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這些老城街巷

新一年的陽光,從林立高樓的岐關西路方向穿過,時濃時淡地斜照著南下縱橫交錯的老街舊巷。

中山這些老城街巷

撰文|周振捷 攝影|周宏陶

在石岐祠廟元素最為密集的這片區域,老人們從三級石三三兩兩地走過,前往三山古廟等祠廟焚香禮佛。此間的氤氳之氣,糅合著明晃晃的朝陽,充盈著虛實相間的生活況味……

由此,且以“三”字為題,觸摸三山廟、三級石、三元廟、三德里、三多里、三民坊、三帥坊、三家村與三公祠巷這9條街巷的歷史脈搏。

雨露風霜南下風雲

三山廟既是一座廟,也是一條街,街憑廟得名,廟以街伸延。這條街始建於明代,北起於中山二路,南轉東南再折西南接麻洲街一橫巷,長209米寬4.8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稱解放正街。至於這座廟本身,始建年份可回溯至宋代,不過現存的主體建築為清代重建。為了便於與街道區分,同時彰顯廟宇的悠久歷史,當地居民習慣性稱之為三山古廟。

三山,是指南下的三座山丘————西林山、迎陽山、東林山。

古史有云,“三峰森列若筆架然”,三座山丘遠遠看起來就像是一副筆架,因此中間的迎陽山也被稱為筆架山。一千多年來,它們見證了南下這個當年四面環海小漁村的滄海桑田。

中山這些老城街巷

期間,除了三山古廟,當地鄉民還在山下前前後後興建了不少廟宇,譬如康公廟、武侯廟、華光廟、金花夫人廟、白石廟、三仙娘廟、先鋒廟、三聖宮等,從而衍生了“睇廟睇南下”的民間說法,是為一大特色。

三山古廟坐東向西,三間三進帶左右偏殿,面闊16.79米,進深27.16米,建築面積468平方米。廟內現保存有清雍正、道光年間及民國時期的重修碑記,其椽木主架、牆壁彩畫、青磚灰塑、簷廊木雕、立柱楹聯等元素,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嶺南建築特色。香菸裊繞之間,古廟的外牆與門框殘留著的一些小彈坑依稀可見。這些彈坑,無聲銘刻著抗戰時期中山游擊隊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崢嶸歲月。

抗戰勝利之後,這座古廟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職能,先後“變身”為學校、藤織傢俱廠、幼兒園、老人活動中心等。2009年,它被列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據悉,時常“陪伴”其左右的,有一支老中青三代結合的民間特色醒獅隊。

中山這些老城街巷

三山廟西側,是長163米的三級石。它北起中山二路南接麻洲街,始建於明代,清道光初年因有三級石階作為街區界,遂得此名。此外,坊間形象地稱它為第三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曾易名為解放南路。

別小看這條其貌不揚的老街,南下的得名與它有莫大關聯。舊時這兒地處香山縣城南部,鄉民把縣城南門至三級石階這部分區域 (如今的民生路一帶)稱為“南上”,三級石階以南就是“南下”。不過時至今日,傳說中的三級石階早已無跡可尋。

中山這些老城街巷

時窄時寬的三級石兩旁,雲集著士多店、手機店、服飾店、大排檔、水果攤等臨街店鋪,來來往往的本地街坊及外來租戶,略顯嘈雜,各有各的忙碌與自在。

在這樣一條滿是煙熏火燎市井生活味道的老街上,屹立著一座走過93年風雨征程的楊仙逸中學。這所為紀念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將軍而創建的教育機構,儘管是時下全市面積最小的一所中學,卻有著沉甸甸的歷史分量,在中山近現代教育史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為紀念,更為傳揚。

紀念的是革命先驅,傳揚的是愛國精神。1923年,楊仙逸意外殉難後,根據孫中山先生的指示,時政當局、楊氏家屬及熱心人士於1925年在石岐龍母廟街創辦仙逸小學;翌年,擴大辦學規模,隨後遷至民生路的楊氏大宗祠;1935年,又在西林山下三級石旁增設了中學部。沿承至今,這所學校載譽前行,一路春風化雨,只為桃李芬芳。

回眸歷史辨析真意

與三山廟一樣,煙墩山下的三元廟,既是一座廟,也是一條街。

中山這些老城街巷

三元廟西起慶隆裡東至公園路,長137米,環境清幽。據傳,這兒曾有一座三元古廟。舊時,元宵節被稱為上元、元夜或元夕,因信奉“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的緣故,石岐一帶的信眾會在這一天成群結隊湧往三元古廟,慶賀上元大帝誕。在這一天,自然少不了賞花燈猜燈謎的“常規操作”。據《香山縣誌》記載,“元宵燈火裝演故事遊戲通衢,舞者擊鼓以三為節,歌者擊鼓以七為節,又春宵結隊彼此酬唱,曰唱燈歌又曰唱鶴歌”。

除此之外,石岐老城的“三”字頭街巷還有6條。咱們不妨逐一來看。

說出來也許有人會感到詫異,起於柏椏直街的三德里,只有5米長,寬倒是有4米。其面積,甚至不如大戶人家的一個陽臺,但它偏偏還有一個頗具內涵寓意的名字。

具體的,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詮釋的吧。

《書·洪範》談及,“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史記·中庸》記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周禮·地官·師氏》有云,“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中山這些老城街巷

起於亭子下正街的三多里,走的同樣是“婉約”路線,長10米寬2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易名為紅星六巷。三多,是舊時多福、多壽、多男丁的祝福之詞,《莊子·天地》中曾有相關記述。有意思的是,除了這兒,小欖鎮也有一個叫三多的地方,它隸屬北區村委會管轄。

離三多里不遠處的民生路,還有一條長58米的三民坊,傳有紀念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意。

中山這些老城街巷

至於太平路東段南側的三帥坊,始建於南宋末年,上世紀50年代初有過一次重修。其得名源於坊內曾有一座三帥廟,由於是舊時沙崗墟的所在地,久而久之,一些貓狗小動物的城鄉農貿交易約定俗成在此進行,因此它被俗稱為貓兒狗仔巷。這“麼麼噠”的名字,讀來令人會心一笑。

中山這些老城街巷

視線從太平路往北偏東方向移,約三四分鐘車程即可來到三家村。它的斜對面,正是人來車往的城區商貿旺地——

大信·新都匯

起於天門正街、全長106米的三家村,見證了石岐腹地的巨大變遷,早已從蓮峰山下最初的3戶人家變成了熱鬧的社區一隅。言及於此,順便插點題外話,三家村這一稱謂較為“搶手”,除了石岐的,南朗竟然有2個自然村叫三家村,此外五桂山也有1個自然村叫三家村。究其淵源,均為清朝中後期各有3戶人家落戶於當地

中山這些老城街巷

三家村往西,連接著的是蓮塘路。長78 米的三公祠巷,位於這條路的一旁。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的中共中山縣委曾在此開辦多期遊擊訓練班、婦女訓練班及青年訓練班,培養了不少本土積極有為的青年骨幹。其名,源於一座三公祠,這一點又與三元廟、三山廟相像。

原文刊登於《中山畫刊》

2018年2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