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子专访媒体人黄坚:我不能容忍一篇新闻毫无生气

复旦学子专访媒体人黄坚:我不能容忍一篇新闻毫无生气

媒体人黄坚。

受访对象:黄坚

采访者:张妤溦(复旦学子)

问:您从复旦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为何会选择在福建工作并一直留到现在?

黄坚:我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前新闻学院院长黄芝晓老师推荐我毕业前去厦门的《海峡导报》实习。黄老师以前是福建日报集团的副总编,对福建很有感情。而《海峡导报》是大陆首份对台报纸,主要围绕闽南和台湾地区做新闻。

我在厦门实习了两三个月,一开始以为自己会留在上海,但碰巧在厦门找了女朋友,所以毕业以后还是到厦门工作了,继续在《海峡导报》做记者。当时流行一个词叫“报网联动”,我就在《海峡导报》做这个概念的实践。互联网媒体在06年和07年刚刚兴起,纸媒仍然处于主流地位。但是做互联网媒体的需求出现了,大家都知道这是种趋势,就在思考如何实现。“报网联动”就是把报纸上的东西放到互联网上,把互联网上的东西放到报纸上。在这个概念里,互联网是作为报纸的延伸而存在的。

四年后,我去福州东南网做全媒体采访部主任,这是福建省委宣传部的下属单位,是官方媒体。我在东南网工作了一年后觉得,福建日报的体制不是很舒服。“窝里斗”的事情太严重了,如果我把大量的时间青春浪费在这种地方,不值得。于是2011年,我跳槽到腾讯大闽网新闻中心做主编,尝试商业媒体,机制相对灵活。后来又去人民网福建频道做电视部主任,这次是中央媒体。2013年,我到中国网福建频道做执行总编、执行总经理,8月份辞职出来创业。

我不是特别看重地域因素,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开始我来福建可能是偶然,又因为工作变动,从厦门辗转到福州。这其中,没有特别的考量。有人会觉得放弃上海这样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可惜,但我觉得,文化是人自己把握的东西,在于人心,不在于地域。并不能说,我在上海一定能挣到钱,但我在福州,一样可以挣上海的钱。再说了,福建现在空气比上海好太多了,于身心有益(笑)。

复旦学子专访媒体人黄坚:我不能容忍一篇新闻毫无生气

媒体人黄坚。

问:您是如何一步一步从职业媒体人走向创业媒体人的?在复旦的读书岁月是否对您产生了影响?

黄坚:我从职业媒体人到自主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我自复旦念书的时代就开始折腾了。上学的时候,我在校外开了打印复印店和影碟租赁店,为的是自己负担生活费和学费,生意还不错,那时候大家都会叫我“黄老板”。

在《海峡导报》上班的时候,我也创业,做了一个电商平台,叫“鹭岛衣恋”(注:鹭岛是厦门岛的别称),在线上卖女性服装。那时候o2o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来,我却已经在做类似的东西了,每天下班就去送货,货到付款。我很想找人投资,但那些老板都看不懂这个东西,就只能靠自己的十几万做下去。离开厦门之前我还开了一家房地产中介,叫“东森房屋”,这本来是台湾的一家公司,大陆没有,我就直接借鉴了他们的名字。离开厦门后,这些东西都停掉了,因为继续做新闻的想法在我心里占很重的分量。

我在腾讯大闽网工作两年后离职,也有一段时间在创业,做的是极小区域的o2o电商,名字叫“台果汇”。我有一个水果仓库,只在福州某一区域范围内快速送货上门,保证20分钟送到。

可以说,之前我是一边做媒体,一边做商业创业,但是,一边念书一边创业很累,上班的时候创业也很累。13年8月辞职创业,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二者结合起来。以前创业是在寻找一条路,在折腾,我试了开店、电商、房产中介,尝试了八年之后我认为创业还是要做自己最在行的,因此,我有了现在的创业思路:媒体创业。

要说复旦对我的影响,大概是培养我自由的气息吧。我们学校是开放式的,老师是开放的,上海这座城市也相对比较开放。复旦给予我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的根基。

我为什么出来创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爱自由”。我认为上了八年班已经足够了,而且新闻理想完全可以跟创业结合,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赚我自己的钱。如果只上班却没有提升自己,是挺浪费的一件事。这三四年创业的时间,是我毕业以来最舒服、最自由的四年。

我的一些福建朋友,基本上把我当做媒体人创业的典型。有些媒体人创业是开餐馆搞投资,会转行。真正从媒体单位里出来做媒体的人,还不多,可能他们还认为离开了公家单位,没有依靠就无法做媒体,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思想没有转过弯来,或者是不敢去想的体现。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已经不行了。但其实我出来创业的时候,也就是13年,传统媒体还是不错的,我和其他媒体人不一样,不是因为行业不行了,待不下去才出来的。我始终认为,不要在跟随的状态下出来创业。创业不是一种冲动,而是一种人生积累的过程,没有人逼你,而是自己逼自己。

问:您目前创业的方式是什么?

黄坚:我主要做媒体内容创业,用优质的内容变现。为企业、单位、个人机构等生产优质内容。我这边汇集了一百多个福建的资深媒体人,工作经验都在8年以上。尽管传统媒体不行了,但是企业对媒体宣传的要求变多了,而企业内部恰恰缺乏能够生产优质内容的专业人才,这就是我创业的缺口。

问:您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满意吗?

黄坚:其实不存在满意不满意的说法吧。于我而言,创业才是一种生活,才可以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才可以真正让人做到“独立自主,自由意志”。当你实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能站到比较高的角度看很多东西,而不是局限于一小块区域。比如说,在福建日报上班,你可能一直局限于那几个领导,跳的不是太高,工作也很有限,但如果独立创业的话,接触的人和思考的事会完全不一样。

创业的头两年,也有很紧张的时候,没有钱进账,坐在这里喝茶也很慌。毕竟城市高昂的生活费摆在那里。刚出来的时候也挺辛苦,甚至没事干也去跑跑黑车。我心里认为,首先要生存下来,然后再慢慢进行发展,进而修正自己的道路,开拓自己的空间。当你创业越走越远的时候,你会发现,空间越走越大。你可以接触的,调动的,合作的,甚至为你加持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走过创业的这些年,我想用四个字概括:海阔天空。

复旦学子专访媒体人黄坚:我不能容忍一篇新闻毫无生气

媒体人黄坚。

问:您在《闲聊媒体人的创业》里说,媒体人创业最丰厚的成果是精神层面的享受,那么您在创业过程中,对新闻事业有什么新的体会吗?对自己的媒体产品有什么标准约束吗?您怎么判断自己这个工作做的好不好?

黄坚:我对新闻的理解不是从官方角度认知的。我认为,真实是第一位的,虽然导向也很重要。另外新闻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提供的更多。作者要认真地对待文章,无论大事小事,内容、标题、图片还是标点。我对这些的要求都非常苛刻。标题就像是眼睛和皮肤,要亮,要做到让大家一看标题就想看内容。图片相当于文章的衣服,处理不好的时候就像你穿的衣服不够得体,不会搭配。从总体来说,我不能容忍一篇文章毫无生气。

问:在日常生活上,从前在媒体单位工作的日子和现在自主创业有什么区别?

黄坚:现在工作日就是坐在办公室喝茶、写稿、聊天。这是我最常态化的一天。但在媒体单位工作的时候,没有煮茶的习惯,甚至很少泡茶。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环境,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没法摆这些器具,领导也会有意见。当了主任以后工作就比较忙,偶尔泡一下,却也不会认真对茶。但是现在,只要有人来我工作室,我都会认真煮茶。

问:您如何评价福建的媒体行业?

黄坚:在课本里,媒体也就分报纸、互联网、电视还有自媒体。现在媒体已经没有太多限制了。福建相对于北京、广东、上海来说,媒体行业比较保守。很多福建的新闻都是广东的媒体来报道,反过来,福建媒体却很少报道外面的事,我只能说福建的媒体不够强势,不够开放,也不够有思想,特别是财经这一块。这些年互联网媒体兴起,福建自身的发展也不错,凭借网络活跃度,媒体行业与以往相比有所发展。

问:您在媒体工作的这十几年间,包括前期在社会媒体工作和现在自己创业,您认为复旦的学生,包括您自己和您接触到的其他人,有哪些特质(好的和不好的都可以说)?

黄坚:我的感受是,复旦的青年一代的突出特点是真诚且单纯。我们校友会聚会,出去从来不喝酒,大家就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聊天。

工作上遇到的复旦人,会比较惺惺相惜吧,如果谁需要帮助的话,大家都非常愿意伸出援手。只要你说自己是复旦的,距离会一下子被拉近。“复旦人”这三个字是一个品牌,是我们之间的桥梁,你说自己是“复旦人”,那肯定不能做丢复旦人脸的事,是一种爱惜。

问:对复旦(甚至可能同专业)的学弟学妹, 您有什么工作选择上的建议呢?

黄坚:我觉得自己没有太多发言权吧,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路径和判断,当然可以去了解一下别人。

我会建议大家在工作的时候多学习,最后尽可能出来创业,当然不一定要一个人,也可以和别人合伙,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不论大小,符合自己的生活艺术和思想就好。(张妤溦/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