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告」的楊鎖旺

楊鎖旺,聞喜縣薛店鎮溝渠頭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今年52歲的楊鎖旺,擔任村“兩委”主幹10年來,多次被人告狀,還受到3次處分,可他卻越告幹得越歡,越處分工作幹得越紮實。

楊鎖旺說:“當幹部嘛,還能不被人管?有人盯著,工作就更規範了。在新時代,我們當幹部的,就要習慣在各種形式的監督下工作!”

就在這種“監督”中,溝渠頭村發展迅猛:主導產業形成,收入翻番增長,集體經濟逐漸殷實,各項工作都在全縣甚至全市領先。

8月6日,記者前往溝渠頭村,走近這位“不怕告”的村幹部。

“隨你怎麼告!”

2008年年底,已當了12年村幹部的楊鎖旺,被選舉為主幹——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一年後,他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處分。

2009年11月,村裡一個生產門簾的無證小作坊失火,造成了傷亡事故。此事被舉報,楊鎖旺因監管不力受到處分。

之後,他逢會必講安全、凡事先想安全,村裡沒有資質的小作坊,不管經營者是沾親還是帶故,一律關停。前兩年,村裡幾個年輕人要在自家院子裡建加油站,制止無果後,他果斷向派出所求援,及時排除了安全隱患。

他說:“自那次處分以後,我們村再沒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但兩年後,新的處分又來了。

村裡的小學因毀損嚴重,透過房頂能看天,每逢下雨就放假。2011年,為了爭取建校項目,楊鎖旺在村中徵了10畝地要建新校。每畝1.8萬元的補償款發給村民了,施工方也進場了,他才發現土地手續辦不下來,項目無法申報。恢復耕地?村民們又不願返還補償款。無奈之下,他將土地劃作他用,挽回了村裡的損失。於是,他又被告了,因違反土地使用政策,他又受到了一個處分。

“雖然有點委曲,但腦子裡法律這根弦可真是繃緊了。我明白了不管出發點有多好,都不能觸碰法律紅線。”楊鎖旺說。今年年初,村裡兩戶村民建房,雖然宅基地村裡早批了,但一直沒有手續,楊鎖旺瞭解政策後急忙制止,耐心做思想工作,並主動幫村民到土地部門辦理了相關手續。

他擔任主幹之前,村裡將集體所屬土地退耕還林,以村民名義領取國家補助,他上任之後延續了以前的辦法。為此,2016年他又多了一個處分。

村民替他叫屈,說村裡得了錢,他卻被處分。楊鎖旺則說:“我文化低,有的政策吃不透,出點錯被處分是應該的,這也是幫我把工作做得更規範!只要我不把集體的東西裝個人口袋中,我在村裡腰桿依然能挺起來!”

採訪中,楊鎖旺對上面3個問題倒是直言不諱,說是心服口服,但其他一些捕風捉影的“告”,卻讓他一度非常鬱悶。

對此,有40年黨齡、曾當過10年村幹部的村民楊宏炎說:“楊鎖旺是歷屆村主幹中乾的事情最多的,功勞最大的。要幹工作,肯定會傷害個別人的利益,得罪人家。我覺得有人告不怕,只要大多數群眾支持就是好乾部。一些村幹部啥也不幹,當然沒人告了,可那就是好乾部了?”

“越告越歡實!”

主幹當了10年,3次受到處分,按每個處分一年有效期來算,楊鎖旺在三分之一的主幹履職時間裡,都是揹著處分在為村裡工作的。

75歲的老黨員楊張鎖說起楊鎖旺,先伸出了大拇指:“書記這人沒說的,是申紀蘭、李順達一樣的好乾部,有人告狀,要擱其他人早撂挑子了,他倒是越告幹得越歡實!

“不怕告”的楊鎖旺

因為安全事故受到的處分,並沒有挫傷楊鎖旺幹事的積極性。他四處跑項目,利用國家政策,將全村138條巷道、3條出村大道、2條田間道路全部硬化,硬化總里程達到了22公里,一舉結束了村民雨天出門兩腿泥的歷史。

建學校受到了處分,但楊鎖旺依然上下協調,最終建起了新學校,將原來一下雨就放假的磚混D級危房,變成了全村最安全的建築。

以前村裡欠村民工錢、集資打井錢共20多萬元,楊鎖旺上任一段時間後,部分村民找他要賬,向上級部門反映甚至和村裡打起了官司。最終,楊鎖旺想方設法,又從自己家裡拿了一些,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就這樣,一些人告著,他幹著——

全村打了5眼深井,建起3個蓄水池,鋪設1.8公里輸水管網,新修15條田間路,全村4200畝耕地全部變成了水澆地;

引導培育主導產業,目前全村4000多畝耕地幾乎全種藥材,3年一輪產值可達7000多萬元。同時,還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藥材儲存廠,目前正在籌建3000平方米新儲存廠;

通過集中操辦紅白喜事的辦法,既減輕了村民負擔,又補助了日間照料中心的費用,目前全村100多位7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全部免費;

將村中4600畝荒溝荒坡進行流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65萬元;

建起了800平方米的村委會辦公樓,新建了村史館,復建了5個村門;

村裡變壓器由1個增加到4個,原來電壓低得開不起電磁爐,現在空調隨便開;

……

10年來,時不時就有人“告狀”,但楊鎖旺身上有一股勁兒,別人越說他不行,他就非幹成個樣子。越是有人告,他就幹得越有勁。現在的溝渠頭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村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近半年時間,就經歷了鄉村文化禮堂、綜合治理、掃黑除惡3次市級觀摩。

要經得起“告”

剛開始的時候被人告,楊鎖旺也很委屈,覺得自己把家裡的生意扔下,為村裡幹事情,又沒把一分錢拿到自己家,卻不被人理解。特別是2016年那次,查了兩個月,村中的日間照料中心也停了兩個月。最後緩過來以後,他想想不對,覺得不管怎麼樣也不能撇下工作,於是他在村民大會上表態:“從今往後,不管是告什麼,查什麼,村裡工作不能丟,老年灶也不能停!”

他說:“幹工作嘛,還能不犯錯誤,出了錯被批評受處分那是應該的,該改正就改正,有人盯著才犯不了大錯,組織處分會讓工作更規範,說起來,這都是在幫我哩!”

有了這樣的心態,楊鎖旺將工作失誤帶來的挫敗感,變成讓工作更加規範的契機。比如,他在2017年率先完成了村集體資產的清理工作,價值1500萬元的動產、不動產全部登記造冊,3個大庫房放得滿滿當當,任何一件公家東西,出入都要嚴格登記。

他說:“公私分明瞭,我這幹部當得清白,群眾也更放心,就算有一天不幹了,給下一任也能交一個明白賬!”

被人告一次,經受歷練一次,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楊鎖旺的心態越來越平和,在村中的威信也越來越高。

4600畝荒溝荒坡要收回統一流轉,涉及全村所有村民,楊鎖旺只開了兩三次會就辦成了;楊鎖旺實施田間路拓寬工程,佔了不少村民的地,但沒一個人阻擋工程,沒一個人提出賠償要求;50歲的楊溫堂,原來在北京經營快遞公司,收入挺可觀,受楊鎖旺感召,毅然放下生意回到村裡,當起了村幹部……

楊鎖旺說:“越是這個時候,反對的聲音就越寶貴,沒人監督就容易私心膨脹,我一想還有人反對我,就會把事情做得更加規範、公道。從長遠來看,這也是對我的一種保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