過一打聽,果然有此村,因村名不好,兒女不好聯姻,此村人不斷搬出居住,後被周圍村吞併。



2.不孝子家教未管好!

從小家庭教育缺失,小孩嬌養任性,不知禮節。文化多不高。


3.不孝子往往較窮困!

一般家庭較窮,和鄰居供事少。屬中下等家庭,也娶不到賢惠的兒媳婦。這叫門當戶對!

4.不孝子往往是木偶!

不孝子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個大壞蟲,這個壞蟲就是心狠手毒的媳婦,人很精,不說理,在當女兒時就學偷情,進婆家後偷吃不改,一般繼承其母性格,姊妹不供,挨誰燙誰。甚至兩口為奸,下包餃子毒害公婆。而不孝子呢是個鱉栓,全聽媳婦說,心智鬥不過女人,怕妻子給離婚。岳母插手家庭事物。岳母重男坑女十分明顯,岳母更無誠信,多是騙子。



5.不孝子家庭矛盾重!

不孝子往往沒本事,人長得較醜,也不會處理家庭內部關係。婆媳矛盾也比較尖銳。


苗萬平談情感


其實真的不能把總拿農村來說事,也不是隻有農村會出現不孝子,個人覺得反而是城市裡也更多,主要是城裡人有醫保,收入也較好,醫療條件也好,從而掩蓋了不少不孝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理由如下:

  首先是農村傳統文化的約束力。農村人歷來講窮孝道,不孝道的人,在農村真的是讓人戳脊梁骨,一個家庭裡面,一個村子裡面,如果不孝,是被人看不起的,不要小看這種力量,這在農村體現的最明顯,如果某一家被老百姓定性為不孝人家,那他家的紅事白事,沒人管你,沒人理你。讓你需要鄉鄰幫助的時候出洋相,比如農村人出殯很講究,必須要用人抬棺,如果你子女不孝,這時候就要用行動來教訓你。老大孝順,大家就抬一段,並聲明這是為長子抬的,就放下來,那管事的人就會讓披麻帶孝的老二掉過頭來磕頭,直到磕到大家滿意為止,也許會給點面子,抬一段,但又不抬了,還得讓老二過來磕,管事的人會按住老二的頭往地上磕並代老二大喊“謝老少爺們了!”,這時大家才又湊過來,抬起來走,家有不孝子的話,老人出殯,一兩裡的路可能折騰上你一兩個小時。這是我小時候新眼見過的真事。大家說農村這種道德的約束是不是比法律,比任何說教都管用啊?同時也不會有人給你家孩子說媳婦,你家有大的工程,比如蓋房子,比如收莊稼需要幫忙的時候,比如娶媳婦辦酒等,不人來幫忙那是很丟人的事,所人農村人是很講究做人的。這種不孝道的人還是很少數的,最起碼是不敢明目張膽的不孝順,不贍養的。

  其次是城市鄰里交往少,即使有個別不孝不易顯現。在城市生活中,都是各上各的班,有的門對門都不認識,交流少,交往少,家庭的事,外人很少知道,所以關於傳播的並不多,約束力也不大。有的子女把老人放在家裡,就去上班了,這還是好的,有的直接老人獨居,長期沒人管沒人看的也不少。也有報道說,某城市有的老人在家去世一兩個月了,鄰居聞到味道才知道去世的也有。同時,城市人和家庭相對獨立,事情過去了,時間一長,也都淡忘了,而農村會當故事講,可以傳播幾輩人,如果做不好,幾世不得翻身。但城市裡是沒什麼約束的,上法庭也習以為常了,有的乾脆就是不養老人。我所知道的一家兩個兒子,因老爺子是離休幹部,工資高,又是老醫生,老太太也是太戶人家,孃家曾有人當過衛生部門的高官。就這家庭夠好吧?兩個孩子都進過監獄了,都無一技之長,不學無術,當年給老大買了出租車,給老二買了房子,也算是公平,可都不爭氣,老大嫌開出租累,車子賣了,錢花了。老二長年吃喝玩樂,常年有女人,卻就是沒結過婚。老大找了一個,卻不想生孩子,說太麻煩,老兩口眼看著看不到下一代,就求他,答應只要生了,他們負責養。這才給生了個孫女,這家人的醜事說不完。都不上班啃老,別人還沒辦法,組織上出面也沒辦法,清官難斷家務事。家裡一吵架,老頭就去住院,因為他免費醫療,別人還以為他家很好呢,好像現在還在都九十多歲了。

  如果說要找點客觀上的原因,我覺得現在社會太浮躁,人們都在追求金錢利益。當一個老人貢獻不了力量,拖累全家的時候,在沒有道德約束的時候,可能會有個別子女放棄對老人的關心照顧。再加上農村人講究,死要死在自家的床上,不能做外喪鬼。因此對子女的要求是很高的。因為要照顧,有的長期癱瘓的,得慢性病的,情況猶為顯著。那問題就來了,在種地不賺錢的情況下,年輕人要供子女上學,醫藥費又高,不外出掙錢也不現實,孩子不好好上好的學校,就失去了未來。對老人對父母就可能出現不贍養的情況。而城市裡,現在居家養老的少,有事去醫院,有醫保,能報銷,可以請護工。子女耽誤不了多少事,對家庭影響不會太大。從情感上來講,從精力投入上來講,農村人對父母投入的精力並不比城市少。農村人一般會把父母接到家中,城市裡並不一定這樣做。農村給父母看病有的傾其所有,但城市裡並不一定要付出如此代價,農村人給父母看望雖然只買幾十塊的東西,即使幾百元的東西,但與他收入相比較,這個比例是比較大的,自己過年都捨不得買新衣服。而城市人就未必,這種比較應該按收入與支出的比來衡量,不能單單看數額的大小。

  最後,想說的是:無論農村人還是城市人,孝敬老人要盡最大力量,畢竟每個人都會老,畢竟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草根說說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點滴之水當湧泉相報,父母生我育我,父母恩情比天高,比地後,比海深。


可是隨著社會不斷髮展,我們的農村出現了很多不孝女子、不孝家庭。難道是因為他們讀書少,素質低嗎?

先給大家講一個真實故事:

某一年春節前夕,一位90歲高齡老人孤獨地蹲在派出所門口,此刻她的內心萬分掙扎,自己雖然有4個兒子,卻落到無人贍養的地步。當值班民警發現老人時,老人已發著高燒,民警將她立刻送往醫院治療,並第一時間聯繫到她的子女,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去醫院看望生病的母親。民警和村委會多次做4個兒子的思想工作,最終還是無果而歸,無奈之下村委會只能求助法院解決。



農村不孝子女多,究其原因,三農視知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家庭道德觀差。農村有句俗話“孝順還生孝順子,不聽但看簷前水,點點滴在舊窩池”,有了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給女子做了好榜樣,孝順父母,女子潛移默化的被影響,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長大後會倍加尊敬老人。相反,父母年輕時都嫌棄長輩,其孩子長大後對年邁的父母又有多孝敬呢。


2️⃣ 分家不公為藉口。在過去一戶家庭一般生4-5個孩子,當成家後就面臨分家問題,而有的兒子覺得父母存在偏心,給自己分的家產少不值錢,由此產生不滿,認為家產“多得多贍養,少得少贍養,不得不贍養”。

3️⃣ 受家庭矛盾阻礙。在我國,很多兒媳和公婆都有矛盾,很多家庭矛盾都因兒媳和婆婆引起。長期生活在一起,因一些瑣事小事就引起矛盾,如果兒子在其中不作為,矛盾越來越大,最終影響贍養父母。


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贍養父母是每個兒女的義務,弘揚傳統美德應該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1️⃣ 繼續弘揚中華民族養老孝親的優良傳統。

2️⃣ 加大法制宣傳力度。

3️⃣ 加強老人權益保護,對不孝行為及時制定解決措施。

4️⃣ 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提高養老資金支持。



【三農視知】關注三農,傳遞農業農村農民新價值!

對此,大家都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吐槽評論!4.11





鄉鑑


子女贍養扶助父母是法定義務,也是子女的責任,是天經地義的。在大多數做為子女的心目中,認為贍養父母,更多的是出於對父母一種責任承擔。城市與農村當中,為什麼農村為人子女不贍養父母的比例高於城市?如果說是環境造成的,聽起來一定使人愕然。但事實上,家庭環境,子女的學習環境,子女成長過程中所能接觸到的社會外部環境等外在因素,經耳聞目染,環境是可以感染一個人,也可以改變一個人,包括在思想上和行為上的改變。

一般農村家庭都育有多個子女,子女多無疑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讓父母更多的心思放到勞作上,好讓子女吃飽、穿暖。致於對子女的教育方面,除受限於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以及未夠重視,似乎也沒有太多時間顧及,只有隨子女的成長而自由發展。父母疏於對子女的教育與感情交流,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也會日漸疏遠,亦使子女嚴重缺乏家庭觀念,從而不關心父母直至不履行贍養義務。子女的不孝與不履行贍養義務是不可相提並論,但不贍養父母,也是從不孝開始的。正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好講明瞭傳統“孝道”的重要性。子女的不孝不是以生具來,不是一朝一夕顯現的,而是子女的整個成長過程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同時,父母對老人的態度也直接對子女產生影響,如果父母本身對家中的老人態度冷漠,關心不夠,未來子女可能以同樣的態度對待自己。家庭環境並不只是單指貧窮或富有,還有重要一點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扶助與敬老愛幼的氛圍。

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不足,以及農村地域的侷限性,農村家庭的子女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是很有限的,包括基本知識和基本的做人道理。學校學習環境幾乎就是農村現有的客觀環境,別無二樣,信息的閉塞讓孩子眼光變得短淺,不明白家庭關係的重要性,只知道吃飽穿暖是父母必須給予的。當然,這並不是指所有農村子女都是這樣。城市則不同,資源傾斜投入,教育方面硬件設施齊備,教師資源充足,城市子女受教育程度遠高於農村,基本上兩者沒有可比性。同時,城市家庭所生育的子女較少,為人父母更明白自己的子女的未來意味著什麼,隨著子女的成長而感情不斷加深。所以城市與農村的差別是方方面面的。

農村孩子長大成人,當獨立面對社會,有知識的當然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但農村現實的環境令不少孩子無心向學,沒有紮實基礎知識唯有留在農村務農又或外出務工。生活現狀未有改善,而當看別人富裕起來,自己還是原地踏步,境況是那樣淒涼,不少人往往遷怒於父母的無能。因此,認為因父母的無能,再不能給自己帶來財富,相反覺得父母就是自己的負累。由此可見,物慾由心生,是接觸社會外部環境形成一種誘因,抗拒接受年邁的父母,以導致不贍養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