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聖城網訊(通訊員 包慶淼 姚樹華)春天的泗水,到處生機盎然。穿梭泗水大地,“專業村”這個詞語不時地閃現於眼前。西瓜專業村,土豆專業村、大蔥專業村,蘋果專業村,大櫻桃專業村,黃金梨專業村……它們如雨後春筍般在不經意間從地底下一股腦兒冒出來。這些專業村,像一塊塊強大的磁石,將盼望致富的村民“粘合”到一起,打造出產供銷於一體的優美鏈條,迸射出一道道靚麗的火花。如今,“一村一品”種植已成為泗水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探尋眾多專業村,得出一個結論:每個專業村發展的初始階段,都有一個或數個“經濟能人”起了典型示範帶動作用。
3月20日,筆者再次懷著好奇之心驅車中冊鎮北臨泗三村,探訪這個遠近聞名的韭菜種植專業村,尋找為這個專業村發展起關鍵作用的“能人”,透視該村推進韭菜種植的“前世今生”,領略其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的規律,從中找出可複製、可粘貼的種植模式和推廣路徑。
臨近目的地,筆者一行被窗外景色吸引,映入眼底的皆是一個個早春塑料大棚,空氣中瀰漫著韭菜特有的清新味道。在村黨支部書記徐祥地的帶領下,見到了該村“第一個吃螃蟹”的韭菜能人徐德曾。51歲的他,皮膚黝黑、瘦削身材,正在大棚裡忙著給西瓜苗澆水,褲腳、上衣、手上沾滿了泥土。棚內新植的西瓜苗呈現出一派生機。談起韭菜種植,平時不善言談的徐德曾,卻陡然打開了話匣子。這位樸實的“韭菜能人”臉上透著幸福,現在一家5口人,因種植韭菜過著年收入十幾萬元富足的日子,有車有房,其樂融融。30年來,他憑著一股鑽研精神,只種韭菜不改行。他說:“我就是要用一根針,掘出一眼井。”從這位農民的言談舉止中,看到了“大國工匠”的風範。
1990年春,成家後的徐德曾,又考慮如何立業。自幼熱愛土地的他,不願隨“勞務大軍”外出打工,而是決心在自家“一畝八分地”裡作文章。種菜、養羊、餵豬、栽果樹,可以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選擇一條符合自己的致富道路是艱難的,選擇願做一輩子的事更難。那段時間,他為了找到自己的“最愛”,人都瘦子一圈。最終,“韭菜姑娘”走進了他的生活。當年夏,他通過特殊渠道引進“漢中冬韭”韭菜試種1畝地。他成了北臨泗三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正是他的那次嘗試,成就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韭菜種植專業村。
俗話說,莊稼活不用學。其實不然,種韭菜也是需要技術的。他向其它村韭菜種植戶上門學,向當地農業技術人員拜師學,向韭菜種植技術專業書箱挑燈學,向中央、省、市電視農業節目跟著學。很快,他成為種韭菜的行家裡手。當年,他種韭菜“種出了花”,畝收入達3000多元,相當於到外地打工3年的收入。一時間,他幾乎被村裡人傳成神了。左鄰右舍,紛紛登門“拜師學藝”,為人憨厚的徐德曾總是“傾囊相授”。第二年,孫化生等12個農戶跟著徐德曾種植了韭菜,並嚐到了甜頭。隨後的幾年,與徐德曾“志同道合”者逐步攀升。至2000年春,全村種植韭菜面積發展到300餘畝,北臨泗三村的韭菜種植初具規模。
領航者就有領航者的風範。回顧30年帶領村民種韭菜的發展路程,徐德曾感觸頗多。從韭菜種植品種的選擇,到韭菜與西瓜倒茬種植模式的探索,無不歷歷在目,既嘗試過成功的甜蜜,也品嚐過失敗的苦澀。從大青苗、天津大黃苗、鉤頭韭、791韭菜等十幾個韭菜品種中遴選出最符合本村水土的“漢中冬韭”品種。其株高30至35釐米,葉叢較直立,生長旺盛,分櫱力強,根紅,葉寬,抗寒力極強,既耐低溫,又耐高溫,產量高,畝均可產青韭達5000公斤。消費者普遍認為韭菜是“喝著”各種農藥長大的,所以藥物殘留多。為了給“毒韭菜”正名,徐德曾下過一番“硬功夫”。徐德曾研究發現,在韭菜的全部病害和蟲害中,大部用藥都是因為治韭蛆。為此,解決韭蛆問題是為韭菜正名的關鍵所在。韭菜又稱長生韭,屬百合科多年草本植物,可一次下種多年收割,然而,韭齡越長的韭菜地蛆蟲越多。徐德曾想到了“倒茬”,事實證明,“倒茬”是減少韭蛆的一把“金鑰匙”。為找到韭菜“倒茬”的“黃金搭檔”,徐德曾作了多種嘗試,茄子、豆子、西紅柿、玉米,等等,最後“鎖定”西瓜。因為韭菜與西瓜的“共性”和“不同”有個完美的結合。同屬設施農業,均喜歡透氣性強的沙土土壤,吸收肥力微量元素互補,種植時差錯的得開,而且經濟效益可觀,可謂“1+1>2”。
正因徐德曾找到了這把“金鑰匙”,北臨泗三村推廣“韭菜+西瓜”種植模式輕而易舉。韭菜每年新種,從根本上解決了韭蛆問題,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農藥用量,嘗試了生物防治措施,科學使用沼渣、沼液,幾乎可以做到不用農藥。為此,徐德曾生產的韭菜由無公害大幅度地向綠色、有機邁進,市場認可度連年攀升。
北臨泗三村村支“兩委”充分發揮“能人效應”,在不斷總結推廣徐德曾“韭菜+西瓜”種植模式的同時,全力做好配套建設工作。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扶持資金,建設覆蓋全村的農田水利管網,在村北規劃建設了一處韭菜專業批發市場,成立了泗水縣奧發韭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協調縣檢驗檢測中心定期抽檢韭菜,多渠道打造臨泗村韭菜區域品牌。
畝均年收入2萬元的徐德曾“韭菜+西瓜”種植模式,像一粒種子,在北臨泗三村村支“兩委”的精心呵護下生根發芽長大。村民及時分享了“能人效應”成果,全村170戶村民中有93戶種植韭菜,種植面積常年保持420畝以上,韭菜專業村聲名遠播,“臨泗”韭菜在濟寧、滕州、臨沂、泰安等市地佔有穩固的市場。徐祥地高興地說:“最近兩年韭菜和西瓜價格行情都不錯,全村每年這兩項收入在1000萬元左右。縣裡的幾家銀行都爭先恐後地到村裡來搞上門存款服務。”
時下,有不少資料顯示,農民對土地的執著和依賴度呈下降趨勢,也有人擔心,今後土地將無人種、無人管。在北臨泗三村,土地仍然是“寸土寸金”,年輕人熱愛土地的亦不是個例。2018年秋,該村村民“90後”徐樂,倍受韭菜專業村“村風”的影響和嚐到種植韭菜甜頭“家風”的滋潤,決然結束了10年的外地打工生涯,將所有積蓄投資生態農業。他在本村西北建設了一處佔地50畝的生態農場,承包土地、建設大棚、打井配套等,先後投資60多萬元。他在採用徐德曾“韭菜+西瓜”種植模式的同時,發揮年青人敢闖敢幹的精神,不斷嘗試“土豆+”“西紅柿+”“辣椒+”,努力探索“農業+旅遊”模式。一身幹勁的徐樂透露,經營農業項目,雖然辛苦些,但真接地氣,年收入可觀,超出想象。“打工不如當老闆”的論斷,在他身上再次得到證實。
樂觀的徐樂對農業前景信心百倍,他說:“農村天地廣,我回來了。我要帶領父老鄉親種好自己的‘一畝八分地’,走農業生產標準化、品牌化道路。在銷售方面,要向訂單、商超、直供上邁進。”相信,“90後”徐樂的加入,必將為北臨泗三村這個韭菜專業村更好、更快地發展注入新的力量。
閱讀更多 東方聖城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