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義、胡廷榮:古代道路計步測里新考與遼里初探

中國古代道路的“計步測裡”,筆者簡稱“步裡”。此步裡自周代始,至少沿用到近代初。讓人難解的是,古文獻中不見“計步測裡”簡介,諸正史對其里長也極少提及。部分歷史專家經過百餘年探索,直到公元2000年,才在權威工具書《中國歷史大辭典·附錄》中公佈《中國曆代畝積、里長表》①(下簡稱《里長表》)。但其中並無遼、金、元三代的里長,且此表所列北魏、隋代的測裡步幅竟然達1.7米左右,殊不知如此長的步幅只能用在測量小塊土地面積或城牆長度上,在道路的“計步測裡”中是行不通的。此表所列歷朝里長,實質上是歷朝規定的每裡的步數與步尺數的乘積,且精確到0.1米,這就與古代實際實行的道路計步測裡裡長及特點不符。故此《里長表》並不能反映歷代道路步裡的真實里長。本文試從“計步測裡”的低精度及常態步幅和步幅受限等方面對計步測裡作新的探索,併兼作遼裡初探。

李俊義、胡廷榮:古代道路計步測裡新考與遼裡初探

一、道路計步測裡的基本特點

計步測裡如果自戰國算起(實際更早些)至民國初,也沿用了2300餘年。其基本特徵和操作要領與古代實際里長直接相關,這在研究計步測裡中不容忽視。然而學術界及古文獻對此都極少提及乃至缺記(或許古人認為這是常識?),故筆者這裡探討之。

1.古代里長定義新解讀

古文獻中,無論唐以前尺較短時 “一步六尺,三百步一里”,還是唐以後至清末,尺稍變長期間改為“一步五尺,三百六十步一里”,在道路里程的實施測量中都是用步來測量里長,這在學術界是沒有疑義的。問題是如何理解步尺長。如果按照《里長表》給出的歷代里長數據,是以“一步六尺,三百步一里”,即一里等於1800尺來計算的,摺合成今里長又精確到十分之一米(如秦的里長為417.6米)。對古代實際里長如此理解和計算是不妥的,如是這樣,古人直接就定義為1800尺一里,豈不更確切、精準?問題的關鍵是,古代並不需要高精度的道路里長,古代道路里長與百姓生活關係不大,用步量裡的低精度(精確到米亦困難)足已夠用。

2.計步測裡基本特點

我們從現代野外地理科考(筆者曾實習)和軍人野外軍訓科目中可以看到與之極相似的測距方法,當不要求高精度的距離數據時,常採用“計步草測距離”的方法來量算長度。此方法是:測量者事前先測量出自已常態下的平均步幅(此指“雙步”幅,即古代所稱“舉雙足為步”),再以此步幅乘自已行走的步數(心計或讀取腰挎計步器上的步數)即得距離。這種測距方法似應來源於古代的計步測裡,二者的原理相同,方法極相似。

上世紀普通身高(1.70米左右)的人,常態下行走的平均步幅在1.40~1.45米。用於短距離計步草測時,部分測量者標定自已平均步長,為了方便計算,有人將步幅微調增至1.5米(測距誤差會增大)。而古代十數里以上較長距離或更長的驛間裡程(中原多為50裡)步測中,步幅若稍增就費力,很難操作。若步幅稍減(稍慢些行走即可)即可省力,易被採用。筆者另推斷,道路計步測裡很可能採用多人分段步測(或四五人?),這樣便於計數,也有利於減輕測量者的負擔。

李俊義、胡廷榮:古代道路計步測裡新考與遼裡初探

古代對於步尺數的規定,只是要求測量者的步幅不能太“離譜”,如果讓測量者準確走出規定步幅是很難的,也無多大意義。對步長以尺數來粗略限定,這對所測里程能被社會認可有一定作用。

茲對計步測裡基本特點概括如下:

⑴ 受限於古代科技和測量工具的水平,計步測裡是當時測量道路里程相對省力和成本較低並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實用方法,因此能沿用2300餘年。

⑵ 由於古代道路里程的準確程度與百姓生活關係不大,故道路計步測裡精度低。不同人的步幅和測量結果有差異,是允許的,只要不是太“離譜”就行。

⑶ 為使計步測裡者省力,測量者的步幅可適當縮減。

⑷ 計步測裡通常應由官方管理交通的部門指派人員(含驛站人員)操作。

⑸ 道路計步初次測裡後,通常後世很少重測,多為歷朝沿用。

⑹ 即使新朝代對尺長作微調,計步測裡步幅並無隨之調整的必要,且步幅也難以隨之微調。(此條下面詳考)

二、古代道路實際使用里長演變的新詮釋

1.戰國至唐初以前道路實行300步一里

學術界公認,先秦時期的度量衡,大多出於後世的回憶,實際情況不大情楚。戰國至唐初一直使用“一步六尺,三百步一里”的裡法②。茲據《里長表》,戰國、秦、西漢間尺長合今23.2釐米,“一步六尺” 的步長合今1.39米,近似值1.4米,這正是當時數十里的驛間裡程普通人適用(或稍縮減)的步幅(當時人身高和步幅稍小於今人),一里長合今近420米,並維持了近五百年。其後400年尺長微增到東晉時24.5釐米(從23.2到24.5釐米,也是古代一分長為黍粒的橫長轉到縱長的演變)。這期間東漢晚期至魏(三國)尺長增幅最大為6毫米,“理論”上的里長由此增10米(即只增2.4%)。若因此改變低精度的舊里長顯然無甚意義。更何況曹魏只存在46年,改動步幅不可能。同理,《里長表》所列存世14年新莽時的里長(比前朝只短2米)更是多餘的。但隨著尺長的微增,西晉至東晉時“理論”上的一步幅六尺合今1.45~1.47米,如果當時的部分計步測裡者使用這種步幅(以多人分段步測的情況下),其實際里長最大可達約441米。

到了南北朝時期,各國尺長增長不一,有的增幅很大,如北魏尺比前朝增長14%多,達28釐米。後繼的東魏、北齊的新尺長增至合今30.2釐米,北周新尺長為29.6釐米,隋一統後沿用北周尺。但這些都是官尺,主要用於量布徵絹。如用這類新尺的“一步六尺”來規範測裡步幅已明顯行不通,六尺一步長1.68~1.81米,即便選身高步大的人也難實現(誤差亦增大)。故計步測裡只能保留沿用前朝東晉的裡法,如北周就保留了與東晉、南朝宋相同(合今24.6釐米)的尺(別稱“鐵尺”),隋繼承之,用為律尺和計步測量道路里程。此裡的理論長度為443米,與東晉、南朝宋的里長基本相合。後來完成一統的隋,有以新官尺(合今29.6釐米)“五尺為步”的嘗試③,但其存在只37年,很難推行。其間大小尺並存,測量土地面積與計步測裡的步幅相差過大的矛盾顯現。這自然要摧生計步測裡、量地步尺數和步數的改制。

綜上述,唐初之前的九百年間,在道路計步測裡的實際運用中,多是採用合今約1.4米或普通人常態步幅操作,滿300步即一里,一里長合今約420~441米,或作430米左右,或為430±10米。

李俊義、胡廷榮:古代道路計步測裡新考與遼裡初探

2.唐代道路計步測裡的改制

為解決測量土地面積的步幅過大、難操作的問題,及其與計步測裡步幅不一的矛盾,唐初在沿用隋朝合今29.6釐米長官尺④的基礎上,先是於唐初武德七年(624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 。 ⑤此“一步五尺”(用隋合今29.6釐米長官尺)與隋及其前 “一步六尺”(保留使用的長24.6釐米小尺)步長相當。後又有唐《令》規定“一步五尺,三百步為一里”⑥(宋初錢易《南部新書》卷壬引唐《令》),這種裡稱唐小裡,其里長合今444米,與前朝隋的道路計步里長444米相同。到貞觀、永徽年間(627~655)朝廷頒佈新《雜令》,規定“諸度地以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⑦。此文獻應指唐大尺,其里長合今約533米。唐的大里與小裡並行,各有各的用途。聞人軍先生在其文中認為,“唐代城市建築等用唐大里,在天文大地測量及一些道里記載上用唐小裡”。筆者贊同此說並認為這種狀況應在唐初期。唐中葉後,在新道路上實際推行的應是對五(大)尺一步(合今1.48米)微縮減的步幅(即唐以前沿用900餘年的合今約1.4米的步幅,這在古代似是計步測裡的常識),360步為一里。因為這樣更省力,其500米左右的里長(筆者姑且稱作新步裡或新裡)與小裡的長度約444米較接近些,也便於過度。或因測量新道路的機會太少,以致文獻對此缺記?故唐代在道路里長上是小裡和新步裡並行的過渡時期。

李俊義、胡廷榮:古代道路計步測裡新考與遼裡初探

3.宋遼以後至清代的道路里長

⑴ 北宋承唐制,亦新裡、小裡並行。宋廷曾製做記裡鼓車,即採用所謂官方大里的長度。但這種記裡鼓車只是用於皇帝的儀仗隊中,並未在道路測量中推行。大里依然只用於城市建設上。但“北宋各地的裡畝制度很不統一”⑧,對道路里程:在舊路上,唐代的小裡“一步五尺,三百步一里”的裡法仍沿用(南宋的《數書九章》卷五“三斜求積”就記到“裡法三百步”),此即唐、宋小裡;在新道路上,則採用以常人或比常人稍減的步幅(約1.4米),360步即一里的新裡(其長與浙裡相近);南方則有里長近於今市裡的浙裡流行⑨。唐、北宋道路上的小裡與“新步裡”、浙裡並存,畢竟屬於過度性。到南宋時即以浙尺為官尺,並用於裡制、畝制。浙尺長合今27.5釐米,1浙裡合今495米(按1步5尺,360步1裡)。北方長約504米的遼、金“步裡”(後面專題考述)和南方長約495米的南宋“步裡”(浙裡)長度都與今市裡十分相近,這絕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在接受唐代計步測裡1步5尺,360步一里的新裡法中,順其自然地保留了各自適用的尺,且1.4米的步尺長與測量者適用的微縮步幅相合。此後原小裡漸廢。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其使遼行紀《使虜圖抄》中記遼境道路里程最詳,他是浙江杭州人,當然熟悉浙裡或新步裡相當遼裡,即當時南方、北方(遼)的實用計步里長已經相當。簡言之,都是以常態步幅或稍微縮的步幅,行360步即一里。故宋人在使遼行紀中涉及遼境里程時就未說明是宋裡還是遼裡。或許這在當時官場中已是常識,以致諸行記都忽視未記。

⑵ 元代有“省部所降官尺比古尺計一尺六寸六分有畸,天下通行”⑩之說。此1元尺約當1.66×23.05釐米≈38.3釐米,“一步五尺”即1.91米,按元代所謂“240步一里”的里長即460米。但元代這種所謂官方“尺裡制”,從其一步1.91米的步幅看,用來計步測道路里程肯定不能操作。如用於城建和小面積的量地,即以儘量邁大步操作,其誤差之大不言而喻,必難推行。“各地沿用裡法360步者仍不乏其例”。如“(明)《元史記事本末》卷十三“治河”,即“用古算法”,採每裡360步之制”Ⅱ。故元代道路里長實際應用的是沿用古代常態步幅或稍微縮的步幅,360步的里長500米左右,南方襲用南宋後期官里長近500米的浙裡。二者幾乎相同。

⑶ 明、清時的道路實際里長

《里長表》列明、清二代量地尺長分別為31.8釐米、32.0釐米,並用1步5尺,360步一里定製,推得明官里長572.4米,清官里長576.0米。這兩種步里長的步幅長1.6米,已不能用來進行計步測量道路里程(除非用身材特高的人)。這個步幅或只能用在地積、城建、渠道的測量上。故有研究者稱,明代江南部部分地區仍流行浙尺(長27.5釐米)、浙裡(約495米)12。筆者以為,北方自北魏影響遼至金代流行的合今28釐米的尺長,按5尺一步長1.40米,再乘360步,這種約504米的里長(詳見最後一部分)到明代北方民間依然沿用。這一計步測裡方式,實際應用中,即相當於用普通人常態下步幅或微縮的步長走360步即是一里。我們從下面一些明、清代文獻所記的道路里程與現代里程相對比,即可看出其實況。

① 明代

傳世的明代北方行紀頗少,記到里程者更罕見。《明史·地理志》對道路里程的記載下功夫不多。其記塞外北平行都指揮使司(原大寧都指揮使司)與其所屬諸衛間的里程竟然有不少空缺著。

但《明史》所記關內道路里程仍有參考價值。下面擇筆者對古地名今址及其與相鄰驛站間路徑未變者(以1比145萬比例尺圖上量讀)的實例錄入:

通州,“西距(順天)府四十里”。此里程與今同;易州(今易縣),南距保定“府百二十里”。今亦此里程;滄州,“西距(河間)府百五十里”。今近於此數。這些例證表明,明代計步測裡的道路里長與今市裡相當。

② 清代及民國初

清代道路里長就塞外而言,以清代驛道塞外段平泉至赤峰間道路為例:用民國元年《蒙古考察報告》所記,從平泉經寧城境至赤峰古道里程為365裡13,其路程今為350市裡14。兩相對比,至少可證晚清道路里長並不比今市裡長,二者相當接近(只差4%)。此可證清代塞外道路並未應用大於今市裡15%的所謂576米的清里長。

關內京師附近的道路里長,茲僅舉清代更可靠的二例即可證明:A.北京至承德間驛道里程(康、乾二帝數十次往返其間),《承德府志·卷七疆域》稱承德府治“西南至京師四百三十里”15,《中國交通旅遊圖冊》等書中“河北幅公路里程表”列其間為221公里16,即442裡。二者間路徑近乎相同,里程相差甚微(僅相差2.7%)。B.北京至保定間的里程,《東蒙古紀行》記為292裡,上述河北省公路里程表列其間裡程147公里,即294市裡。此大段道路里程清代與現代幾乎相等。由此可見,清代道路實際使用的計步測裡裡長與今市裡長相當。此類例證,可舉更多,限於篇幅,不再贅述。

清代道路計步測里約500米的里長,實際即是計步測道路里程者以約1.4米或常人的步幅行360步的結果。所謂576米長的清“官裡”,在道路里程上根本就未實行,或只是用於城牆等方面?

李俊義、胡廷榮:古代道路計步測裡新考與遼裡初探

綜上所述,既然學術界較普遍認為唐初前的“一步六尺”和唐初後的“一步五尺”相當,古代道路測裡中實際使用的步幅(即普通人步幅或稍縮減至1.4米)是較穩定的,故可以只從步數多少來概括古代中國道路里長的演變:即唐初以前為300步(長430±10米)一里,後世可稱為小裡;唐初以後360步一里(長五百米左右),可稱為新裡。其中唐、北宋為新裡、小裡並行的過渡期。

下面對遼里長作探源。

三、遼代里長考

史學界認為遼承唐制。在裡制上也大體如此,但不是全部照搬。

從中國古代清以前歷朝正史對裡的長度皆未作明確詳載來推斷,歷朝對裡的精度和裡制的推行皆不甚重視。遼國也不例外,《遼史》中也不見遼裡制和遼襲唐里長方面的任何記載。但從宋人使遼行記中可以看出遼里長的約略值。

1.宋人使遼行紀中的裡是遼裡

諸宋人使遼行記中皆未言及所記“裡”是何種“裡”。從宋使臣在遼境的禮儀語言規矩來說,宋人使遼行紀中的里程,應是宋使從遼方接伴使、館伴使或迎送的其他官員口中聽得,路振、陳襄各自使遼行紀中皆有這類例證。故宋人使遼行紀中的“裡”,應指“遼裡”。

以往研究者多認為宋人使遼行記中的“裡”是宋裡。如1942年傅樂煥先生針對宋人使遼行記的里程,認為“宋里約小今裡五分之一”(《遼史叢考》82頁)。《里長表》寫宋里長561.6米,這兩種說法是宋小、大里之別。許多專家以為使遼行紀中所寫遼境的裡是宋裡,究其原因是輕信了王曾使遼行記中“以馬行記日影,而約其裡數”的說法。

王曾使遼行紀中所言“以馬行記日影,而約其裡數”,這是指用行馬的日影長短變動量來估判時間,再乘以人騎馬的行走速度(按每時辰所行裡數)得出行進里程。由於在遼境行途中的宋使只能在心中估計日影之長(通常不會下馬實測日影長度)。如此估計出的行進時間本身就誤差較大,更何況由於路況時有差異,馬的行進速度也難穩定,這樣估得出的里程,精度必然低。且該方法只能在晴天裡使用,也未必所有宋使都會使用。長城以南遼驛道多有裡堠,再向北無裡堠路段問接伴使也可知驛館間裡程(這不是秘密)。個別宋使多疑,有意“以馬行記日影,而約其裡數”,用來核對里程,實在無聊。這也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宋、遼雖友好相處多年,雙方仍有敵意和較強的戒備心理。筆者以為王曾的這一說法,大有作秀之嫌,是在顯示自己精明。

從宋使入遼境後諸多相鄰兩驛館間裡程看,絕大多數能與今里程相合或基本相合。下面列出有三種行紀可對照的已確認的遼驛道相鄰兩驛館地(多為館遺址,個別為館所在古城鎮)里程與今里程對照表(宋使入遼境後到中京這大段):(表略)

本表說明:從宋人使遼行記中兩驛間裡程精度只記到十里看(或受計步測裡低精度的本身所限),可以使其最大偏差達正、負五里。宋使所記部分里程不一,偏多偏少者都有,為減少這些偏差的影響,釆用三種行紀所記兩驛館間裡程的平均值與今里程對比。

上表中14組兩驛館間的今里程,有12組(佔86%)能與宋人三種行記里程平均值相合或基本相合。不相合者,僅2例(與今裡差十分之一)。由此可推定遼裡與今市裡很相近。

另有路振《乘軺錄》記到中京城“幅員三十里”,與今考古界考定的該城周長31裡基本相合。這些都表明宋人使遼行紀中的“裡”長或稱遼里長確與今里長相當。下面探討這一里長的來源。

李俊義、胡廷榮:古代道路計步測裡新考與遼裡初探

2.遼代襲用北魏里長

公元436年,北魏“開遼海,置戍和龍”,對東北地區實行有效的政治、軍事控制,因此,契丹、庫莫奚部皆成為北魏政權的屬部。同年,契丹部進貢,北魏也在和龍、密雲之間設立榷場,打開交市的通道。公元479年,契丹為躲避高麗、柔然的侵襲,請求並獲准內附北魏,入營州境。至此,契丹部完全成為北魏管轄之下的內附部落,並獲得發展,直到北魏末年。(據任愛君《遼朝史稿》17)

契丹部在作為北魏屬部和接受北魏管轄的前後約百年間,自然要使用北魏推行的長度合今28釐米的尺。北魏之後繼替的幾個小國存世都不足三十年,不可能影響到契丹部的尺度。隋朝雖然統一全國,但契丹仍獨立存在,且隋朝存世只有37年,也不會干擾近鄰契丹部使用的尺度。唐朝時,在契丹、奚落地實行由契丹、奚人治理的羈縻府州行政制度。由於唐庭自唐中葉始,對契丹、奚相關政策上的不當和邊將對契丹、奚人的欺凌,導致這裡長期戰亂頻仍,社會動盪,談何推行唐尺?故終唐一代,契丹部應該一直沿用北魏的尺長。

唐朝道路的步裡改制屬於過渡期,步尺為“一步五尺”(官尺),300步的小裡(與此前用於舊路,360步的新裡用於新路,二者並行。唐亡,契丹人立國。遼人使用合今28釐米的尺長,襲用唐代的“一步五尺,三百六十步一里”的裡法,其步幅為1.4米,恰在普通人正常步長的範圍內。理論上以此步幅走出360步是今504米的長度,可寫為五百米左右。此遼里長與唐代360步(常態或稍微縮的步幅)的新裡之長相當。這個里長金代沿用,元代雖有新官裡頒行,但民間還是沿用遼金和南宋長五百米左右的里長。明、清歷朝的計步測裡實際上都採用這種與今市裡幾乎相等的里長(前面已述)。遼代的道路和城建里長是統一的,這比唐有進步。

三、結論

“計步測裡”在中國古代一直沿用,其精度低,採用普通人常態下或微縮的步幅。歷代道路里長裡演變絕不像《里長表》那樣有近20種變動。實際狀況是,唐初以前約900年間“一步六尺,三百步一里”,里長為430±10米。後世可稱為小裡。

隨著尺長的漸增引發了隋唐時步尺、步裡改制,改為“一步五尺,三百六十步一里”,里長是五百米左右的新裡,但在道路上舊裡(小裡)與之並行至北宋中葉。這是裡制改革的過渡期。

李俊義、胡廷榮:古代道路計步測裡新考與遼裡初探

遼在裡制上只繼承了唐代360步一里的新裡法,但保留了合今28釐米的北魏尺,其里長504米左右。金代襲用遼裡。南宋推行長約497米的浙裡為官裡。這類長500米左右的裡裡長元明清沿用,一直到民國初期,且與今市裡基本相合,並與1929年制定的150丈即500米為一市裡的裡制有相當好的銜接。

參考文獻

①《中國曆代畝積、里長表》,《中國歷史大詞典·附錄五》,2000年,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

② 陳夢家:《畝制與裡制》,《考古》,1966年1期,36、39頁。

③ 見②之36頁右欄下。

另見聞人軍:《中國古代裡畝制度概述》,《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125頁。

④ 聞人軍:《中國古代裡畝制度概述》,《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126頁。

⑤⑥⑦ 陳夢家:《畝制與裡制》,《考古》,1966年1期,39頁。

⑧⑨12 聞人軍:《中國古代裡畝制度概述》,《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128頁。

⑩ 聞人軍:《中國古代裡畝制度概述》,《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129頁。

11 聞人軍:《中國古代裡畝制度概述》,《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正文129頁和注①。

12 內蒙古圖書館編:《內蒙古歷史文化叢書》之九(上),2010年,遠方出版社,155頁。

13 赤峰市公路文通志編委會:《赤峰市公路文通志》,199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77頁。

14 承德民族師專《承德府志》點校組:光緒朝重訂《承德府志》點校本,2006年,遼寧民族出版社,第488頁下欄。

15 人民交通出版社:《中國交通旅遊圖冊》,200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21頁。

另見《中國分省地圖集》(大8開本),2006年,星球地圖出版社,第9頁。

16 承德地區文化局:《遼中京至南京口外驛道調查》,《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1期,203頁。

17 任愛君:《遼朝史稿》,2012年,甘肅民族出版社,第5、6頁。

李俊義、胡廷榮:古代道路計步測裡新考與遼裡初探

作者簡介:李俊義,男,1970年生,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內蒙古契丹遼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通訊地址:內蒙古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赤峰市紅山區迎賓路1號)。

胡廷榮,男,1944年生,1968年內蒙古師院(今師大)地理系畢業,原內蒙古地震局高級工程師,2002年退休。至今探索歷史地理30年,現為研究員,內蒙古契丹遼文化研究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