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寧鄉炭河裡的一朵蓮

大美寧鄉炭河裡的一朵蓮

西寧饒勝地,不減武陵源。

幽人杳何處,深山夜聞猿。

這是古人吟詠炭河裡遺址的詩作。

“好山啊,好水啊!本為帝王地,又被帝王空,前有蓮花放,後有鼓聲咚,有人葬到此,朝中稱帝王,壯哉,妙哉!”這是宋哲宗時期地理大師司馬頭陀對炭河盆地的風水斷語。

大美寧鄉炭河裡的一朵蓮

相傳,宋朝地理學家司馬頭陀,一生遊歷江南勝地,看遍靈山大川,留下了專業著作《地理鐵案》、《司馬水法》等。他來到潭州(長沙)後,聽說佛家禪宗的祖庭之首密印禪寺就建在潭州西部的溈山之上,料定溈山必定是個鍾靈毓秀,風水極佳的地方。於是他便沿溈江而上,前往溈山一探究竟。途經溈江上游的皇木江時,只覺此處山環水繞,田園廣闊,農舍清幽,風景獨特。憑他的經驗,這裡必定是風水寶地,便在此地駐足停留,流連考察。

一日清早,晨曦初露,司馬頭陀來到了皇木江上的姜公橋上,他左看右看,前看後看,於是乎發出了前文所述的驚歎。誠然,炭河盆地四周的磨石峰、碧符峰、寨子山、鐵丁山、城牆大山逶迤相連,環拱簇擁,錯落有致,整個地勢有如一朵盛開的蓮花。

大美寧鄉炭河裡的一朵蓮

司馬頭陀對炭河裡的讚歎,從此成了當地流傳的佳話。有人傳,司馬大人說這一帶有無數寶藏,並且有一塊能出帝王將相的蓮花寶地未被發現。於是後人一直不停地在尋找那塊風水寶地。

在黃材炭河旁的石獅庵後面,有一座山叫蓮花山,這座山的所在村叫蓮花村,這裡還有蓮花塅,蓮花潭,蓮花坳等地名。聽老人講,當時司馬頭陀曾暗示隨從,這裡不僅有山地蓮,還有水地蓮。為尋找山地蓮,曾經演繹了幾多辛酸的故事。

大美寧鄉炭河裡的一朵蓮

據傳,炭河裡划船塘有一對兄妹,有天在蓮花山下挖紅薯時,忽見山坡上亮光閃閃,好似一朵蓮花盛開,兄妹倆立馬丟下手中的工具,直奔蓮花地,並且兄妹相約坐定守護。誰知他們這一坐一守,再也沒有站起來,再也沒有回到家裡。親人們上山尋找,只見兄妹兩個都化成了一尊石像。家人望石哀嘆,悵然不已。如今這個山坡稱為姊妹坡,兩尊石象猶在,虔誠地守護著炭河裡的這朵蓮花,深情地注視著炭河盆地的滄桑變化。

還有傳聞,明末清初,有一個家住湘陰的左姓船家,經常駕船經商往返於黃材湘陰之間,他樂善好施,略懂風水。每次來到黃材,都將船停靠在石獅庵附近的石獅潭,流連古鎮,住宿江邊。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船家起床小解,無意之中發現石獅潭內有蓮花綻放,他當即認定,這裡應該就是傳說中蓮花寶地開的那朵水地蓮了。

大美寧鄉炭河裡的一朵蓮

他把看到的景象藏於心底,立即駕船返回了湘陰,在祖先墳墓內取出了一塊殘骨,用黃布包好,第二天又趕來黃材,不露聲色地將黃色布包扔到了石獅潭內開蓮花的地方。

後來呢,湘陰出了一個威震朝野的名將左宗棠。

後來呢,石獅潭就叫蓮花潭。

再後來呢,江水患難,河床改道,蓮花潭隨之消失,留下了水底蓮花寶地已葬的答案。

這些傳說,有點玄乎,也有點撩人。我們無從考證,但也說明炭河裡不是非凡之地,確實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往今來,都是難得的好地方。

大美寧鄉炭河裡的一朵蓮

在商周或更早的年代,就有一個部落首領帶著他的族人和封鼎,來到了這片被分封的土地。他們發現這裡周圍大山阻隔,相對封閉,而且土地肥沃,禾稻壯實,乾脆就定居在此。從此在這裡建城為都,號稱“大禾”。他們帶著青銅鑄造技藝,在這裡鑄造方鼎,祭祀先民,祈禱年豐人壽,國泰民安。

到了後唐時期,姜姓始祖流光公,銜詔移民,自吉州泰和遷徙楚寧炭河,定居熟樂堂,如今黃材,大姓屬姜,人口占全鎮的四分之一,姜姓後人在這方熱土上勤耕苦讀,興學架渡,樂建家園,為地方發展作出的貢獻可歌可泣。

大美寧鄉炭河裡的一朵蓮

大美黃材,聚日月之精華,百業興旺,物產豐富;蓮花寶地,納天地之靈氣,人文蔚起,生機盎然。

乘美麗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國家將這裡打造成了中國第一個西周文化主題公園。

一臺《炭河千古情》,大氣磅礴而又悽美雄壯,成為一生必看的演出。

文化長廊景觀集文化牆、楚王秉戈、祭祀臺、古棧道、文物掘出坑等於一體,盡顯炭河文明的時空圖卷。

大美寧鄉炭河裡的一朵蓮

青銅博物館,商周青銅器抖落厚厚的塵埃,向世人訴說著歷史的自尊和昔日的風華。

西周風情街的打鐵鋪、傘扇鋪、酒家客棧、林總而立。悠悠情橋,跨溈江,盡收古城風景。

如今的炭河裡,車水馬龍,遊人如織;如今的蓮花地,蓮花綻放,搖曳生姿。

大美寧鄉炭河裡的一朵蓮

作者範向陽,湖南寧鄉人,中學高級教師。寧鄉市詩散文協會會員,寧鄉市作家協會會員,寧鄉市讀書協會會員。為人隨和低調,愛好文學書法。過平淡生活,寫平淡文章。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