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朗友:皖北打工仔靠舊書發家,破爛堆里撿「寶貝」

一塊紋理清晰的舊本板上,“舊書觀止”四個土黃色字透著濃濃的書卷氣。是由衢州著名書法家臥山翁題寫的,這是王漢龍開在市區城隍的第二家舊書店。早在2004年,他已在市區水亭街28號開了第一家舊書店——“水亭書社”。

王漢龍,浙江衢州的舊書經營者。每當有記者前來採訪這位年輕店主的創業人生時,小王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只是愛好舊書,收藏了一些與衢州有關的地方文獻資料而已,沒發財,這也能算創業?”

季朗友:皖北打工仔靠舊書發家,破爛堆裡撿“寶貝”

▲王漢龍在”舊書觀止”

借問古籍何處有,“舊書觀止”惹驚豔

走進“舊書觀止”書店,眼前的一切簡直令人驚喜,書架上陳列了不少線裝古籍,玻璃櫃擺放著線裝本,民國木活字《小仙都學校志》《百尺樓四書》及平裝舊書等。櫃檯上放著幾摞發黃書籍,店門旁幾個大紙箱裡面,全是殘缺不全的線裝古籍及文書故紙,連走道旁的矮桌上也放著書籍。隨手翻閱了幾本,多是浙南、徽州、贛北一帶民俗文書及仕子求學用線裝書與詩詞文集。同王先生一見如故,他泡了兩杯綠茶,我們坐下聊起了舊書。

王先生老家安徽渦陽,十五歲那年上了三個月初中,因家中狀況不好,跟著在浙江衢州老街收廢品的伯父,去衢州打工。臨行前爺爺告訴漢龍幾句話:“別偷,別搶,弄上吃就吃,弄不上吃咱就回家種田。”剛到衢州時,他以撿破爛為生,也許是受伯父收廢紙的影響,在古城衢州擺起了舊書攤,憑著勤奮和誠信,王漢龍收穫了他的第一桶金。在接觸舊書的過程中,他深感沒有文化,難以在舊書界立足,更談不上發展,於是利用業餘時間讀書學習。為了瞭解線裝古籍,他不知看了多少遍毛春翔的《古籍版本常談》,不明白的地方就去請教,現在早已把整本書“爛”在肚裡了。

“非稀見品不要,會把自己餓死”

這些年隨著收藏熱的普及,古舊書的貨源也漸漸稀少。通過調查,王漢龍發現,一些常年在鄉下從事舊書收購的人,一年到頭在鄉下跑,遇到的都是普通貨,365天難得遇上一次稀見品,漢龍決定調整自己經營舊書的路子。走鄉下,去第一線,與山區的最基層收購者交朋友,達成口頭協議,他們收上來的舊書故紙,只要價格談攏,不論好壞,他全部收購。把收來的普通品平價或降價出手,這邊拿貨,那邊出手,這叫“過手就走”。做十次生意,虧三次,五次保本,賺兩次就可以了。這樣做的效果就是:賣書的人會想,這個人全部都要下了,下次有貨,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你,遇到稀見品,他們也會給你,因為他們最賺錢的是普通貨;買書的人也會想,到舊書觀止店裡去,他的書店每天都會有不少舊書進來。“把普通舊書平價或減價出去,這樣堆積少不佔壓資金。這次雖不賺錢,但賺到的是信譽與人氣。如果非稀見品不要,會把自己餓死。”王漢龍說。

賣稀見古籍時,別人問進價,王漢龍回答:“進價我能騙住你,但騙不了我自己,我賺的不是你的錢,是憑自己的眼力賺錢,賺的是差價和把物品挖掘出來的辛苦錢。”慢慢地,王漢龍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收藏愛好者和收藏家找上門來,尋找自己所需的書籍。臺灣、香港,甚至海外的一些熱愛舊書報人士,也成了王漢龍的常客。

“最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有一次,王漢龍被邀請到浙江省裡開收藏品研討會,來者都是省級會員及收藏界的大老闆。在聚餐時,有某市一個收藏老闆,見王漢龍衣著普通又年輕,便問:

“你是做什麼的?”

“我是賣舊書的。”

“你家中最好的東西是什麼 ?”

“我家中沒有最好的東西。”

“你這麼年輕又不是會員,被邀請來開會,家中一定有最好的物品。”

“最好的物品要因人而異,比如,我把一冊宋版書給我女兒,她會說我不要,我要奧特曼,奧特曼對她來說就是最好的東西。”

“自己需要的東西才是最好的東西”,他們的對話引來一片掌聲。王漢龍對筆者講,一件東西價值一千萬,成不了博物館;一件物品價值十元,有一千件就是一個博物館。你有價值一千萬的玉器,老百姓看看,也僅僅是“哦”一聲,覺得很遙遠;而一張地契,老百姓見到就會很興奮,“我們家也有”,他會興致勃勃地評價這件物品怎麼樣,因為他們有發言權。“只有知道,才能發言。那價值千萬的玉器,聽說都沒聽說過,更沒見過,怎會有發言權。”

王漢龍說,“我走基層,收的都是鄉下老百姓過去家中存下來的契約、執照、賬單、宗祠學堂的書籍,最平常不過。”

鎮堂之寶佐證“毛澤東祖居地衢州說”

浙南某市一位退休老領導搞民俗文化園,裡面的館藏品一半是王漢龍直接提供的。一些資歷很深的人士,缺少資料也會第一時間找到王漢龍,這些年他已先後為衢州孔氏家廟、衢州報社、衢州三彩石博物館、常山半曲閣博物館等單位和個人,收集了許多可遇不可求的古籍及資料。

《西河毛氏宗譜》無疑是王漢龍書齋的鎮堂之寶,它證明毛澤東祖居在衢州清漾。《西河毛氏宗譜》除了譜系外,還保存了“天窗巖創修新序”“三衢氏錄”“饒南信江序”等,最難能可貴的是保留了“清漾舊序”。考“清漾舊序”的內容可知,韶山毛氏是由江西吉水遷至,而江西吉水毛氏又是從衢州清漾遷至。至此,浙江衢州、江西吉水、湖南韶山三點由此聯繫起來。“毛澤東祖居地衢州說”在《西河毛氏宗譜》中得到進一步佐證,《西河毛氏宗譜》成了衢州最重要的文化遺產。

王漢龍外出打工二十年,從當初的一個皖北打工仔,變成了今天的南方城市人,更難得的是在古城衢州文化界也小有名氣。雖然他家藏圖書三萬冊,特別是衢州地區古籍資料,令人羨慕。但王漢龍常對來書店訪書的朋友說:“別叫我藏書家、王老師,叫我王漢龍、小王、阿龍就行。我只是一位普通的舊書販。”

作者簡介:季朗友,豐縣民俗學者,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