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 之 失落情緒

在某次國際田徑錦標賽舉行時,法國《體育畫刊》的一位記者拍了100多幅運動員流淚的場面,他剔除掉那些因為獲勝喜極而泣的運動員的相片,把失敗者的相片發回了國內。一位叫阿穆·沃爾森的編輯在編排這些照片時,突發奇想,何不把他們狂歡時的照片一併刊發呢?於是他從網上檢索出這些運動員在國內奪冠時的照片。把它們剪輯在一起,標上時間和成績印了出來。反覆比照之後,他發現這些運動員為之哭泣的成績竟然比在國內奪冠時的成績高。同一個比賽項目,斯蒂文森在法國以3分46秒43的成績奪得冠軍,這次他跑出了3分45秒56的好成績,僅以0.32秒的微弱差距屈居亞軍,他本應該高興,可是照片上的他非常沮喪。格拉齊亞妮是有名的跳高選手,這一次她跳出了個人歷史最好成績,只因0.5釐米的差距低於墨西哥選手屈居第二名,她哭得竟是如此傷心。這到底是為什麼?

社會現象 之 失落情緒

阿穆·沃爾森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次他聽到13歲的女兒抱怨說:“我老了、砌底地老了!”他才突然明白、那些選手之所以哭泣,並不是他們跑慢了,而是別人跑在了他們的前面。

在我們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有些人之所以覺得職位低,之所以覺得貧困,同樣的道理,不是因他們的職位真的低下,物質生活真的貧窮,而是因為有人比自已的職位高,比自己更富有。也正是這個原因,現在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在說自已生活得很累。

當今社會心理障礙,存在著明顯的“”

社會現象 之 失落情緒

,其表徵就是通俗所說的“失落感”,包括“地位失落”“精神失落”“安全失落”等。這些失落感的形成。一般均需通過社會比較。

正所謂“有比較才有鑑別,有鑑別才有態度”。比較有縱向比(時間差)及橫向比(空間差),人們的失落情緒均可由這兩類對比而形成。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部分都市人亟待“心理扶貧”,也是緣於此。

當前,在我國特別是大都市裡的一部分人中間,存在著一種被專家稱之為“心理貧困”的“疾病”。其主要“症狀”表現為:自己並不貧困,卻時時抱怨“太窮了。收入水平太低”。因此,一些生活早已步入小康或富裕的人們,反而對自己的生活水平很不滿足。

社會現象 之 失落情緒

非是來自直接的貧困感。以前。我們的生活並不富格。但傳統的生活是為靠信仰來支撐的。幸福是與人們內心深處信仰的力量相聯繫的。在今天。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在發生變化。幸福越來越和物質消費符號相聯繫,如名牌、流行、檔次。並以貨幣的擁有量為標誌。幸福便開始遠離平凡、遠離信仰世界的平衡,成為一種物化的生活標準,一種不斷上升的欲求滿足。與新的幸福追求相伴隨的欲求焦慮便出現了。

社會現象 之 失落情緒

正如美國學者詹明信所說:“金錢是一種新的歷史經驗,一種新的社會形式,它產生了獨特的壓力和焦慮,引出新的災難與歡樂,在現代,市場經濟充分發展,以前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它產生的作用相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