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字的由來,江西省爲什麼會簡稱「贛」?

“贛”這個字,我想除了江西人以外,很少有人會用到它。“贛”是江西獨有的,在商務印刷館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 “贛”在446頁的解釋有兩條:①贛江,水名,在江西。②江西的別稱。可見,這個 “贛”字跟江西密不可分。在任何場所,只要是說到 “贛”,必定是指江西無疑。江西就是贛,贛就是江西。

“贛”這個字不好寫,在江西境內被貼過罰單的朋友都知道,交警在罰單上面寫的車牌號都是寫成“‘火幹’XXXXXX”,估計是交警為了效率,或者這種寫法是一種不成文或成文的規定。“贛”字左邊一個“章”字,右邊都不知道是個什麼字,其實“贛”的右邊是個“貢”字。現在也有一個老江西人把“贛”字寫作“贑”,當然還有寫成“灨”的。

那麼“贛”字的由來是什麼呢?

首先,贛確是首先指代的贛江,贛江是取章江跟貢江兩條支流匯合之後,以章貢二字和合而得名。

那,贛江的源頭,古人開始並不知道是章貢二水,在古代,人們區分水,河,江的界定不是很科學。一般把河流最枯水期為衡量時間點,能人工徒渡的,稱之為水,不能徒渡,能行小船的,稱之為河,能行大船的,稱之為江。所以,章貢在古代,並不是叫做章貢二江,而是叫章水和貢水。

贛南原是荒野,史書上能查到的東漢,那是已經有建制的情況,那麼開發應該還要更早。貢江首先被人們追根溯源,找了出來。人們沿江溯江而上,放過武夷山口,到達閩江流域。而閩江流域由於後來開發一度名噪一時,大量進京的貢品經由現在的貢水北上。這是贛南第一條通海走廊。而章江繼而也被發現,行船到章江通航源頭的南安(今大餘),翻過大庾嶺,進入北江流域,再流入珠江,到達香港。再後來,此一通道商賈日益昌盛,內地的絲綢,瓷器,經由此一水道,運到香港,在從香港運到東南亞各地,回來時,商船帶回東南亞盛產的香料,於是也成就了香港的名號。同時,此一水路也被稱之為了江南絲綢之路。

等真正正本清源的時候,爭論就開始了。到底誰是江之源頭。一方說是章水,取義“立早”,一方說是貢水,取義“進貢通道”,此一爭論持續時間極長。各地為自身利益,互不相讓。於是,當要說到贛江的時候,人們開始以兩個字的拼合來表示。即“章貢”但久而久之,這樣拼合的字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是兩個字,在說兩條河,而不是贛江。於是,後來在“章貢的右上方標識了個小小的文字”表明這個是一個字,是用於文字 書寫(當時是特指公文),後經演化,這個文慢慢變成仿文,放到了貢的正上方,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贛”。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這個仿文是說明贛州是文邦之城,其實是種誤解。類似的用法還出現在贛州的古稱———“虔”字上,同樣是因為贛州三面環水,俯看下去,河套地區像是一虎頭,故贛州有名“虎頭城”,後取城名時,為了標識贛州,就在虎字的下面改成了文,同樣是特指文字書寫,(但這和虔字是兩個字,後經演化,成了一個字)

'贛'字讀音的由來

關於讀音的爭執同樣類似於他的字體。基於章zhang貢gong的兩種整合辦法,一是取zhang的聲階,gong的韻調,讀zhong,一是取gong的聲階,zhang的韻調,讀gang.由於贛字是按兩條河天然的一西一東的佈局左右排列的,支持貢江的人認為章字排在了前面,很是不滿,就要求讀音方面要用gong的聲階,於是就有了讀音gang,但這個拼合的讀音卻意外的和“抬槓”的“槓”同音,贛州人講究風水,很信這個名聲,為了避開這個不好的諧音,把gang的讀法做了小小 的變動,變成了gan,不但和“幹”字同音,體現贛州人勤勞肯幹的優良作風,而且因為贛州人讀音從來喜歡前後鼻音不分,更是覺察不出什麼區別。

由此一個贛字,就呈現在了大家眼前。記得北京奧運開幕式的時候,“和”字的表演,解說說到,“一個和字,荏苒千年,傳統優良,……”我想,這樣的評價,用在我們的“贛”字上,也不為過。

江西省為什麼會簡稱“贛”呢?

贛江作為江西的母親河,從江西南部的贛州出發,由南向北縱貫江西全省,匯入鄱陽湖,江西省的簡稱“贛”由此而來。

別忘記點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