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储备粮才是定海神针

国家储备粮才是定海神针

尽管夏粮大面积减产,但是市场价格并没有大幅飙升,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储粮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根据7月底的最新统计,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7377万吨,同比增加1634万吨。其中,2014年产小麦1057万吨,2015年产小麦1307万吨,2016年产小麦2627万吨,2017年产小麦2379万吨。

显然,高达7000万吨的小麦库存,是稳定小麦市场价格的“定海神针”。其实,自2012年以来,小麦、稻谷、玉米(1891, 1.00, 0.05%)等粮食一直呈现产量大于需求的格局;尤其是这些年粮食进口不断增加,我国粮食供给一直供大于求,甚至出现了粮食产量高、进口高和库存高的“三高”现象。其中,库存的高企近年来,已成为粮价疲软的一个突出问题。

【更多行情,可关注期金管家官方网】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在三大主粮中,稻谷作为中国第一大主粮,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库存问题并不严重。自2012年起,我国稻米消费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到2016~2017年度,国内稻米消费量约为1.64亿吨,明显低于当年生产量。消费量的下降导致2013年起,我国稻米库存量开始上升,到2017年末,国内稻米库存达到1.4亿吨,库存消费比跌破86%,稻谷高库存也正式成为难题。

另一大主粮——玉米,则面对的是每年高达2亿吨的巨量库存。据统计,2016年中国玉米临储的库存达到2.6亿吨,这些巨量玉米需要付出高昂的库存成本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指出,包括收购费、做囤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等,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照此计算, 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高达650亿元。

巨量玉米库存倒逼临储政策改革。2016年,国家将以往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交由市场决定,供求关系靠市场调节;同时,玉米的种植面积也普遍减少。

经过2016~2017年两年调整,玉米库存消化初见成效。国家粮食局新闻发言人陈书玉表示,2017年全年共收购粮食8500亿斤,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1690亿斤,政策性玉米库存比历史最高点下降28%。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政策性粮食共成交7817万吨,同比增长102.9%;成交金额1364.2亿元,同比增长61%,政策性粮食去库存工作效果显著。其中,成交玉米5654.4万吨,同比增长160%;稻谷1031.3万吨,同比增长47.1%;小麦1021万吨,同比增长122.4%;大豆(3753, -1.00, -0.03%)21.6万吨,同比减少86.9%;菜籽油89万吨,同比减少73.7%。

今年以来,粮食去库存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国家政策性粮食共成交5023万吨,尤其是5月份,单月成交2412万吨。对于用粮企业而言,国家拍卖的政策性粮食成为他们采购时的必要补充。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计,2018~2019年度全国小麦供求结余量为1179万吨,占需求量的10.6%;较上年度减少946万吨,减幅44.5%。预计2018~2019年度全国稻谷结余量为1792万吨,占需求量的9.6%;较上年度减少804万吨,减幅31%,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甚至在今年7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还表示,“要加快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使粮价尽快回归合理水平。”

显然,从粮食总量上看,稻谷、小麦和玉米都有较高的库存,这对于国内粮食的供应起到了巨大的平衡作用,也是稳定粮价的“定海神针”。

(此篇文章来自网络转载,若转载文章作者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