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老茶館|「一村一品」,這個小鎮的村民致富有實招!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昌吉市佃壩鎮各工作隊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提升傳統產業,挖掘新興產業,做大做強“菜藍子”“桑蠶子”“金蛋子”,湧現了一批致富帶頭人,引領周邊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一村一特一品一韻”的鄉村富裕生活。

“菜籃子”裡淘金秘笈

“你要多少?啥時來取?”崔新軍正忙著接聽一位客戶的電話。7月10日,昌吉市佃壩鎮土梁村二區崔新軍的大棚裡,一股熱浪撲面而來,走進棚內,紅澄澄的西紅柿掛滿技頭,串串葡萄綴在架上......

在昌吉市佃壩鎮土梁村二區,56歲的村民崔新軍可是“名人”,周邊村子裡,都知道他有一手種溫棚和管理留樹保鮮葡萄的“絕活”。

2014年,有著30多年種植經驗的崔新軍將4畝地建成了4個大棚,2座種植常規蔬菜,2座用於種植留樹保鮮葡萄。

“可別小看這4座大棚,我一年的收入都指望著它們哩!”慈眉善目、樸實可親的崔新軍笑呵呵地說。

驻村老茶馆|“一村一品”,这个小镇的村民致富有实招!

崔新軍引進了紅提、摩爾多瓦兩個葡萄品種,採取有機種植模式,只上羊糞,實行葡萄反季銷售,葡萄掛果留樹保鮮到春節,室外大雪紛飛室內葡萄鮮美。保鮮葡萄每年都銷往北京、上海等地,僅此一項,每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

說到蔬菜,這幾天,正是老崔最忙碌的時候,每天他的手機響個不停。因為大家都知道他種的蔬菜綠色有機,不上化肥,且個大飽滿。

“今年就6月份,我種的黃瓜、西紅柿、辣椒2個棚採摘了1.6噸,僅此一項純收入就在3萬元左右。”勤勞的農民通過科學種植、悉心培育、精心管理,夏季銷售反季蔬菜,打時間差;冬季進行種苗培育,實現了一年四季不失閒,用辛勤的汗水鼓起了腰包。

為打開村民“菜籃子”銷路,工作隊和村“兩委”在調整種植結構的基礎上,實現“農村電子商務+致富能手帶頭+商超對接”等多途徑幫助菜農拓寬銷路,著力解決農產品進城“最先一公里”問題。工作隊集體動員,藉助微信、QQ等信息平臺,幫忙跑起了營銷,多次和鎮黨委商量蔬菜訂購事宜,先後和銀行、商超等加強聯繫,開啟“直供綠色有機無公害蔬菜”直通車。目前,已幫助菜農銷售蔬菜4000公斤,助農增收近萬元。

昌吉市政府辦公室駐佃壩鎮土梁村“訪惠聚”工作隊長楊鵬說:“我們工作隊下一步還要引進蔬菜合作社,繼續幫助菜農申請註冊有機無公害蔬菜品牌商標,讓村裡的‘菜籃子’有銷量更有品質。”

“小蠶寶”吐出“大商機”

7月10日,走進昌吉市佃壩鎮西溝村的桑蠶養殖基地,穿戴工作服的工人們正在為年齡不等的蠶寶寶們消毒。一張張蠶箔裡鋪滿了一條條正在蠕動的蠶寶寶,為給蠶寶寶營造舒適的環境,加溼器在不斷工作噴吐潮溼的白霧。安靜的時候,可以聽到沙沙的細碎聲響,那是一群蠶寶寶在吞食桑葉的聲音。對於桑蠶產業來說,蠶繭只是它眾多商機中的一個,桑葉的可食用性及藥用價值還可以發展飲食、健康產業,蠶雖小,但是卻蘊藏無限商機。

今年51歲的莊銀兆來自上海,2015年來到新疆尋找商機的他被新疆的廣闊天地吸引,萌生了將桑蠶養殖技術引進到新疆的念頭。“有可以大面積種植桑樹的土地,就有能供應大量蠶寶寶生長的得天獨厚基礎。”抱著這樣的打算,莊銀兆經過一番考察和實驗,結合昌吉市政府出臺的幫扶農民創業政策,成立了新疆神天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佃壩鎮西溝村大規模種植桑樹,發展蠶桑產業。

驻村老茶馆|“一村一品”,这个小镇的村民致富有实招!

經過三年的光陰,莊銀兆種植在佃壩鎮西溝村的1000畝桑樹苗枝杆已經長到了拇指粗,每逢現在的七八月天,高溫天氣會讓桑樹快速生長,經工人收割的鮮嫩桑葉讓養蠶室內的蠶寶寶們大快朵頤。而蠶寶寶從比芝麻還小的褐色蠶卵長成可以吐絲結繭的50蠶,僅需32天的週期。莊銀兆算了一本賬,一張蠶種可以孵化25000條蠶,經過專業精心的飼養可以成活95%以上,蠶寶寶不斷長大經過分盤,一張蠶種可以生產40公斤鮮繭,新疆生產的幹繭,一噸可以賣到16萬左右的價格,完全可以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作為新興產業,目前養蠶基地共餵養大蠶80多盤,小蠶400多盤。工作隊和村“兩委”瞅準時機,採取“工作隊+基地+農戶”的模式,輸送12名農戶進基地打工,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馬會芹是佃壩鎮西溝村一位普通村民,今年44 歲的她現在變身成養蠶能手。從對養蠶一點概念都沒有,到成為養蠶的一把能手,馬會芹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對於馬會芹來說,養蠶不僅讓她增長了見識也為她的家庭增加了收入。

“我在這裡學習到了豐富的養蠶知識,而且每個月還有4200多元的工資,忙的時候還有加班費,村裡要大規模推廣養蠶了,我也要積極響應加入。”馬會芹開心地說道。

昌吉市環保局駐佃壩鎮西溝村工作隊長李高產說:“我們工作隊下一步幫助組建養蠶專業合作社,發揮好家門口養蠶基地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來帶動更多村民種桑養蠶,把蠶桑培植成致富奔小康的產業。”

養殖小鵪鶉產下“金蛋蛋”

“養殖廠房內溫度過高,會影響到鵪鶉的產蛋量,這就得用各種降溫措施,把室內溫度控制在25—28度左右,保證鵪鶉的產蛋量......”在佃壩鎮二畦村六區仇曉峰的鵪鶉養殖場裡,他正在忙著給這些鵪鶉降溫,伺弄“小傢伙們”。

今年33歲的仇曉峰,已經有3年的鵪鶉養殖經驗。2009年大學畢業後從甘肅老家來到昌吉一家企業上班,從事著大學裡學的模具設計專業,工作穩定也很安逸,直到2013年女兒出生,各種生活開銷日漸加大,夫妻倆人經過慎重考慮,決定自己幹,瞄準了投資小、收益快的鵪鶉養殖這個產業。

驻村老茶馆|“一村一品”,这个小镇的村民致富有实招!

2015年3月,仇曉峰夫妻倆來到佃壩鎮二畦六區建廠養殖鵪鶉。本著“健康養殖、綠色養殖”發展理念,開拓養殖廠佔地3000㎡,建設標準化自動化廠房1000㎡,配套建成了化糞池、乾洗分離機的環保設施,從最開始的上籠1萬隻,產蛋量不足百公斤,到現在的存欄6萬隻,日產蛋量400公斤,實現年產值150萬元。

鵪鶉蛋被認為是“動物中的人參”,鵪鶉蛋在營養上有獨特之處,有“卵中佳品”之稱。“我們用村上的玉米、豆粕兩種物料加油渣等為主要原料,實現純糧飼餵,無抗養殖,保證鵪鶉的質量和蛋品的純度,為市場提供綠色、健康的優質蛋品。主要向昌吉市各大農貿市場供應批發,受到了市民的青睞,效益一直比較好,昌吉市場約80%的鵪鶉蛋都來自這裡。”仇曉峰說。

昌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駐佃壩鎮二畦村工作隊經常去走訪,送去黨的惠民政策,提供保障服務,組織有養殖意願的村民進場參觀學習,鼓勵養殖戶帶動周邊村民一同致富,發展壯大特色養殖業,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