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主持人该怎么办?

进入21世纪,传媒行业从电视与平面媒体的普及,转入数字化、网络化的全媒体时代,新闻碎片化的短视频浪潮更全面席卷而来。电视与各种新媒体视频的竞争融合正在进行,在融媒体浪潮下,电视媒体如何快速转型,打造成互联网战场的舆论精兵?传统媒体的融媒体进程如何加速?探讨传统新闻主持人再定位,或许能为我们推开一扇极有启发的探索之门。

一、无主持人时代来临?

6月23日晚间,由腾讯视频投巨资打造的网络综艺《创造101》总决赛诞生了第一支所谓“全民pick”的综艺女团“火箭少女101”,整季节目无主持人,以发起人黄子韬实现制片人推进各个环节“议程设置”的意图。实际上,网络综艺无主持人现象已经悄然蔓延。爱奇艺视频年度巨制《热血街舞团》直接由导演车澈亲自上阵。在电视媒体上,湖南卫视《歌手》、浙江卫视《奔跑吧》、东方卫视《极限挑战》等名牌综艺,也弱化了传统主持人功能。

与综艺内容略有不同的是,在新闻内容上,存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牌照资质“护城河”,各家新媒体视频目前并未触动电视媒体的新闻“奶酪”,转以头条号、企鹅号、大鱼号等平台与电视媒体合作,以碎片化短视频方式将完整新闻栏目分条发布,或者原创新闻短视频推送给用户。

以上两种情况,都令传统新闻主持人在互联网的传播效果大幅弱化。以笔者所在的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头条号6月27日为例,全天共发布15条短视频新闻,其中仅5条出现新闻主持人,10条完全没有主持人出现。流量最高前3名仅第二条出现主持人念新闻导语。由此不难看出,主持人推进整档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信息碎片化分发中被弱化了,甚至有新媒体平台培训班明确提出短视频新闻中不需要主持人出现的观点。那么,未来新闻采编资质一旦直接对各家新媒体视频开放,会否出现无主持人念导语的新闻栏目?

二、融媒体新闻主持人门槛儿

变高了还是变矮了?

「探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主持人该怎么办?

上海知名主持人曹可凡在《实说主持》一书中写道,主持人的就业门槛儿似乎特别模糊,相对于歌手要有好嗓音、模特要有好身材、演员要有好演技,主持人似乎有很多条件,又似乎没有任何一样必备条件。能做到“喜闻”与“乐见”的新闻主持人基本就能受到观众的认可了。但在手机时代,这个“门槛儿”似乎又有些不靠谱了。

首先,网络主播出现了。一个优秀的网络主播一般拥有自己的直播间,常常要一个人面对线上数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观众,并且实时与线上观众交流互动。与传统新闻主持人不同,这些网络主播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其中不乏对于国际时局、军事历史、金融财经、体育竞技等专业领域颇有研究者。

其次,知名主持人切换互联网“跑道”。2018 世界杯足球赛,优酷视频推出自制节目《这!就是世界波》,王自健担任主持人,央视cctv-5 前主持人刘建宏、刘语熙、段暄,与娱乐明星鹿晗、大张伟、苏醒、黄婷婷等同看世界杯。曾经的体育新闻主持人刘建宏、刘语熙、段暄在切换互联网“跑道”后,虽突破了旧定位的束缚,但也存在“吃老本”,如何找到新平台定位,以上几位似乎仍未清晰。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在融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中,成为线上主持人的门槛儿“低了”,但成为有知名度的、大量观众真正喜闻乐见的线上主持人,门槛儿更“高了”。

三、新闻主持人

应习惯无提词器式直播状态

「探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主持人该怎么办?

作为电视媒体人,我们习惯于新闻主持人标配“提词器”。提词器就像搁在镜头前的主持人“定心丸”,让主持人在观众眼中有了一个非常神奇的“大脑”,成就了一个有着超强记忆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电视明星,因为提词器上的文字是整个新闻团队提炼的,是智慧的结晶。但提词器的存在,让部分新闻主持人习惯了扶着“拐杖”走路,成为了一个“念稿机器”,离开了提词器就不会讲话了;甚至有的主持人连“念稿机器”都不合格,直播之前不主动熟悉稿件,存在念错字、断错句的情况。

融媒体浪潮下,“念稿机器”完全可以用新科技替代,机器人“索菲亚”、全息虚拟人“初音”已经广为人知。因此,传统新闻主持人要摆脱被新科技淘汰或者泯于众人的命运,必须思考如何打动观众的心,如何打造自己的定位。笔者认为,首先要习惯无提词器式直播状态。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思维逻辑、个性特点,这决定主持人可以具备自己独特的风格。凤凰卫视新闻主持人胡一虎,每次拿到主持稿一定要吃透、消化、再造、升华,最终在完成制片人或导演的议程设置功能之外,还能以语言来调动现场人员情绪、以即兴发挥来展现自身风格,完全实现无提词器式直播。

央视前主持人崔永元也提出,主持人想要打动人心,就要重视非语言信息的表达,包括微笑、点头、姿态、眼神及身体接触,在受访者紧张时给他一个微笑,他动情时给他眼神鼓励,都是主持人需要掌握的细节。这些非语言表达,在特殊情境下传播效果远远胜过看提词器内容进行标准播报。主持人与观众情绪共鸣,才能赢得大众的认同和喜爱,也无损新闻专业性。

另一个极致的无提词器式直播状态,是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在《我是歌手》总决赛时遭遇孙楠意外退赛。直播中突然遇到孙楠这样的大明星临时退赛,全体工作人员和观众一样不知所措,而汪涵却在短暂的几秒钟后,立刻应急说了一段入情入理的主持词,这段话颇有哲理,让湖南卫视、孙楠和观众等各方都释然,现场整个活了过来,最终节目顺利继续。这就是知名主持人能在观众心中站得住的底气。

四、新闻主持人

应成为终身学习者

「探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主持人该怎么办?

陆游暮年向儿子传授诗歌创作心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何止写诗,各行各业想达到“优秀”或者“卓越”,绝不能将目光局限于技术技巧的磨炼,必须要成为“诗”外下苦功的终身学习者,特别是新闻主持人,时刻接触方方面面的社会精英、各行各业的专家嘉宾、成千上万的观众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底蕴,如何提升自己的主持能力?

从内在素养看,央视主持人董卿,无论主持《中国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都展现了出色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董卿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她坚持每天至少阅读一个小时,无论工作有多忙。也正是这每天一小时的点滴积累,成就了一个在舞台上从容自信、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董卿。

新闻主持人还可能有临时外出采访的任务,有时候只有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去查阅受访者资料,“临阵磨枪”如何能做到与受访者深度交流?因此,既然主持人永远无法预判下次采访究竟是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人物、在什么时候出现、自己该做什么准备,那么长期的学习积累是必须的,甚至还不够用。

从技术角度看,融媒体浪潮下,新技术层出不穷。最基础的网络直播,基本就是一机到底,主持人自己带上手机、流量包,就要在无提词器的情况下,完成一场长时间的现场播报,对于硬件设备的操作、软件设备的运用都必须学习掌握。

五、新闻主持人

应向评论员型记者转型

「探讨」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主持人该怎么办?

白岩松曾谈到:一个学新闻或者不学新闻的人,应该成为一个记者,再成为一个好记者,最后在好记者里面慢慢出现好主持人,再向评论员方向发展。在白岩松的排序中,评论员是最顶端的职业,可能与他个人职业有关;但我认为,从好记者成长为评论员型记者,再选为新闻主持人,更适合大部分人。

白岩松提到记者型主持人会拥有五种因素,是没有任何记者经历的主持人无法拥有的:对现场的敏感;善于采访;善于与人打交道;是细节的提供者;语言接地气。

深圳卫视新闻中心也不断推出记者型评论员,比如《余治国观察》的余治国、《正午30分》的陈迪等。1988 年出生的陈迪,在电视上以时事评论员身份出现后,广受观众喜爱,腾讯也向其伸出橄榄枝,不久之前他已跳槽新媒体平台继续新闻事业。笔者认为,这个例子正说明了融媒体背景下未来新闻主持人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任何新闻都是人的事情,新闻人要了解人性。新闻主持人更要在各种新闻事件中捕捉到人性因素,形成接地气的、锤炼过的、有魅力的、有吸引力的新闻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