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業轉型,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關於職業轉型,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像往年一樣,過年放假這段時間,跟很久不見的朋友們聚了聚,飯桌上,大家敞開了聊,話題主要是工作上的近況以及目前所遇到的困惑。

困惑年年有,但今年很不同。跟說好了似的,好幾個朋友都表示很想換個“活法”,可又缺少那麼一點行動的勇氣,正處於兩難之間。

其中一位朋友從法律專業碩士畢業後,在省檢察院做了十幾年高級秘書。體制內、公務員,很多人都羨慕的職務,可每天的工作幾乎無聊到沒朋友,收入又不高,同期畢業的同學們在律師行業做得風生水起,想拉他一起做,目前正在考慮要不要動。

還有一位在某大型國企做高管,說看到那些退了休的老領導,就彷彿看到了自己二十年之後的樣子。無論在任時有多風光,退休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過著一邊領退休金一邊等死的生活。所以經常感到恐慌,心心念念地想著做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尤其是最近幾年,職業轉型的現象十分普遍。一方面是因為時代的快速變化,正在迫使人們在觀念和選擇上不斷更新迭代;另一方面,很多時候我們也只有在工作幾年之後才知道自己更適合做什麼職業;所以,如果你也有這種想法,請相信我,你並不孤獨。

年前就有位朋友在後臺留言,也表達了類似的境遇,說現在的工作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也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想換個行業,但周圍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心裡有些小糾結(在此,特別感謝這位朋友的信任)。

無論一個人是想轉行還是創業,相信大多都是因為在現有的工作中遇到了瓶頸或者天花板,否則不會有這種“斷崖式”職業躍遷的想法。

至於是馬上行動還是繼續觀望,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對此,我粗略地給出一些自己的建議,過了二月就是金三銀四,騷動的季節,給有需求的朋友做個參考。

關於職業轉型,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1、先說風險

在人的一生當中,所有重要的決策都會面臨較大的風險,無論是轉行、創業、還是結婚、買房,都是如此,在做決定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你的“風險偏好”是什麼?

所謂風險偏好,就是一個人對可能出現的風險的最大承受度。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判定。

就拿職業轉型這件事來說,是存在一定的失敗概率的,即使以後成功了,也很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降低收入甚至沒有收入,如果你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餓,或者配偶的收入足夠維持家庭支出,而轉型成功之後又能獲得更好的機會,那麼這樣的風險就是可以承受並且是值得的。

哪怕就算最後沒成,大不了還做回原來的工作,而且這段經歷還豐富了你的人生閱歷;說白了,在這種情況下,你並不會有太多損失。

但是,如果你一家人的生計全都仰賴於你目前的收入,那就要慎重,在保證收入的前提下再做打算,畢竟家庭的責任更重要一些。

用一句話來總結,也就是如果這件事徹底失敗了,你是否可以完全承受。這是評價一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的最重要的評估標準。

2、再說安全感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模型顯示,人對安全的需求排在第二位,僅次於生理需求。

人總會本能地追求安全感,不僅希望自己安全,同時也希望自己的親人朋友也是安全的。

這就是為什麼每當我們做出一個冒險的決定時,周圍總是有很多反對的聲音。比如像辭職考研、賣房創業、離開家鄉去大城市闖蕩等等。因為那看起來太不“安全”了。

很多人在潛意識裡對“安全”這個詞的理解經常犯兩個錯誤,一是認為不變就是安全;二是覺得只要現在是安全的,未來也一樣安全。

而實際上卻是,只有不斷進步才能獲得未來的安全感,可要想進步,就要部分地放棄現在的安全感。

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低等動物的雙眼都是長在兩側的,這樣可以讓它們全方位無死角地觀察到周圍的動向,從而能在最大程度上確保當下的環境中是安全的。

但有些物種部分地放棄了這種安全感,雙眼進化到了前面,雖然有了視覺盲區,卻可以讓它們將目光聚焦在一個點上,從而的事物進行長期、深入的觀察,最終進化出了大腦皮層,升級為更高等的動物。

對人來說也是一樣,如果一味地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那麼結局必然也只能是,被困在永恆的當下。

當今時代變化太快了,新技術不斷淘汰就產業,在中關村,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1年;從全國來看,是2.97年。互聯網讓行業之間沒有了邊界,最終你的競爭對手和搶你職位的那個人,往往不是來自同行,而是從其他行業跳過來的。

如果你內心的價值觀還停留在上一個時代,甚至上上個時代,早晚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過。

用張泉靈的話說就是,時代扔掉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3、你並不是從頭開始

一說到轉行,總是給人一種從頭開始的感覺,好不容易在老本行裡積累了10000個小時,就這麼捨棄豈不可惜?

實際上並非如此。通常,人在一個領域中的工作能力可以分為三個層級:知識、技能、才幹。

所謂知識就是關於這個領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技能就是相關的工作方法、流程;而才幹,則是在工作多年之後所形成的思維能力、洞察力、判斷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對於掌握了一門外語的人來說,他的單詞量就是知識,聽說讀寫就是技能,對語言的感覺和學習語言的能力就是他的才幹。

如果一個人在某一個行業中積累了相當程度的技能、才幹這類比較底層的能力,轉到另一個領域之後,也能以很快的速度成為這個領域中的高手。

也就是說,轉行之後,技能、才幹這類比較底層的能力,是可以遷移的,你需要彌補的,只不過是新領域中的基本知識。

這就是為什麼學會一種外語的人,後面再學習第二種、第三種語言時會越來越容易的原因。

張泉靈以前是央視知名節目主持人,轉行到投資界之後,也就一兩年時間,就成了一名優秀的投資人。

大前研一是核物理學博士出身,後來他把做科研的能力用在了企業管理上,成為了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

最典型的,還是要數明朝大聖人王陽明,作為一位哲學家,一個讀書人,也能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履立戰功,在用兵和軍事上有極高的造詣。在他寫給弟子薛侃的信中,他是這樣說的: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意思是:

“戰勝自己比戰勝敵人更難,雖然自我修煉和行軍打仗不同,但人性都是一樣的。如果能把修煉自己心性、克服自己貪念的方法拿出來,也可以作為破山中賊的方法。”

雖說隔行如隔山,但任何領域的底層都是想通的。所以無論你現在做的事情是什麼,是否擅長和喜歡,只要用心去做,一切的努力都不會白費。

相反,以混日子的心態做事,不管換到哪個行業,都註定是個失敗者。

關於職業轉型,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