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東北:上有老,下無小

7月25日,黑龍江的養老金未能如約而至。

前一天,一份哈爾濱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發往工商銀行的情況說明顯示,按上級安排,2018年7月份養老金延遲發放,並稱“此說明不可張貼,如儲戶諮詢,請口頭予以解釋”。

據《財經》記者證實,由於“漲工資”的原因,黑龍江全省都在延遲發放養老金,但目前已恢復正常。

“漲工資”,指的是上調退休人員的養老待遇水平。2005至2015年,全國上調幅度每年都為10%左右。

養老金額的調整,順應了物價水平的上漲。但幾乎年年刷新的數額,卻令黑龍江的財政負累不堪。

這個東北大省,2016年職工養老金的收入為890億,支出1210億,當期收支差額320億。截至2015年,養老金歷史結餘只剩88億,抵補收支差額後,仍然存在232億的缺口。

黑龍江,成為中國第一個沒有養老金累積的省份。

回望東北:上有老,下無小

而在《2016年企業養老保險收不抵支地區情況》的統計中,東北三省悉數墊底,分別位列倒數第一、第二和第四。

養老“黑洞”,籠罩整個東北。

老無所依的東北

《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報告2016》顯示,“分地區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全國平均水平為2.80,這個參保職工人數與領取養老保險待遇人數的比值,意味著全國每2.8個勞動力要撫養一位老人。

目前,中國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最高的是廣東省,為9.25:1,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日本比例大約為2:1。

回望東北:上有老,下無小

黑龍江以1.30:1成為撫養比最低的省份,遼寧、吉林也嚴重低於全國水平。東北的老齡化,已呈趕超日本之勢。

東北深陷老無所依的窘境,緣於三個方面:

首先,經濟增速放緩,城市化率虛高。

2013年,遼寧省城鎮化率高達66.45%,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全國排名第五,黑龍江和吉林城鎮化率分別為57.4%和54.2%,居全國第11位和13位。

高城鎮化率並沒有帶來相應的經濟發展增速,在東北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反而加劇了城鎮居民的養老壓力。

其次,人口流失嚴重,10年走了180萬。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東北三省總人口為一億九百九十五萬人,對比之前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數據,10年間東北人口淨流出180萬人。其中,黑龍江和吉林都是人口淨流出省份。

人才的流失一方面掣肘東北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社保收入下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養老問題更加嚴峻。

最後,“共和國長子”的歷史遺留問題。

計劃經濟時代的東北,素有“共和國長子”之殊榮,其重工業的發展為中國經濟騰飛打下了相當的基礎。

彼時,以國有企業為最大特徵的重工業,推行“企業養老”的單位制,個人不繳費,退休後由企業發放職工退休金。

上世紀90年代,現代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企業和職工共同繳納,為了緩解單位制轉軌的改革阻力,“實行個人繳費制度前,職工的連續工齡可視同繳費年限”,東北養老金的“欠賬”,自此埋下伏筆。

舉國“劫富濟貧”?

為了消化養老金缺口,東北這些年開始“薅”企業的羊毛。

據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降成本”東北調研組去年做出的《東北三省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與負擔調研報告》顯示,東北地區社會保險比例一直偏高。

例如,遼寧企業承擔的“五險一金”佔職工工資的45%左右,黑龍江、吉林在40%左右。更重要的是,企業繳納社保的基數是上年社會平均工資,而東北統計部門公佈的數字高於企業實際職工工資。

企業用工成本高,是“投資不過山海關”的重要因素之一。

7月1日,隨著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逐步建立,東北又開始“薅”起了全國人民的羊毛。

所謂中央調劑制度,就是建立一箇中央調劑基金,由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財政共同抽出一部分資金形成一個資金池,為收支矛盾過大、養老金缺口難以彌合的省份進行補充和支持。

省際之間進行資金餘缺的調劑,於富庶省份而言,羊毛出在羊身上;於窮困省份而言,羊毛出在別的羊身上。

這項制度,頗有點“富省”救濟“窮省”的意味。

十九大報告就提出,要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要通過轉移支付和中央調劑基金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補助和調劑。東北,早就開始接受“轉移支付”了。

2016年,黑龍江省接受中央政府2775億人民幣的轉移支付,居全國第四位。

排在前三的是四川、河南和湖南,人口總額分別為8262萬、1.0788億、6822萬,而黑龍江僅僅只有3799.2萬人,人均獲得轉移支付金額高居全國第二,僅次於新疆。

回望東北:上有老,下無小

2016年東北三省公共預算盈餘

也就是說,全國人民每年要負擔東北的公共預算高達7785億,落到每個人頭上是600元。

這片“少壯時期”為新中國造血的黑土大地,正在迎來“人生暮年”的大規模退休潮,它似乎也以另一種方式,尋求著整個國家的伺養。

這屆東北人,不想生孩子

東北的人口結構,一邊是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壓力,另一邊則是出生率極度低下。

回望東北:上有老,下無小

當下東三省的生育率,分別以0.73、0.74、0.75在全國各省中墊底,低於全國平均線1.18,更比飽受“少子化”困擾的日本差了近一倍。

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員付誠指出,“東北人現在普遍有這麼個意識,生孩子不划算,多生更不划算。生孩子成本過高,讓人望而生畏。”

“東北實行現代化、工業化在全國都是比較早的,城鎮化程度也比較高,城裡人多,計生政策在城市的執行也比在農村徹底得多。”

2009年,新華社發表文章《計劃生育政策讓遼寧少生3000萬人》,人口政策催生了家庭倫理觀念的嬗變,付誠認為,“現在東北人好像沒有多生孩子這個概念,上一代是獨生子的,下一代基本是一個。年輕人不願意承擔家庭責任,不是主動要生孩子,而是在老人‘威逼’之下生的,沒時間、沒精力多生孩子,生完一個任務完成。”

這屆東北的年輕人,大概是全國最不想生孩子的。於是,遼寧政府親自下場,扮起了“催生”的角色。

近日,遼寧省政府印發《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要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

回望東北:上有老,下無小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遼寧還將進一步簡化“準生證”等手續辦理,使得夫妻們提高生育二孩的積極性。

結 語

除了催生,遼寧政府還開始鼓勵老年人自主創業。

“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有效挖掘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培訓,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創業,鼓勵專業技術領域人才延長工作年限。”

回望東北:上有老,下無小

支持老年人創業,在早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的日本,並不鮮見。

日本經濟產業省下屬中小企業廳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日本新創業人群中,30%以上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在三十年前,這個數字只有8%。

為了鼓勵老年人創業,日本政府還修改了“商法”,允許設立資本金只有1日元的公司,沒有最低註冊資本的限制。

日本,似乎正在成為東北的一面鏡子。狂飆突進之後,流露出壯士暮年的疲態,“上有老,下無小”的人口結構積重難返,它們不得不一邊鼓勵著新生,一邊把那些退休的老人“召回”,勵志之餘,愈發顯出老態……

東北,老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