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為啥閔行沒有老縣城?

說起上海的城牆,很多人都知道上海市區有老西門,小東門,小南門等,準確的說,就是中華路和人民路圍成的環形一圈,如果您對上海的城市道路紋理熟悉的話,一定不會對上海地圖上的這個圈感到陌生,若按照北京對於環城圈的命名,這是上海的“一環”。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1907年地圖中的上海縣城牆,一望而知

而上海郊區幾個中心地帶,如嘉定的嘉定鎮街道,現在屬於浦東新區的川沙鎮(川沙縣)和惠南鎮(南匯縣),奉賢區的老縣城奉城鎮,松江的岳陽、中山街道的老松江鎮,以及嘉定的嘉定鎮,寶山吳淞地區的老寶山縣城,現在還都能找到一些老城牆、老城門的影子。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嘉定城牆,西水關今貌(維基百科)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川沙堡城城牆遺址(來自網絡)

這其中,面積也算不小,還有馬橋古文化的閔行區卻沒有這樣的一座古縣城,更別說城牆。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曾在過去的一篇文章中追溯了從上海縣到閔行區的幾十年往事脈絡。

簡單的說,1958年,滬郊江蘇省屬十縣併入上海,其中上海縣、寶山縣、川沙縣分別與上海市屬的西郊、北郊和東郊三個區合併。滬杭鐵路上的小鎮莘莊,1945年從松江縣劃給上海市,1958年隨所在的西郊區併入上海縣,1961年才成為上海縣城。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松江縣誌》1945年前,莘莊與七寶均屬於松江縣擴展閱讀:【規劃】一座站,一座城,地圖上的莘莊變遷

回到1958年,當時的上海縣縣城在今閔行區江川路街道,不過,那裡同樣找不到城牆的影子,因為那裡同樣是一座1930年代才啟用的縣城,並且在北橋和閔行(閔行鎮,通稱“老閔行”)兩地來回搬遷過多次,而與閔行同樣歷史悠久的北橋,成為上海縣城的歷史也非常短暫。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項宅,閔行鎮歷史的記錄者(某房產公司網站)

而在此之前,上海縣的治所,或者說縣城又在哪裡呢?其實就是上面提到那些,您熟悉的那些門。

為什麼上海縣城會在老上海縣以外的地方?這還得從上海縣的歷史說起了。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特殊的道臺,特殊的上海

上海縣建立於1291年,直至辛亥革命,一直隸屬於松江府。有人打趣說,從前是松江的上海,現在是上海的松江了。形成這種隸屬關係的倒轉,主要還是因為清代特殊的“道”一級行政機關以及特殊的所謂“上海道”。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蘇松太道管轄範圍

道的負責人一般稱道員,但常俗稱為道臺,或道臺大人,雅稱是觀察,或觀察使,管制幾個府的軍民前梁,屬文職也有一定軍權,據說是正四品的官銜,足以壓制屬下幾個府臺大人,是個不大不小的官兒。因為省太大, 而縣太小,需要中間加一個關聯,就算行政管理先進的今天,省級和縣級之間也需要一個地市級建置來鞏固層級管理的效率。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清末官場合影,端坐者為末代皇帝的生父,醇親王載灃,旁邊正對鏡頭,畢恭畢敬站立的為清代曾任上海縣、南匯縣知縣,蘇松太道道臺的袁樹勳,其仕途巔峰為兩廣總督。

上海縣所屬的松江府,與蘇州府、太倉府同屬於康熙年間成立的蘇松太道。

蘇松太道府原來在蘇州,後來因海運開禁,遷到了離海更近的上海縣直至民國年間裁撤道這個級別為止。久而久之,人們習慣就把蘇松太道叫做了“上海道”。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上海道臺衙門舊址(巡道街金壇路口),建築已經完全不存,此地已經建起高樓(維基百科)

最有名的上海道臺莫過於租界始作俑者

宮慕久。1843年,時任蘇松太道道員的宮慕久,面對英國人要求入上海縣城居住的要求,想出了一條奇招,給英國人在縣城北面租一塊土地,稱為租界。雙方“友好地”簽訂第一次《上海租地章程》,條約開宗明義部分如下:

蘇松太道宮慕久告示欽命監督江南海關分巡蘇松太兵備道宮(為曉諭事:前於大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奉到上諭內關:「英人請求於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許其通商貿易,並準各國商民人等摯眷居住事,準如所請,但租地架造,須由地方官憲與領事官體察地方民情,審慎議定,以期永久相安」(注:即《南京條約》附屬的《五口通商條約》)等因奉此。茲體察民情,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劃定洋涇浜以北、李家莊以南之地,準租與英國商人,為建築房舍及居住之用,所有協議訂立之章程,茲公佈如下,其各遵照毋違。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一日,一八四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原先得不到中國人接納的英國人,反而因禍得福,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建造城市,並且將自己熟悉的管理辦法運用其中。英美租界合併後的公共租界,甚至是不隸屬任何一國的獨立天地,吸引了許多人來此淘金冒險。而更沒想到的是,英國人利用租界合約的漏洞把土地越拓越大。法國人、美國人也來要求租借土地,最終,租界成為外國勢力侵略和控制中國的一種“有效”模式,上海租界面積最大,而在天子腳下的天津衛,最多時竟然同時存在九國租界,數量最多。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天津一共有英、美(後宣佈放棄,且併入英租界)、法、德、俄、日、意大利、比利時、奧匈帝國九國租界

租界打造了一個新的上海,一個不屬於中國人的上海,而那個老上海縣城顯得逼仄,簡陋。那時候出的英文地圖,上海縣城永遠是那個尷尬的窟窿,歪歪扭扭地寫著Chinese City(華界老城)。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1919年上海市政略圖,圖中僅用顏色標出租界,但上海老縣城(Chinese City)也被圈出

正是宮道臺的租界條約,將上海縣生生地劃出了租界和華界兩個不同的城市,公共租界成立的工部局,法租界的公董局以及上海縣本來就有的縣署,成為上海這座十九世紀的新興城市內部就三足鼎立,但這種分而治之的局面卻反而讓上海在20世紀初期站上了一定的高度,獲得了巨大的知名度,上海縣的華界輸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工農業基礎,租界則提供了相當的政治和經濟活動的自由。同時,周圍的寶山、嘉定、松江、川沙等縣也被這股動力捲了進來,上海的範圍也得以擴大,然而,上海的中心也逐漸脫離上海縣城,讓渡於更靈活,更開放的租界區了。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臨近19世紀末,上海縣城仍然顯得很陳舊,但此時租界已經發展起來了。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民國時,老北門一帶(晏海路、民國路、金門路、河南南路口)(《老上海百業指南》)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2017年12月,筆者恰好在老北門這裡向出城方向走去

民國後,府這一級別撤銷,道得以保留,上海縣屬於上海道,後改稱滬海道。1927年,國民政府明確省縣兩級制,道的行政建制級別真正告別了歷史舞臺。

1927,縣市分離:上海縣城最終划進了黃浦區

去年夏天,我們寫了一篇文章紀念上海第一位市長:黃郛。

【滬說】上海第一任市長的奇幻宦海沉浮:上海建市90週年系列

1927年成立的上海特別市是一個全新的東西,這是一座以行政命令建立的城市,第一批直屬中央政府的城市建置。但是這座目標國際級的大都市,卻被擴大幾十倍的租界“侵蝕”了其中的核心部位。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1915年,上海縣全境圖,其中租界與老縣城以含混的“上海市”代替(《上海縣誌》)

1915年,上海縣衙門六百年內第一次換了個地方。而僅僅過了12年,這兩處衙門都被劃入了新的上海特別市。按照原來的方案,上海縣理應全數劃入新的上海特別市,也包括58年劃入上海縣的莘莊和七寶等地。

但因為當時的城市管理能力有限,上海縣南部地區遠沒有達到城市化標準,而是四散分開的一個個集鎮,同時鄉間士紳階層的反對聲音也很強烈。在新中國土改之前,這些“土豪劣紳們”決定著農村的一切,因此上海特別市的徵收計劃大部分擱淺,從而造成了上海特別市與江蘇省上海縣的分治局面,鴉片戰爭前後就已經頗具規模的閔行鎮成為了上海縣新的縣治。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紫色部分為上海特別市成立時計劃接收但最終未能接收的市鄉,其中包括閔行在內的上海縣南部各市鄉

1927年,上海特別市政府將租界區統一命名為“黃浦區”。1946年,抗戰勝利後,上海市政府將市屬第一區也命名為“黃浦區”。同時,上海老縣城分屬邑廟和蓬萊兩區,1960年兩區合併為南市區。2000年,南市區併入黃浦區。半個多世紀兜兜轉轉,老上海縣城如今是黃浦區管轄的。

不甘心又不得不拆的城

上海是全國最早一批開始系統性拆除城牆的地方,早在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同一個月。如今,儘管在幾個地方還能看到上海縣城牆的殘垣斷壁,但基本已經消失在城市記憶之中了。拆城是在辛亥革命勝利之後,但也不完全是因為革命需要,此時的上海縣城不僅擁擠不堪,而且發展已經遠遠落後於同屬上海縣的閘北一帶,更別提與外國租界之間的天壤之別。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早年間從上海縣城到黃浦江碼頭邊,還是頗為氣派。

有關上海拆城的故事,筆者找到了早年間購得的一本上海野史筆記《上海軼事大觀》。上海拆城的最早動議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但此時時機並未成熟。反對者聲音很大,他們有五點理由拒絕拆城。

原文如下

1)可以防禦盜賊,不染租界奢靡習慣;2)城內道路不治,拆之則醜態畢露,不拆猶可藏拙;3)外人日覬覦吾之土地,不拆城則可以交通不便而止,且拆城後南市諸興盛馬路亦將不保;4)法、華接壤之處,釐局林立,倘為法並,勢將免釐,則大受損失;5)拆成後如被法並,則生息於外人卵翼之下,國權益失,民氣益衰,實所不願。

這五條其實凝練一下就是,拆城必將城內的醜陋與落後暴露,隨時可能被租界吞併。這種掩耳盜鈴,以愛國主義作為遮羞布的愚昧思想導致拆城議案被擱淺,而是效仿南京城將城門擴大,甚至增加城門。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於是,荒唐的一幕發生了,因為開新城門和修葺城牆的費用和人工很難籌措,於是直至四年後,宣統元年(1909年),新城門的工作才得以開工,新建了小北門、小西門、新東門,次年竣工。隨後又改建三座城門,修整了幾條馬路,前後花了“五六萬金”,如果這是個長治久安的工程倒也不虧。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但僅僅過了一年,上海光復,拆城派又佔了上風,在壓倒性的決議之後,上海的城牆終於在1912年初開始一點點倒下,由北門開始,從東西兩邊同時拆除,至南門止。拆除城牆後留下的環狀空間,以小東門與老西門為橫軸,北段為民國路(後改為人民路),南段為中華路。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拆城紀實(圖片來自上海檔案信息網)

上海1553:城的記憶

如今,上海的城牆還能在兩個地方看見,一處是大境閣,因為這座古建築本就在城牆上所建造,因此其下的一段城牆得以倖存。另外在露香園路和人民路口有一段對外開放的城牆遺址。雖然上海建縣歷史七百載有餘,但城牆的歷史則要短得多。

嘉靖年間,因朝廷突然厲行海禁,以及單方面中斷中日之間朝貢貿易等封鎖政策,使得許多原先靠海吃海的人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落草為寇,因常以倭人武士打扮嚇人,故被稱為“倭寇”。倭寇於1553年4月至6月間,五次侵犯上海縣城,在慘重的傷亡及財產損失之後,當局痛定思痛,決定修建城牆。這座城牆初建時有六個城門,三座水門,至拆除時,有十座城門,四座水門,全長4500米,只能算一座小城。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清代上海城門,城門頭上書“寶帶”二字,應該是小東門

最初的六座門,東邊為朝宗門寶帶門,西邊為儀鳳門,南邊為跨龍門朝陽門,北面為晏海門

說出這些城門的名字,也許大家會打個問號,我們熟悉的小東門和老西門在哪裡?中國古代就有這種雙軌制的文化,當官的說一套,但未必為老百姓接受,老百姓還是喜歡東南西北,新老大小這樣直觀的描述。

朝宗門是大東門,“朝宗”古義為諸侯見王,這裡恐怕是指百川歸東,寶帶門是小東門,小東門一帶是上海縣城的繁盛之地,東連碼頭,西接城隍廟。儀鳳門是西門,出典“有鳳來儀”,也是吉祥的名字。後來出了個“小西門”,就叫成老西門了,當年的老西門可遠沒有今天的熱鬧。跨龍門是大南門,在光啟南路和中華路交界口,那裡還有一條跨龍路。朝陽門是小南門,在黃家路中華路口,接董家渡路,那裡有座朝陽大廈,算是取對名字了。晏海門是北門,也是因為出了一個新北門,後來也改叫老北門,曾有一條晏海路,在河南南路延伸之後就被吞併掉了。

東、南各有兩個門,西、北只有一個門,可見上海當時的重心就在東南城邊的黃浦江畔,這是一個漁業、船貿為重心的縣城的必然之選。但上海開埠之後,租界卻恰恰在上海的北面和西面。1860年,設立障川門,也就是新北門。1909年,如上面所說,拆除城牆前又建了尚文(小西門,尚文路中華路口)、拱辰(小北門,大境路人民路口)、福佑(新東門,資料較少,疑似為福佑路人民路口)三個門,因為歷時較短,所以這三個門沒有在上海人的記憶中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上海有家福佑門商廈不知與福佑門是否有關(來自網絡)

2017年冬,筆者去老西門的一家社區醫院看望一位臥病數年的老人,回程時,我沒有搭便捷的地鐵,而是沿著老西門人民路到快要拆遷的方浜中路金家弄一帶,再沿著露香園路往北,一路上除了上海市實驗小學的校舍之外,整條露香園路如同一個大工地,直到露香園路的盡頭,與人民路交界處方豁然開朗。這裡的古城牆遺址無人值守,也許牆根下埋藏著1553年的秘密,我們再也無法得知。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筆者見到的露香園路口的上海古城牆(2017.12)

這元朝的縣,明朝的牆、清朝的城,民國的路,當代的樓,歷史的堆疊感在這裡特別強烈。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筆者當日沿途所見

筆者想把這十座門串成對聯,或許可以方便大家記憶:

上聯:早朝宗夕儀鳳,寶帶朝陽跨龍通,

下聯:左晏海右障川,尚文拱辰福佑隆。

橫批:讀者您給來一個?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尾聲 公元1077,從此有了“上海”

如今上海縣城兜兜轉轉到了橫涇畔,無論是閔行、北橋還是莘莊,都在(北)橫涇港的兩岸,今天的閔行區政府也在北橫涇港的東岸。回顧上海的歷史,似乎每一次轉折都不經意,但卻也都意義非凡、影響深遠。

例如,寫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地方歷史文獻的第一句通常都是,

751年,置華亭縣

這一句話的重要性在於,上海今天的輪廓差不多在盛唐就奠定了。這一年,楊貴妃和唐明皇還在“春宵苦短日高起”。華亭縣是松江縣的前身,說松江的歷史從這一年開始,一點也不為過。

而“上海”這個名稱最早則出自於1077年——在華亭建縣的足足300餘年之後,唐朝經過漫長的衰落期和五代亂世又來到了北宋。這一年,哲學家張載溘然長逝,他留下的名言,許多人都會背誦: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與他並列北宋五子(另三位為二程和周敦頤)之一的邵雍, 也在這一年去世,他的名句有:

死生共抵兩家事,勝負都由一著時。

在歐洲,與教皇對著幹神聖羅馬帝國的亨利四世不得不開始他屈辱的卡諾莎城堡之行,向教皇道歉、懺悔,請求收回逐出教門的敕令。

也在這一年,北宋神宗熙寧十年,939年才從蘇州劃出的秀州(當時轄華亭、海鹽、嘉興和崇德四個縣)記載了其境內17處酒務,而其中就有“上海務”。這個秀州的治所,恰恰是今天積極要與上海互動的浙江嘉興。今天的嘉興,仍然有個秀洲區,紀念這個舊名。而嘉興這個名字,也是出生於此地的南宋孝宗皇帝親筆改的。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後面的故事,我們就越來越熟悉了。整整200年之後,管轄上海的華亭縣搖身一變成為松江府。自南宋以後,江南人口漸趨稠密,松江知府女真人僕散翰文(任期:1282-1285年)上書建議朝廷新設上海縣以分散行政管理的壓力。

1290年底,元朝政府最終批准該建議,從1291年開始,上海縣就從地平線上冒了出來。其後存在700年(日偽時期曾取消建制,建申江縣),直至1993年與閔行區合併。

滬說|早朝宗,夕儀鳳,而今飛到橫涇邊:上海縣城及城門小史

上海縣最後的縣府(《上海縣誌》)

一千年前的北宋年間的小鎮,七百年前的元朝新縣,五百年前的明朝小城,三百年前漸漸成為“地級市”,一百五十年前對外開放,一百年前成為中國一線城市,28年前再次出發,目標國際大都市。

假想,回到1077年,誰會想到區區一個副縣級的上海酒務會有這樣的未來?也許今天在遠離世界焦點的某個地方,一千年後也會變出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