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孩子畏難情緒,幫助孩子坦然面對失敗?

SK英國皇家成長中心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挫折,面對失敗,作為家長,該怎樣幫助孩子坦然面對失敗,緩解孩子的畏難情緒?

面對孩子的失敗,最忌諱的一種做法是打罵孩子,抱怨孩子,數落孩子因為種種不聽話而導致失敗的後果。這種處理方式,對孩子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久而久之,孩子心裡會產生逆反情緒,自卑心理,面對失敗,會採取逃避的方式。


小杰剛上小學一年級,他最怕穿繫鞋帶的鞋子,因為媽媽教了好多遍,他也沒有辦法學會。在學校裡,有一次鞋帶散了,小杰不會系,最後不小心絆了一下把膝蓋摔破了。放學後,媽媽知道情況後不斷責備小杰,說他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真沒用!小杰的心裡非常難受,卻更害怕繫鞋帶,以至於到了初中,小杰才真正學會繫鞋帶。這種失敗的挫折感一直伴隨小杰的青春期,每次遇到困難,他總有自卑感,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小杰媽媽偶爾翻小杰日記本時發現了這件事,後悔不已。

其實,小杰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本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如果媽媽多些耐心,這種遺憾根本不會發生。

因此,面對孩子的畏難情緒,明智而合理的做法首先是細心觀察,傾聽孩子的呼聲,關注孩子的情緒。如果是作業上的困難,建議孩子靜下心,認真閱讀,幫他分析題目,鼓勵他採取另一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每個人總會遇到困難。給孩子講講面對困難時,我們做父母的是如何戰勝,解決困難的,親身經歷,比空洞的說教更具有說服力。

面對各種困難,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不要被打垮,不逃避,不抱怨,講究方法,勇敢面對,總有辦法解決。


告訴孩子,永遠記住,方法總比困難多!


笑鐘的世界


楊瀾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她的女兒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然後在北京的國際學校上中學。有一次,她在餐桌上問女兒,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女兒想了想,說在本地的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這句話讓她心生感慨。為什麼我們的老師、家長、孩子都這麼怕自己犯錯誤呢?

因為犯錯誤就意味著失敗。

失敗就意味著自己輸了,不會是受人尊崇的王者。

當然,所有人都怕輸,我們的孩子揹負著太多的壓力,就更加怕輸。

那麼怎麼教孩子坦然面對自己的失敗呢?

首先小喵老師要問大家一個問題:當你的孩子喜歡下棋,但是輸了之後,孩子的表現是:激動地悔棋、大聲哭鬧,說自己沒有輸,不能輸,你怎麼辦?

我們要了解到孩子怕輸的本質是什麼?輸不起,這種情況在成年人身上也是很常見的。孩子會覺得:如果輸棋了,我是不是就是一個不優秀的人,我是不是不夠好?爸爸媽媽還會喜歡我嗎?這其實就是以偏概全。

所以,家長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應該這樣:媽媽喜歡你不是因為你下棋很厲害,我就是喜歡你這個人。

在孩子輸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給評價性的語言:說孩子輸不起等等。當孩子輸了之後,等孩子情緒平靜了之後,告訴孩子下棋的能力要提升,但是你其他方面還是很棒啊,比如你游泳很好,堆積木很好,大家都很喜歡你啊,讓孩子理解到能力在很多方面,輸了一個,不代表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

孩子無法面對失敗,不能經受挫折,這是正常的,但是家長還是要加以引導,否則,到最後可能孩子形成畏難情緒,長大後真的“輸不起”了。

在競爭的環境裡,家長要重新給孩子建立、灌輸正確的競爭意識,讓孩子積極向上地成長

01

讓孩子適當體驗失敗

“名嘴”白巖松說:“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

孩子沒有體驗到失敗,就無法領悟到失敗的意義,也很難從失敗中學到東西,只有放手讓孩子歷經挫折,才能更好、更堅韌地成長。

我們在平時和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不要因為怕他落敗,就“放水”讓著孩子,甚至因為他輸了哭鬧,就更改遊戲規則。

這樣只會讓孩子誤解,認為“贏”是最重要的,只有贏了,才能得到認可,而輸了就是可恥的、不被接納的,從而“得失心”變得很重,失敗了就倒地不起。

02

不鼓勵孩子盲目競爭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輸不起”的背後,都是父母“輸不起”。

在孩子的幼年期,我們要擺正心態,不需要過多地、刻意地跟孩子強調競爭,更不能強迫孩子去競爭,拿他跟其他孩子盲目比較,讓他承受不當的心理壓力。

曾有專家指出,孩子心理壓力過大,會影響腦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導致孩子發育受限。當孩子精神放鬆,心態變得輕盈了,才會長得好、學得好。

每個孩子的賦能都不一樣,分數的高低,從來就不是評判孩子才能、才藝的唯一標準。

我們要有意識地發掘孩子的長處與興趣點,找出他身上的“閃光點”,多加指引與肯定,讓他發揮自身的優勢,自信、樂觀地成長,自然會優於旁人。

03

給孩子制定易達成目標

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尤其是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難免會給孩子設定一些成長任務或目標,有時父母給孩子制定的目標過高或不切實際,讓孩子難以達到或完成,孩子就會從中體驗到失敗和受挫。

循環往復,孩子便沉淪在自卑、害怕失敗、產生各種消極情緒、低落的價值感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情感下難以獲得成長、快樂和自信了。

所以,當孩子沉浸在失敗的情緒當中時,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共情和接納孩子的消極情緒

孩子哭了,我們可以抱緊他;孩子憤怒,我們可以默默的陪伴他;孩子沮喪,我們可以做個好的傾聽者。

總之,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告訴他:“一點挫折都經不起,算什麼男子漢”或“一點小事就哭鼻子,太嬌氣”。

不如這樣回應孩子的失敗情緒:“我很愛你,我知道你感到有點沮喪/失落/傷心/憤怒……,我也很……。別擔心,不管你是成功還是失敗了,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跟孩子說說父母曾經失敗的經歷

孩子的各種情緒可能源自對於失敗和未知的恐懼,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爸爸媽媽也曾經失敗過,當時我有怎樣的感受和情緒,我是怎樣度過的等等,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將來再次面對失敗時的經驗。

並且認識到失敗並是什麼難堪的事情,連自己心中的偶像(爸爸媽媽)都曾經失敗過,這不算什麼。孩子也會因此和父母的心更加貼近,以後遇到的挫折才更願意和父母傾訴。

多誇孩子的行為過程和努力

不要只去關注孩子最後成功與否。無論孩子做什麼事,都爭取看到孩子過程中的努力,和具體成功的點。

把一個事情開展的過程中,孩子付出的努力,堅持,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態度,以及所達成的效果等,作為父母的關注和認可對象,並具體地跟孩子描述出來:“你剛才做……的時候,認真的樣子真帥!”“雖然中間你有點累,但你還是堅持下來了!”“這個東西雖然沒做好,但是剛才你這個地方的想法真棒!”……

如果孩子還小,可以讓繪本或動畫幫忙

對於小寶寶來說,可能一個他很喜歡的卡通形象就能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有很多類似的卡通片或繪本都可以用來引導孩子正視失敗和挫折,並且知道我可以怎麼做。

比如《勇敢的艾琳》講述了面對狂暴的暴風雪,艾琳無畏地前行,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背對著雪倒退著走,之後摔倒、腳扭傷、迷路;而同時,她的內心也在經歷著選擇、猶豫、彷徨、恐慌和掙扎……艾琳的故事會讓孩子同艾琳一起經歷磨難,體驗成長。

《一定要比賽嗎?》講述了人從出生開始,就充滿了許多的競賽,身高、體重、智商、成績,都可以拿來比一比。原本應無憂無慮、天真歡樂的孩子,陷入越來越多的不安與疲累。孩子總是擔心“比不上別人”,這樣的擔心,反映的正是父母、老師甚至整個社會所給予孩子的價值觀。如果競爭是人生中必經之路,那麼何為真正的贏家?

還有《小熊烏夫系列》講述了一路摔倒,也一路成長的小熊烏夫,在生命的點點滴滴中積聚力量的故事。

小喵老師說

只有成人世界減少比較與負向評價,懷著欣賞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無論結果是成是敗,是輸是贏,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是獨一無二值得尊重與珍視的生命!


SK英國皇家成長中心


孩子有畏難情緒的表現是,不願意做某件事情,沒有主動性;做事情沒有信心,對自己做的事情持懷疑態度;對父母要求做的事情和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能躲就躲,就連自己原來最願意做的事情要是產生了畏難情緒,也會打退堂鼓。

這樣長期下去會使孩子養成懶惰和依賴性,自己能不做就不做,可以說,畏難情緒對於孩子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都是不利的,如果遇到孩子有畏難情緒時,家長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平時要與孩子保持多溝通交流,要善於引導孩子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一定要及時幫孩子想辦法解決,並教育孩子下次遇到問題時該如何解決。

第二,孩子的畏難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興趣所致,因此家長在讓孩子學習或參加活動的時候,不要一副強人所難的樣子,要讓孩子自己產生興趣,不然會加重孩子的心裡負擔,讓孩子的畏難情緒變得更加嚴重。

第三,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千萬不要在孩子還沒接受的情況下逼著孩子去做,家長要有耐心,要善於做細緻的教育工作,要用適當的方法來啟發孩子學習,促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最終把父母的積極性轉化為孩子主動學習和做事情的積極性。

【我是生肖俠,你身邊的兒童玩具創意專家,想要了解更多創意新玩法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哦】


生肖俠


如果孩子參加素質拓展類的戶外教育活動,

那麼,他會發現他和自己所在的團隊,難免都要在短時間之內,學會迅速面對失敗,並從不利的處境中,迅速提煉出經驗教訓,迅速找到提高自己效率,贏取團隊勝利的改進方法。

這種情況,孩子經歷得多了,便會能理解,“失敗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呀”

況且,在反思之下,孩子們還能從失敗中,學習到寶貴經驗。


戶外教育網


害怕困難,這是人的天性。我們不要害怕孩子又畏難情緒,這是很正常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未知的或者自己能夠戰勝的困難。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講,他們年齡小,認知水平低,個人能力不高,生活中面對的經常是一些困難。所以我平時要做到以下這些:

1、要有極大的耐心。養孩子的過程是這就是一個磨練自己心性的過程,從他一出生開始,吃喝拉撒,全部靠你照顧,如果沒有耐心,你就不是一位合格的父母。孩子遇到什麼錯誤,不要去責怪他,而是以極大的耐心,包容他,幫助他走上正確的道路。

2、多鼓勵少批評因人而異。一些膽小內向的孩子要經常性鼓勵他,讓他足夠的自信心,對一些非常大膽,但不踏實的孩子鼓勵要鼓勵到點子上,不能一味去鼓勵,而不去批評。

3、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名人戰勝困難的事情。讓孩子去看一些卷子書籍從知識中獲取戰勝困難的自信心。

4、同時給孩子展示自己的舞臺。大型的節目、班級的朗誦會的舞臺給孩子創造機會,孩子表演展示時間久了,他的自信心自然而然會建立起來。


活著20180515


最有效的方法,當仁不讓的方法,就是帶領孩子親身克服一次困難,讓他感受到,與困難作鬥爭其實並沒有這麼難,並且通過嘗試克服困難後的那種成就感所帶來的喜悅,他會深刻的銘記於心,更願意更樂於接受各種挑戰,因為迎難而上之後,他所感受到的喜悅是前所未有的,久而久之,他就會變成一個樂觀,敢於迎難而上的孩子,家長在注意在這個過程中的引導,做好自己的導師地位,這個時候孩子需要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