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先有梁王城,後有平陵城,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

傳:“先有梁王城,後有平陵城,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

梁王莊位於濟南市東北部,隸屬於歷城區王舍人街道,南鄰濟鋼(今已整體搬遷),梁王村處在濟南市最火熱的片區—新東站片區,現今已整體拆遷。梁王村分兩個自然村(東、西梁王莊)四個行政村(東梁王莊:梁王一盒梁王三。西梁王莊:梁王二和梁王四)。四個村莊人口總規模足有八千餘,是名副其實的巨村。它也曾經是濟南的蔬菜基地,後慢慢地被唐王鎮取代。“檀道濟唱籌量沙”的歷史典故就是發生於此。2016年8月濟南新東站施工時在梁王二村發現“梁王莊古墓”,專家猜測是東周大型墓葬。另村內有天主教堂。當地流傳著“先有梁王城,後有平陵城”,我們知道平陵城是老濟南最早的制所,有“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的稱號,由此可見梁王城的歷史遠早於平陵城。

傳:“先有梁王城,後有平陵城,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

  • 西梁王莊:位於王舍人莊東北4公里,東鄰東梁王莊,西為紙房。1024戶,3584人(數據僅供參考)。設梁王二、梁王四2個村民委員會。農曆四、九日逢集。村處原有南北朝時期宋將檀道濟(後封梁王)夜“唱籌量沙”遺址。此處位西,沿稱東梁王莊。
  • 東梁王莊:位於王舍人莊東北4.5公里,石河東岸,南為毛莊,西鄰西梁王莊。438戶,1525人(數據僅供參考)。設梁王一、梁王三2個居民委員會。此處位東,沿稱東梁王莊。
  • 另梁王一居委會下還有一小村莊,名曰“毛莊”,相傳,隋開皇年間(581-600)稱貓莊。此處原為“糧囤”之地,守糧者為恐糧食遭老鼠肆意盜吃,便養貓避鼠而得名。以後沿稱毛莊。

註釋:梁王河(即韓倉河)為東西梁王莊的界河。梁王河下文有介紹。

村名溯源:

相傳在南北朝時即有村落。曾名梁家莊、糧家莊。到明洪武年間(1338-1369年),又有住戶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遷入。後人為紀念檀道濟率軍使妙計夜“唱籌糧沙”,破敵之戰功,改稱梁王莊。後以石河為界分成兩村,此處位西,沿稱梁王莊。

註釋:東梁王莊和西梁王莊村名溯源一致。

縣誌記載:

  • 明《歷乘·建置》載:“糧冢,城東梁家莊。世傳檀道濟軍到歷城乏食,乃唱籌糧沙,而以餘米復其上”。
  • 明崇禎《歷城縣志·建置》載:“營城路:梁家莊”。
  • 清乾隆《歷城縣志·建置》載:“正東鄉閔孝五:西梁家莊,四、九日集”(舊志:裴家營東北)。
  • 清乾隆《歷城縣志·建置》載:“正東鄉閔孝五:東梁王莊”。
  • 民國《續修歷城縣志·建置》載:“董家鄉閔孝五:西梁王莊,四、九日集”。
  • 民國《續修歷城縣志·建置》載:“董家鄉閔五:東梁王莊”。
傳:“先有梁王城,後有平陵城,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

糧冢遺址:

位於王舍人鎮梁王莊村邊,當地俗稱“糧冢”。傳劉宋元嘉八年(431年),南朝派遣徵北將軍檀道濟攻打北魏。當部隊進駐歷城梁王莊時(今王舍人莊一帶),軍糧告急,敵軍乘機發動進攻。危急之時,檀道濟急中生智,連夜以土代糧,量土成山,並令量糧軍士邊高喊籌碼。堆積成疊的土山,月光下遠望像是一堆堆粟米,使敵軍頓生疑慮,以為是宋軍的伏兵之計,不敢貿然攻擊。檀道濟趁機指揮軍隊安全撤退,此地留下了一堆堆“糧冢”。據明崇禎六年《歷乘》記載,梁王莊的“糧冢”原有72個。現尚保存3個。此莊原名糧家莊,以糧字同音轉用梁字至今。後人為紀念檀道濟,又建檀公祠。

傳:“先有梁王城,後有平陵城,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

檀道濟 :

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莊),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檀韶、檀祗之弟。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及元嘉北伐等戰役,既是開國元勳。

檀道濟身出寒門,少年時期,父母雙亡,檀道濟跟隨兄姊生活,家境十分貧寒。長大成人後參加了謝玄創建的北府兵,檀道濟投到了劉裕部下。在劉裕率兵平定京城之亂時,檀道濟脫穎而出,被劉裕看中,劉裕奪取政權後,任用檀道濟為參軍,封爵為唐縣男。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親率大軍伐後秦,檀道濟被任為冠軍將軍,充當先鋒。他迫使後秦項城守將投降,接著進攻新蔡,殺新蔡後秦置太守。而後急攻許昌。檀道濟兵威大震,一舉拿下陽城、蒙陽,兵鋒直指成皋。接著,檀道濟揮師圍攻洛陽,守軍待援不至,自覺孤城難守,於是開城投降。隨後,檀道濟又會同其他軍隊攻下潼關;友軍王鎮惡的部隊攻克長安,後秦遂滅。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取消司馬氏帝號,自立為宋武帝,檀道濟被封為護軍將軍,後又受命出任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等職。宋景平元年(423年)抵擋住北魏的進攻。文帝即位後,詔檀道濟前往征討謝晦,大獲全勝,封為徵南大將軍,任江州刺史。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病重,彭城王劉義康執政,擔心檀道濟會在文帝死後謀反,矯詔召檀道濟入朝。將檀道濟及其子等八人一併殺害。 檀道濟根據多年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註釋:“《南史·檀道濟傳》載:道濟時與魏軍三十餘戰多捷,軍至歷城,以資運竭乃還。時人降魏者縣說糧食已罄,於是士卒憂懼,莫有固志。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餘,故不復追,以降者妄,斬以徇。”這段史書南史的記載的就是“檀道濟唱籌量沙”的歷史典故。

傳:“先有梁王城,後有平陵城,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

梁王河:

又名韓倉河、港溝河、石河。發源於燕棚窩以南的諸山谷,向北經東梧、港溝、章靈丘、韓倉、梁王莊,至曲家莊以東入小清河,長約25公里,流域面積154平方公里。。章靈丘以南的河床,最寬處達1000米,河底由礫石組成。章靈丘至梁王莊的河床寬35米左右。梁王莊以北河段地勢平緩,河床斷面呈矩形。該河系山區雨源河流,為緩流山洪和灌溉農田,在上游修建了燕棚、港溝水庫,其容量分別為103.7和39.2萬立方米。

傳:“先有梁王城,後有平陵城,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

參考資料:清乾隆《歷城縣志》、民國《續修歷城縣志》、1982年《山東省濟南市地名志》徵求意見稿、《歷城縣志》正續合編、新浪博客、百度百科、網易博客等書籍和網站。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嚴禁以盈利為目的的轉載,轉載需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文章和視頻請關注頭條號:“龍族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