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写歌获导师“四转”,未来孩子靠什么打败人工智能?

上周播放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来自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博士生宿涵用暴风饶舌演绎《止战之殇》,燃爆现场,获得导师“四转”。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主歌的歌词是由宿涵和小伙伴一起开发的人工智能创作的。据介绍,人工智能基于一种“深度学习”的算法,可以学习几千首作品并无限创作歌词。对此,周杰伦表示:“音乐它比不过人类,创作能力是不可被取代的。”李健则立马调侃:“杰伦的意思是,方文山会失业,他是没问题的。”

机器写歌获导师“四转”,未来孩子靠什么打败人工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教育”这一话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我们需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呢?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说过:“传统的学校教育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孩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带来了这样的机会,通过跟踪记录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难点、重点所在,从而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人工智能能为孩子定制学习内容,但并不是说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能由人工智能来解决。信息时代更需要培养孩子快而准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对信息进行接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

有研究者发现,一旦人工智能普及,在学习上行动力不强的孩子,会更加被动。那些在学习上具有主动性和自律性的孩子,可以很好地根据人工智能反馈的计划去一步步执行,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获得长远的进步,形成良性循环;而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孩子,很可能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导致恶性循环。

机器写歌获导师“四转”,未来孩子靠什么打败人工智能?

创新实践能力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表示:“当机器实现了海量存储记忆,学校教育如果依然只重视简单的知识传授,让学生背熟公式、年代等,那么我们已经落后了。死记硬背、大量刷题,机器肯定会秒杀人类。”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作为机器的使用者,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和纯知识性的记忆将变得没那么重要,而强大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模拟与代替的,也正是未来人才的优势所在。

奇思妙想是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能激发孩子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在幼儿园阶段,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创设有启发性的环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每一次的探索行为,与孩子一起动手操作,将想法付诸实践,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机器写歌获导师“四转”,未来孩子靠什么打败人工智能?

自我认知能力

人工智能带来的一大改变就是资源的极大丰富,面对超载的信息和纷繁的选择,那些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特点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被轻视,过去,家长更多关注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却没有帮助孩子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及自己想要做什么。在个性化学习时代,孩子只有清楚自己的长处和未来的目标,才能让数据和信息为自己服务,从而更好地利用时代的资源。那么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认清自己,明白“我是谁?我会做什么?我还可以朝什么方向努力?”这些初步的探索与整理都有助于孩子找到自己的发展优势和定位。

人生是一段很长的旅程,终究需要我们自己独自去面对,不管未来的路在何方,只有认清自己、做自己擅长的事,这段旅程才会是快乐、美丽的。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与自己和世界更好地相处,这也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机器写歌获导师“四转”,未来孩子靠什么打败人工智能?

情感处理能力

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在10年内,老师70%的教学内容会被机器取代,而涉及情感的教学内容则无法被取代。”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对手机、电脑的依赖越来越强,导致在人际交往、情感沟通方面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这一影响也波及到了孩子身上。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情绪情感是孩子交往的主要语言系统。与认知比较,它的原始作用更早,动力性更强。如果忽视这种内部动因的培养和引导,就可能导致孩子不良的心理和情感倾向。

情感处理能力和认知能力一样,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技术,但这种学习不同于认知教育,它更多地基于生活中的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强调情感经验的积累。在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在区域活动中鼓励孩子的多维交往、在实践活动中增进孩子的情感体验等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责任感、集体意识、分享意识等。

机器写歌获导师“四转”,未来孩子靠什么打败人工智能?

​在纪伯伦的《论孩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想要抵御这种巨变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才能不惧人工智能的挑战,在时代的发展中立于潮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