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儲備糧才是定海神針

國家儲備糧才是定海神針

儘管夏糧大面積減產,但是市場價格並沒有大幅飆升,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儲糧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根據7月底的最新統計,國家臨儲小麥剩餘庫存量7377萬噸,同比增加1634萬噸。其中,2014年產小麥1057萬噸,2015年產小麥1307萬噸,2016年產小麥2627萬噸,2017年產小麥2379萬噸。

顯然,高達7000萬噸的小麥庫存,是穩定小麥市場價格的“定海神針”。其實,自2012年以來,小麥、稻穀、玉米(1891, 1.00, 0.05%)等糧食一直呈現產量大於需求的格局;尤其是這些年糧食進口不斷增加,我國糧食供給一直供大於求,甚至出現了糧食產量高、進口高和庫存高的“三高”現象。其中,庫存的高企近年來,已成為糧價疲軟的一個突出問題。

【更多行情,可關注期金管家官方網】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在三大主糧中,稻穀作為中國第一大主糧,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庫存問題並不嚴重。自2012年起,我國稻米消費量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到2016~2017年度,國內稻米消費量約為1.64億噸,明顯低於當年生產量。消費量的下降導致2013年起,我國稻米庫存量開始上升,到2017年末,國內稻米庫存達到1.4億噸,庫存消費比跌破86%,稻穀高庫存也正式成為難題。

另一大主糧——玉米,則面對的是每年高達2億噸的巨量庫存。據統計,2016年中國玉米臨儲的庫存達到2.6億噸,這些巨量玉米需要付出高昂的庫存成本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指出,包括收購費、做囤費、保管費和資金利息等,每噸糧食庫存成本在252元。照此計算, 2.6億噸玉米需要付出的庫存成本費,高達650億元。

巨量玉米庫存倒逼臨儲政策改革。2016年,國家將以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玉米價格交由市場決定,供求關係靠市場調節;同時,玉米的種植面積也普遍減少。

經過2016~2017年兩年調整,玉米庫存消化初見成效。國家糧食局新聞發言人陳書玉表示,2017年全年共收購糧食8500億斤,消化政策性糧食庫存1690億斤,政策性玉米庫存比歷史最高點下降28%。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國家政策性糧食共成交7817萬噸,同比增長102.9%;成交金額1364.2億元,同比增長61%,政策性糧食去庫存工作效果顯著。其中,成交玉米5654.4萬噸,同比增長160%;稻穀1031.3萬噸,同比增長47.1%;小麥1021萬噸,同比增長122.4%;大豆(3753, -1.00, -0.03%)21.6萬噸,同比減少86.9%;菜籽油89萬噸,同比減少73.7%。

今年以來,糧食去庫存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國家糧食交易中心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國家政策性糧食共成交5023萬噸,尤其是5月份,單月成交2412萬噸。對於用糧企業而言,國家拍賣的政策性糧食成為他們採購時的必要補充。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7月份預計,2018~2019年度全國小麥供求結餘量為1179萬噸,佔需求量的10.6%;較上年度減少946萬噸,減幅44.5%。預計2018~2019年度全國稻穀結餘量為1792萬噸,佔需求量的9.6%;較上年度減少804萬噸,減幅31%,但仍保持較高水平。

甚至在今年7月,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還表示,“要加快消化不合理糧食庫存,使糧價儘快迴歸合理水平。”

顯然,從糧食總量上看,稻穀、小麥和玉米都有較高的庫存,這對於國內糧食的供應起到了巨大的平衡作用,也是穩定糧價的“定海神針”。

(此篇文章來自網絡轉載,若轉載文章作者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