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山東地區數千年的抗「夷」之路

當初堯舜禹並無夷,三皇五帝時代是華夏部落聯盟,華夏一體,實行民主禪讓制。禹曾選定伯益做繼承人。禹死後,夏啟殺伯益,奪取王位,從此我國社會發展脫離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為建立文明創造了社會條件。著名歷史學家費孝通說: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文明最重要的節點是,啟時代進入階級社會,始皇時代進入中央集權社會,現代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三節點推動我國社會向前發展。夏啟時代進入階級社會後,標誌著國家的形成,初期的國家,因生產力有限,私有制思想的崛起,隨即產生分化,未入國家體制的東部人群,思想較為落後,時常反叛,禍亂人民,因此被蔑為夷,"夷人"出於落後的思想反對社會正常發展,又不想進入國家體制,只幻想繼續生活在原始社會,這就產生夏夷之分,進入國家體制的中原和山東地區,在政治上產生隔離,夏商周三朝不間斷的對山東地區進行統一戰爭,終於在春秋時代,山東全境納入高度文明的國家體制,華夏文明終於在分離一千多年後重回統一。

先秦山東地區數千年的抗“夷”之路三代時期的"夷"和今天的臺灣類似,同文同種,又不想歸入大陸體制,大陸的意識形態"超前"了些,經歷了"反傳統",文字又簡化了,而反觀港臺,文字未簡化,從而顯得"古老"些,文化傳統更為全面些(今天的大陸新儒家學者,偏要去港臺進行交流取經,香港中文大學是新儒家的主要陣地)。也許後世的學者論及我們的今天,就像部分學者認為的一樣,得出"大陸文化源於港臺"(華源於夷)這樣的奇談怪論。這種現象,春秋時代已經初現,"魯公問禮",孔子聽說郯子來了,跑去詢問古禮,郯子也一臉嚴肅的說起自己的祖先:"黃帝時代禮的問題,大小昊時代禮的問題…"我們發現,郯子(夷)的祖先和華夏是一樣的,所以魯公孔子才有這一問。說明華夷本是一體,正如香港人撞見大陸人時常用的一句俚語:"都是一個阿爺生的"。我們拋開祖先的問題,魯公能和郯子談論古禮,就說明華夏的古禮和夷的古禮,是一個禮。如果說華夏和夷分屬不同的文化系統,那麼就沒有魯公這一問了。

這種現象的產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大陸文化也不是源於港臺,而是兩岸四地風俗習慣文化禮儀共源於大陸的傳統文化。同理,華夏也不是源於夷,而是華夏和夷共源於五帝時代的古華夏文化。

現今兩岸四地的文化有一些隔膜和裂變,完全是由於政治的原因,華夏和東部華夏變為夷的原因,也不外乎於政治。先秦山東地區數千年的抗“夷”之路

山東人渴望迴歸華夏,山東人極度仇恨被中原蔑稱為蠻夷。因此在春秋那個周王王權衰微的時代,山東人率先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尊王的途徑就是攘夷,攘夷的結果就是尊王。攘夷的夷,已經不指代哪個人群了,它指一切不尊周王的不尊周禮的。夷從來都沒有特指過哪一群人,夷只是個政治概念,泛稱一切未入體制(夏商周)的邊緣人群。夷不分種族,也不分文化,他只是指和夏商周意識形態不同的人群,夷就像現在的"資本主義人群",新臺港澳,同大陸同文同種,屬於同一民族,但在意識形態上,他們又被稱作資本主義人群,同先秦"夷"的概念是一樣的。大陸意識形態最嚴重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論及臺灣歐美,便是一個反動派的帽子扣上,若這樣繼續下去,按照蠻夷吹的理論,後世真要要出現一個同華人相對的"反動派族"了。也要出現"華人源於反動派民族"這樣毫無邏輯的奇談怪論了。蠻夷吹自稱東夷後裔,就像說"我是反動派後裔一樣",想法認知幼稚無知,思之令人發笑。先秦山東地區數千年的抗“夷”之路

何為中華?

中華,中夏,華夏,三者是同義詞。先秦中國人的世界觀,把天下分為五塊,既華夷五方論,中部華夏,東部夷,南部蠻,西部戎,北部狄。華夏自認自己處在天地之中,因此簡稱中華或中夏。

何為夷?

夷像皮球,被眾人踢來踢去,誰都不想戴這頂帽子。華夏一身傲骨,把四方人蔑為蠻夷,讓他們等同於禽 獸,四方人有氣不能出,憤恨尿失禁!於是到近代民族解放,終於吐了一把惡氣,偷偷地把反犬旁改成人字旁,把夷改成彝…

最早被蔑為夷的是先秦黃河下游的華夏人,同族同文同種,為何蔑稱他們為夷?政治因素也,未進國家體制,又不願入國家體制,因此被罵了,就像臺灣,建國初期也是一口辱罵的態度,不是反動派就是頑固派。

但是黃河下游甘願被罵嗎?認同這個"夷"嗎?

完全不認同。山東先民用實際行動在說:罵誰呢?誰是蠻夷啊!你才是蠻夷,你全家都是蠻夷,做什麼罵人呢…

萊國上竄下跳砸鍋賣鐵的原因,就是一直鼓動周王徵夷 。萊國出土青銅器銘文:"隨王南征","啟從王南"…周王每次徵夷,萊國都有參加。由此足以證明,萊國並不認同自己是什麼夷族。夷族?什麼夷族?你才夷族,夷族就是誅族的意思,夷三族,夷九族,就是滅三族滅九族的意思,這個在古代,是大辟之罪。

春秋時代,四夷禍亂中國,山東人率先高舉"攘夷"大旗。山東人在叫囂著殺光所有夷人的時候,說明山東人並不認同自己是什麼夷族。

山東人非常慶幸自己高舉"攘夷"義舉,以為這樣拯救了華夏民族,正如山東的知識分子感嘆:無管仲,吾皆被髮左衽矣!先秦的山東人個個都在慶幸,如果沒有攘夷義舉,我們華夏真的要亡了,恐怕我們要改變習俗了,像蠻夷一樣被髮左衽,做個禽 獸了。先秦山東地區數千年的抗“夷”之路

先秦的山東人為什麼這麼仇恨"夷"?

古山東人逢夷就貶,都到了變態的地步,山東人這種思想,也影響我國三千年來對蠻夷的態度。

這些先秦諸子百家著作,只有山東人的著作富含貶夷思想。老子屈子韓非子呂子…這些先聖的著述,都沒有貶夷思想,或者說這些人的著作裡沒有華夏之辨,論述吳越時的態度和中原諸侯的態度是一樣的,不貶不褒,平實敘述。唯有山東的學者,以孔子公羊為代表的,基本上就是把"夷"當髒話,有一任秦公不是嫡長子,所以裡把這任秦公貶為伯,叫秦伯,大罵他是夷 。本教授就奇怪了,秦公降不降爵,是周王的事,和山東人公羊氏有何關係?

:楚夷,何為夷?眾人莫名其妙,楚人怎麼變成夷了?公羊自答,原來是楚宋爭霸的緣故,宋襄公大義,要等到楚軍完全登岸集結完畢才開戰,楚王做了小人,戰爭結果可想而知,宋軍大敗,因此公羊非常看不慣楚人的行為,大罵他們無恥,下流,卑鄙,因此就罵楚人為夷。最後公羊也沒忘記把楚王的爵位降一降,公羊是真的生氣了,一氣之下把楚王連貶三級,從楚王又變回楚子了。

先秦黃河下游的人,並不認同自己是夷或東夷,東夷之名反而是中游"官方"對他們的蔑稱。是被強行帶上去的。

春秋時代山東人率先高舉"攘夷"大旗,滿世界亂喊要攘夷,說明夷或東夷,在先秦山東人的眼裡,並不是個什麼重要的東西,否則就不會把"夷"踩在腳下踐踏了。

呂尚曾去商,但未被重用,後來聽說周文王招賢,就跑去周國"渭水直釣",文王果然識賢,呂尚最後也是功成名就。

這裡有個問題,如果蠻夷吹的"呂尚山東沿海人"成立,那麼就證明,早在商代,商周 山東,既整個黃河流域,是屬於同一文化群,至少在語言上是沒有大差別的,否則呂尚滿地亂竄,就竄的不那麼順了。

同一文化群內部的不同政治派別之間"搶人才"是常事,當然"人才"也會四處比對,看跟著誰有前途就選擇誰,一般這個選擇的範圍不超出"同一文化圈"之內。

這種現象在戰國時代三國時代尤其突出。

戰國時代的齊國孟嘗君曾侍秦,帶領秦軍攻齊,後來被擼了,孟嘗君無奈之下又回到齊國,齊王見到他也只是略微驚訝:你怎麼又回來了?

接著他有做了齊相。

"楚材晉用"的典故,楚王昏庸,不能用人,楚人看到晉國招賢,全跑去了晉國效力。

秦國能用人,因此華夏圈內其他諸國人才,一直往秦國跑。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七國本是同一民族同一文化圈,這就像民國時代,你可以投靠張作霖,也可以投靠馮玉祥,也可以投靠孫蔣,當然也可以認同毛周,自己認同哪一方覺得誰有前途就去投靠誰,不僅自己心裡沒負擔,輿論也不會對你說什麼。但你若要投靠日本人,那就會天下震動了,輿論會罵死你的。

這就是"同一文化圈""同一民族"禁錮的作用。

楚人才能跑去晉國效力,楚人對此反應平淡,說明在那個時代,七國人民已經普遍認同都是一個民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