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唯一「長鬍子」的太監

縱觀歷朝歷代,皇宮中的太監數以萬計,但“長鬍子”的只有一人,他就是北宋時期徽宗趙佶的寵臣童貫。童貫創下了太監的五項“歷史之最”:握兵時間最長、掌控軍權最大、獲得爵位最高、第一位出使外國、第一位被冊封為王。

中國歷史上唯一“長鬍子”的太監

童貫,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從《宋史》中對童貫的外貌描述,可以看出其人有三大特點:第一是“頤下生須十數”,頤,便是下巴,也就是說童公公的下巴不同於一般公公,他的下巴是“生須十數”,可畢竟還是比不過一般的成年男人,所以鬍子只有稀稀拉拉的十多根;第二“狀魁梧,偉觀視”,說明這位童公公不但英俊,而且很魁梧,看上去還很偉岸;第三是“皮骨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不像是閹割後的宦官。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歲才淨身有關。

童貫為人頗有度量,也能仗義疏財,出手相當慷慨大方,只是,他仗義與疏財的對象都是那些後宮嬪妃、宦官、宮女,以及能夠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身邊的近臣。這樣,皇帝耳邊經常可以聽到關於他的好話。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有著陽剛外形的人,卻性情乖巧,心細如髮,對皇帝的心理具有極強的洞察力,說話做事很少荒腔野板,從而大得皇帝歡心。

童貫淨身入宮時,便拜在同鄉、前輩太監李憲門下做徒弟。這位李憲是神宗朝的著名太監,在西北邊境上擔任監軍多年,頗有些戰功。童貫讀過四年私塾,跟隨李憲出入前線,又打下了軍事上的根基,很有點能文能武的味道。加上他曾經十次深入西北,對當地的山川形勢相當瞭解,這使他在宦官中很不尋常。

從時間上推算,宋徽宗入繼大寶時,童貫已48歲。這個年齡,正是人生經驗、閱歷、精力臻於巔峰之際。徽宗以內廷供奉官的名義,派他到杭州設明金局收羅文玩字畫,第一次為他打開了上升的通道。一般說來,內廷供奉官大體相當於皇宮的採購供應處長,並不是一個多高的職位,卻是一個很有油水的肥差。童貫沒有滿足於撈取好處,他對這次機會的利用,稱得上老謀深算,意味深長。

中國歷史上唯一“長鬍子”的太監

正是在杭州為皇帝採買字畫古玩期間,童貫開始和蔡京交往。蔡京進京任官,也得力於童貫。蔡京任相後,為報答童貫,極力推薦他擔任軍事要職。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2月,徽宗打算征討西北的羌族,蔡京竭力舉薦童貫,於是,徽宗任命童貫為監軍。

童貫領命而行,來到熙州(今甘肅臨洮),與主帥王厚調集十萬人馬,準備開赴西北。隊伍開到湟川,恰巧汴梁的太乙宮失火,宋徽宗十分迷信,以為宮中失火是上天垂兆,應免動刀戈,於是火速傳一道手諭給童貫,阻止他出兵西戰。童貫當然不願半途而廢,他看罷手諭,馬上折起來塞到靴筒裡。王厚問:“不知陛下何故降旨?”童貫若無其事地說:“沒有什麼,只是陛下敦促我等速取成功罷了。”

在這次戰爭中,童貫表現低調,他支持、配合領軍將領,打了一連串漂亮仗,平息了西北部族的叛亂。在收復四州的慶功大會上,將領們興高采烈地領功受賞,童貫則做了兩件極為露臉的事兒。

第一件事是在慶功宴會上,童貫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詔,傳示軍中將領觀看。領軍主將惶恐地問童貫,為什麼要這樣做?童貫回答說:“那時士氣正盛,止了兵,今後還怎麼打?”主將問:“那要是打敗了可怎麼辦?”童貫說:“這正是我當時不給你們看的原因。打敗了,當然由我一人去領罪。”據說,當時眾將領“呼啦”一下子跪了一地,大家無不感激佩服。

與此同時,童貫還做了另外一件相當打動人心的事情。開戰後,陣亡了一位奮不顧身的將領。當時,這位將領的妻子已經去世,他戰死後,他的獨子流落街頭,成了乞兒。童貫下令將他找回來,當眾認這孩子為義子。此舉令在生死場上搏殺的將領們十分感動,認定童貫是一位值得為之賣命的上司。

捷報傳到京城,宋徽宗欣喜異常,非但沒有怪罪童貫隱匿詔令,反而給他加官進爵,令他繼續西征。後來又是機遇垂青,宋軍很快佔領了一系列州城,宋徽宗又晉封他為校檢司空、奉寧軍節度使。童貫後來掌管樞密院,加封太傅、徑國公,人稱“媼相”(年老的婦女的意思。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

中國歷史上唯一“長鬍子”的太監

這位“媼相”在以後的二十年裡,一直執掌宋朝的兵權。宋徽宗時代,大宋在西北對夏作戰還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迫使西夏求和。這時的童貫便打起了遼國的主意,主動要求出使遼國打探虛實。在使遼時,燕人馬植結識了童貫。在童貫的薦引下,馬植入宋獻“聯金滅遼”之策。宋徽宗大喜。

但朝中大臣都以為這風險太大。這時,宋朝廷上傳來諜報,稱遼國皇帝是一副亡國之君的相貌,遼亡國指日可待。為了解遼帝的情況,童貫推薦善畫而精相術的陳堯臣帶兩名畫學生使遼。陳堯臣等人繪了遼國皇帝的畫像回來,向徽宗報告說,此人看上去根本不象君主,以相法而言,已死到臨頭,現在正是急速出兵攻遼的大好時機。宋徽宗聽後大喜,決定不等與金聯合,單獨向遼進攻。

宋廷遣童貫二十萬軍隊北伐燕京,卻大敗而回。為了交差,童貫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下詔封他為廣陽郡王(宋神宗留下遺訓,能收復全燕之地者賞以封地、給以王爵),統率大軍重鎮邊疆,駐紮太原。

童貫封廣陽郡王當時,金已滅遼,接下來,金大舉興兵南侵。童貫見大勢已去,由太原遁歸汴梁。童貫回京城時,宋欽宗已即位,下詔親征,以童貫為東京留守,童貫沒接受,而是同宋徽宗南逃。大學士陳東等於是上書劾蔡京、童貫等六人為“誤國六賊”,給童貫的罪名是:“結怨遼金,創開邊隙”。

其實,遼金之怨非童貫所結,邊隙亦非童貫所創。童貫掌握兵權20年,在與夏、遼、金戰鬥中還算盡力,並無投敵誤國。北宋之亡,根本在於朝廷腐敗,經濟崩毀。

中國歷史上唯一“長鬍子”的太監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童貫被一連三貶。七月時,被貶吉陽軍,即今天的海南崖縣,還沒到地方,又下詔歷數他十大罪狀。

這年三月,宋欽宗賜死童貫,命監察御史張澄追而斬之。張澄一路追到南雄州(今廣東韶關南雄),假稱有聖旨要童貫回京擔任河北宣撫,就在童貫跪接聖旨時,張澄當即宣詔,申斥童貫十大罪狀。待童貫省悟過來,為時已晚,被張澄派來的隨員一刀砍下頭顱。童貫被殺,他的頭被帶回京城懸首示眾。

童貫在歷史上之所以臭名昭著,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太監弄權;二是臨陣脫逃。金大舉南侵,童貫作為駐紮太原的大軍統帥,卻不思抵抗,逃回京城,致使金兵長驅直入;三是為宋徽宗的罪責“埋單”。宋徽宗在位那些年,對內殘酷盤剝,對外大動干戈,導致民怨沸騰,最終國破家亡。亡國的罪魁禍首,當然是宋徽宗這位無道昏君,但帝制時代沒有追責皇帝的行為習慣和理論基礎,於是,曾經助紂為虐的太監童貫,便成了宋徽宗的“替罪羊”,遭受了千年的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