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窮就沒有遠親,開陽這個村就有~

8月7日,久旱的開陽縣高寨鄉終於迎來大雨。趁著雨天村民大多在家,久場村的“第一書記”董明又開著私家車,去看看村裡的“窮親戚”。

誰說窮就沒有遠親,開陽這個村就有~

一路曲曲折折,在哪轉彎、岔路怎麼走,董明清清楚楚。“從去年九月駐村到現在,每週五天住在村裡,行車裡程從七萬多跑到八萬六公里,絕大部分都跑在了村道上。”董明邊開車邊介紹。

久場村位置偏遠、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後,無產業支撐,歷史欠賬多,是貴陽市二十個特別困難村之一。

誰說窮就沒有遠親,開陽這個村就有~

常言道,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然而,這個“老理”在久場村卻不成立——這裡的駐村幹部總惦記著邊遠深山裡的“窮親戚”。一年多來,村民對駐村幹部從“不搭理”變成“萬事找”,大家從不認識到越來越親,連鄉親家的黃狗看到駐村幹部們都不叫了,反而搖尾相迎……

“剛開始駐村時,也是各種不適應。”跟很多駐村幹部一樣,董明幾乎沒有在農村生活的經歷,很多村民一開始也有誤會,認為城裡來的幹部就是走過場、“真人秀”,不能給村寨帶來實質性變化。群眾的“門難進、話難搭”,成了駐村幹部開展工作需要邁過的第一道檻。

誰說窮就沒有遠親,開陽這個村就有~

為此,駐村幹部們迅速克服生活上的不便,把大量精力放在了走家串戶上。整整三個月時間,全村191戶低收入困難戶,董明全部走了一遍,結合摸底得來的情況,一戶一策給予針對性幫扶。

對基礎薄弱的久場村來說,大力發展產業是當務之急。“要想富,先修路”,久場村村民對於完善交通的渴望十分迫切。駐村幹部們也為此多方奔走,申報項目、協調經費。

誰說窮就沒有遠親,開陽這個村就有~

“以前路不好運費也貴,要是這條路能再早點修完,家裡蓋房子光運費就能省千把塊錢。”村民劉傳民就住在村裡剛修完的一條產業路旁邊,路修好了,劉傳民滿心歡喜的同時略感遺憾,“不過話說回來,現在路修好了,村裡的茶、脆紅李等產業也就能發展起來了,今年村裡還有人種了20多畝中草藥,以後新的產業項目肯定會更多。”

說起來,這條路的修建過程頗為曲折。當初,久場村上報該項目時經費有限,路修到最後還是差了錢,董明跑回自家單位貴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硬是申請回來八萬多元資金,讓產業路修到村民家門口。

目前,久場村共啟動道路建設項目7個,涉及總投資6000餘萬元,預計通達里程57.85公里。

如今,久場村通過提升基礎設施、引進項目,已經逐步發展起養蜂、盆景、哈密瓜、八月瓜等項目。越來越多的村民風風火火參與產業項目,生活也越過越有滋味。他們都說,這是城裡“親戚”帶來的好日子。

在開陽這片廣闊的土地上,駐村幹部董明並非個例。

為向脫貧攻堅發起總攻、奪取全勝,開陽縣組建49個駐村工作組,選派42名駐村“第一書記”、7名駐村工作組長,245名駐村幹部覆蓋22個低收入困難村、旅遊環線村和富美鄉村建設村。其中,高寨、南龍、宅吉三個鄉鎮實現駐村幹部全覆蓋。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開陽縣駐村幹部走訪群眾3萬餘人次,協調項目300餘個,涉及資金達8000餘萬元;駐村幹部中有4名“第一書記”獲省級表彰,6名優秀黨員獲市級表彰,其中,董明被評為貴陽市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