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譽危機頻發,貓眼赴港上市疑告吹

​去年6月,貓眼大股東、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表示,貓眼將於2018年赴香港上市。如今一年過去了,貓眼上市的消息卻偃旗息鼓沒了下文,讓人不禁心生疑慮,貓眼怎麼了?

6月19日,北京商報報道,在線票務平臺貓眼上存在著嚴重的刷分現象。以貓眼想看指數為例,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刷想看指數費用就由5-6元/人增加至7-8元/人。且刷分業務現已逐步形成一條產業鏈。有分析人士指出,多數刷分行為的背後,都有平臺的影子存在。貓眼通過夥同片方為影片刷分造勢,來分潤一定得好處,因為貓眼確實沒錢了。

雖然有騰訊、光線傳媒做靠山,但近年來貓眼並未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加之行業競爭加劇,盈利艱難,不得已之下,貓眼只能通過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來發掘資金來源。電影票加價、大數據殺熟、票房造假等,貓眼為了眼前利益幾乎無所不用其極。而這些醜聞也使貓眼漸漸失去了行業的信任,為貓眼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霾。

割用戶韭菜

提起貓眼的“黑歷史”,最讓消費者咬牙切齒的就要數電影票加價和大規模殺熟了。今年賀歲檔《紅海行動》熱播之際,有細心網友在購票時發現,貓眼APP提供的會員價為65元。金逸影城APP提供的非會員價為60元,如果將30元的會員卡計算在內,會員折扣價要比影城價整整貴出35元。

信譽危機頻發,貓眼赴港上市疑告吹

還有更過分的,盧米埃影院慶祝五週年期間,《三塊廣告牌》的影城票價為40元,而貓眼則直接加價至59元一張,溢價幅度接近50%。即便有貓眼電影提供的所謂會員價,也達到了52元人民幣。也就是說,用戶即便開通會員,也依然要承受高達30%的溢價。

信譽危機頻發,貓眼赴港上市疑告吹

如果說電影票加價屬於基本操作的話,那麼貓眼的“大數據殺熟”就屬於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高端玩法了。去年《異形》熱播期間,有微博網友在購票時偶然發現自己作為V3黃金會員購票價格比白銀會員還高7塊錢。會員等級高,購票價格反而更貴,貓眼此舉引發了眾多老用戶的強烈不滿。

薅片方羊毛

貓眼不僅割用戶韭菜,薅起片方羊毛來同樣不會手軟。據瞭解,貓眼在電影宣發過程中習慣性採用“推一部壓一部”的雙重標準,即同檔期的電影中,集中資源主推一部,對另一部一帶而過。其結果便是,有近半數的電影花了錢卻不能享受到相應的服務,也就是說貓眼收了雙方的錢卻只辦一方的事兒。

信譽危機頻發,貓眼赴港上市疑告吹

面對《羞羞的鐵拳》和《縫紉機樂隊》這兩部檔期撞車的電影,貓眼便採用的是推《羞羞的鐵拳》壓《縫紉機樂隊》的策略。貓眼為確保《羞羞的鐵拳》排片空間,《縫紉機樂隊》卻被提前一天上映,在獲得35%的排片與3776萬票房後,此電影便被打壓,直接導致第二天的排片跌至不到8%,票房也僅為1360萬,徹底淪為犧牲品,其導演大鵬也多次在各種公開活動中表達不滿。

此外,先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十問光線”事件,究其根本也是源於貓眼在宣發過程中採用的雙重標準。貓眼電影為了確保同檔期影片《神秘巨星》的票房空間,同樣將《英雄本色2018》的影片提前一天裸宣裸發上映,首日僅獲得1000萬票房,最終票房不足6000萬。如此看來,《英雄本色2018》的導演和片方對宣發明細的執著也就不難理解了。

誤導院線排片

除了“雙重標準”外,貓眼在宣發方面還有更神奇的操作。今年五一檔,電影《後來的我們》遭遇了大規模的退票風波。在這起事件中,相關方先刷高了電影在第三方售票平臺上的預售票房,從而給影院以及觀眾造成一種這部影片很火的印象,緊接著影院便會調高排片量,這樣一來觀眾擔心買不到好的位置、場次,也會提前購票,從而進一步拉高預售額和熱度,形成了一種循環。而夜間再通過票務平臺的退票渠道退票,但由於此時已經售出較多影票,院線方也無法再取消相關場次。而巧合的是,這起事件中線上退票的主要渠道就是貓眼,同時他也是影片《這就是我們》的出品方和發行發。在這種情況下,也就難怪院線經理們紛紛對貓眼進行指責和批評了。

信譽危機頻發,貓眼赴港上市疑告吹

為洗清自身嫌疑,貓眼連發三份報告並舉辦媒體懇談會,然而破綻百出的解釋讓貓眼越描越黑,同時還令人憑空生出了許多質疑。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相信貓眼就是這起退票事件的幕後黑手。

從用戶到片方再到院線,貓眼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不擇手段,甚至把電影行業的各環節得罪了個遍。而這樣做無疑是在透支各方對貓眼的信任,對其的長遠發展是極其不利的。而港股上市,我們都知道,是非常看重企業價值和成長性的,所以貓眼偃旗息鼓擱置上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