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擺鐘的發展歷程:上海中國鍾廠的強大發展力

技術革新,質量創優

為了提高時鐘產品質量.輕工業部於1973年組織了第一次全國性的擺鐘和鬧鐘產品質量考核,之後每年考核一次.這種考核促使齊鍾廠對產品質量的重視。上海中國鍾廠在多年的二五牌統一機心生產中,通過技術革新使工藝、工裝、設備有很大的進步一機械擺鐘的輪片、軸齒、夾板、銷輪、軸芯等重要零件的加工工藝和設備有了根本改觀:實現了輪齒以衝代滾、軸齒以拉削代替滾削、以機群自動鑽孔代替手工鑽孔、自動進料串銷機設備研製成功、夾板採用了小孔修正工藝等.所使用的專用設備和專用工裝中有99%是通過技術革新實現的,零件質量的大幅提高促進了生產發展.1974年,產量達49.08萬隻。

鐘錶擺鐘的發展歷程:上海中國鍾廠的強大發展力

1975年,為了擴大北極星牌機械擺鐘的生產規模,以煙臺鐘錶廠的擺鐘車同為基礎組建了煙臺木鐘廠,生產專業化使北極星牌機械擺鐘產量成倍增長,1976年年產達60萬隻,產品質量也穩定提高。1979年,在全國鐘錶質量考核中,北極星牌和三王牌擺鐘並列第一名,同年均獲得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從而形成了北有北極星牌、南有三五牌鍾,兩大名牌在南北方市場各領風騷的格局。

鐘錶擺鐘的發展歷程:上海中國鍾廠的強大發展力

T1型統一機心在以後的推廣過程中,不斷完善。1981年,在全國鐘錶行業會議上,煙臺木鐘廠承擔了活銷傳動的專題研究任務.在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有關專家的幫助下,以李漢坤、王洪安、正宗綱等人組成的課題組完成了“活銷輪傳動齧合特性計算方法和公差分析"的課題研究.通過大豆計算,課題組提出了合理的活銷銷輪公差,從理論上提供了將傳統的死銷改為活銷1631的可行性.這一革新既保證了齒輪傳動齧合的可靠性,又使部件的加工合格率由75%提高到95%以上。

鐘錶擺鐘的發展歷程:上海中國鍾廠的強大發展力

1980年,輕工業部委託上海、煙臺、長春等地鍾廠歷時三年修訂T1型15天擺鐘統一機心圖紙,對統一機心機構參數重新校算。這次修改消除了停鍾隱患,為擴大生產打下了基礎。修改後將於1型改為BI型,機心型號從4個增加到6個,可供檯鐘掛鐘、落地鍾等不同用鍾需要。經輕工業部審定後,向全國各鍾廠發放修改後的B1型15天擺鐘統機圖紙,1984年起在全國實施。

鐘錶擺鐘的發展歷程:上海中國鍾廠的強大發展力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鐘錶產品屬於計劃經濟的“寵兒”,經常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廠家忙於增加生產,很少考慮新產品新花色的開發,因此全國各鍾廠生產機械擺鐘使用的機心大多數是BI型,外觀上也是十幾年一貫制,以方型、圓頭、馬頭的座掛式和弧型臺式為主。

(圖片來自 青雅鐘錶 中國領先進口機械時鐘零售集團)

(內容來自 書本:中國計時儀器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