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無人機在田間忙起來了……

近日,記者在共青城市蘇家壋鄉種糧大戶吳聲英承包的200畝水稻田附近看到,三架無人機“嗡嗡嗡”地來回穿梭于田間噴灑農藥。“飛機噴藥比人工噴灑好處多得多!”吳聲英對這種新型噴藥方式連連點贊:一是請人工噴藥,難;二是高溫炎熱,人吃不消;三是人工噴藥,速度慢、成本高;四是飛機噴藥,效果好。

改革開放40年來,無人機在田間忙起來了……

江西共青城蘇家壋鄉無人機在田間忙著噴灑農藥。(楊牧青 攝)

改革開放40年來,農業生產方式從人工為主向機械化轉變,讓農民告別了繁重的體力勞動,逐漸“站起來、走出去、富起來”。以往,農民依靠耕牛、犁耙及手提肩扛,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還要看天算收成;如今,農機代替人工,奏響了一曲曲農業機械化帶來的歡快旋律,催生了一大批農業致富“領頭羊”。

吳聲英從農業機械化裡嚐到了“甜頭”,不斷擴大糧食種植規模,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種糧大戶。同時,農民對新型農業機械化的需求也催生了一批專門為農業服務的團隊。共青城市蘇家壋鄉青山村種糧大戶杜欽林今年55歲,種了一輩子田,深諳農民需求,這次看中時機組建了病蟲害防治專業合作社,為周邊農戶提供無人機噴藥服務,不僅鼓了他的“腰包”,也讓農戶們從農業科技中受益。

“以前的‘雙搶’時節,穀子都是人工打,打完後要從田裡挑到家裡,起碼走2公里,挑到家還得再挑到曬穀場曬開來。這得忙上好一陣子,每天如此十幾個小時,累得要死,到頭來沒幾個收入。”杜欽林回憶起曾經的種稻“雙搶”仍記憶猶新。上世紀80年代末才出現腳踩式打穀機,相比最早的人工打穀桶,顯然輕鬆許多、效率也更高。再到後來,耕田機、收割機、播種機等一批農業機械走向了田間地頭,逐漸讓農民的“美夢”成真。杜欽林參與並見證著這些變化。“1997年,開始包田種糧,基本上都用腳踩式打穀機;2000年以後又有了大型收割機。而現在呢,機器耕地、機器播種、機器插秧、機器收割,打農藥有無人機,穀子可以自動烘乾……所有這些全部都已經實現機械化。”杜欽林高興地說。

包田種糧20年過去了,杜欽林的水稻種植規模也從最早的20畝擴到了1100畝,並依託所添置的收割機、無人機、烘乾機等農業機械搞起了農業服務,家裡也過上了小康生活。農業科技,讓農民正走向致富的康莊大道。“種田光靠一鋤頭一鋤頭挖,是挖不出東西,還是要靠科技。沒有農業機械化,一個是種不好,也種不出規模。”杜欽林說,如今種田不單純是解決溫飽,更是事業發展的舞臺。(吳翔 彭招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