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網貸流動性危機或進一步演化爲信貸危機,重塑信心是關鍵

8月6日,由一點資訊廣東打造,面向全民普及互聯網金融投資知識的深度訪談互動類欄目《互金時貸》第一期啟動錄製。首期以“合規備案下的互金時代”為主題,由網貸頭部平臺民貸天下獨家冠名播出。南方都市報財經新聞部副主任、南都金融研究所首席內容官陳穎作為重磅嘉賓出席現場,並深入淺出地分析行業熱點話題,為投資者解惑。

陳穎:網貸流動性危機或進一步演化為信貸危機,重塑信心是關鍵

△南方都市報財經新聞部副主任、南都金融研究所首席內容官陳穎

爆雷引發行業信任危機,重塑投資人信心是關鍵

在金融監管去槓桿的背景下,今年6月份以來,各大平臺爆雷現象不斷,行業受到強力衝擊,導致投資人信心瞬間崩塌。

投資人到底還值不值得信任這個行業?這個行業還能不能留住投資人?陳穎 認為“覆盤”此次網貸行業危機,導火索是從幾個大的案件開始的,從4月份開始,善林、雲聯惠、唐小僧等平臺陸續因為監管主動介入而“爆雷”。這些平臺的體量均不小於當年的e租寶,且包括最高檢在內的監管持續喊話要加大金融案件辦案力度讓行業緊張。這些大案的發生正在引發了投資人對網貸行業風險的重新審視。一方面,不少投資人甚至行業從業者迷信的大而不倒神話轟然倒塌。造成了一定的行業衝擊;另外一方面,體量大的平臺,對於行業的衝擊力度更大,因為涉及面更廣,恐慌的傳遞更加嚴重。這導致了部分投資人開始抽離資金。從而導致了所謂的流動性危機。

“如果行業信心持續丟失,會讓部分項目資金‘斷供’,進一步引信用危機。”在陳穎看來,止血的關鍵在於重建信心。這種信心的重建,不僅在對於投資人,對平臺高管和股東方也一樣。

陳穎現場分享了一位P2P老闆的心理狀態,他‘最擔心莫過於人財兩空’:一方面不斷投錢補救已損失的錢財,另一方面關注這次行業經歷合規整改後的前景,倘若看不到明朗的方向,從業者也對行業失去信心。“我覺得監管需要給這個行業從業者信心,平臺也應該去重建投資人對行業的信心。”

投資人如何甄別靠譜平臺?風險認知很重要

如今,合規備案仍在進行中,面對部分網貸平臺的轟然倒塌,投資人又該如何分辨金融平臺的可靠性呢?作為資深媒體人,陳穎就如何甄選平臺給出了建議:首先是暫行管理辦法。從2016年8月24日管理辦法出臺至今,有合規意向的平臺會主動做信息披露,說明希望持續經營,“跑路”可能性相對較小;而如果此前一直未推進合規整頓的平臺,合規意願小,“跑路”或者爆雷的概率更大。其次,看股東以及背後的經營團隊,是否有足夠的經驗做支撐。最後,對於一些敢於把資產透明化的平臺,可以進行查證,如此後續的可追償的可能性更大。

針對普通投資人怎麼鑑別風控能力的問題,她表示,對於投資人的教育尤其是風險認知教育很重要,普通投資人其實是看不透網貸平臺背後的風控體系,對於投資人而言,更可行的辦法是看打造這套風控體系的人是否有足夠的風險把控能力或者經驗,“從傳統金融機構走出的人對金融的認知度較高,把握風險的能力也相對更強。”

此外,陳穎還指出,當下的投資人對於P2P網貸平臺的認知不夠清晰,P2P的產品本質是民間借貸,本身的風險性相對較高,投資人面對平臺所謂“本息保障”宣傳時,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她認為,以平臺和保險公司合作為例,不少平臺和保險公司的合作停留在賬戶安全險層面,實際保障的是賬戶安全問題,並非保障項目的安全性。

在經歷此輪行業洗牌後,她希望投資人會用更準確而理性的眼光重新認識該行業。她認為網貸行業大浪淘沙、汰劣留良之後,不僅留下一批優質平臺,還將留下一波真正懂得風險識別的投資者。

推動行業正向發展 媒體應如何踐行責任與擔當?

有人認為媒體的背書、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網民在投資上的不客觀行為,陳穎表示,避免黑稿、洗稿屬於媒體的職業操守問題。作為媒體,必須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真相,幫助大眾客觀、準確人士行業,包括在行業發展過熱時保持理性,在行業發展悲觀時,保持冷靜剋制。

網貸行業的早期處於無監管、低門檻的情況,媒體應該通過專業主義的報道給投資人提供準確、專業的行業信息,並搭建一個監管和行業之間的溝通橋樑,比如南都財經針對網貸行業持續推出相關行業報告,讓投資人或從業人看到整個行業目前的真實現狀、各項監管的推進情況。同時,構建行業的共建平臺,如成立南都金融數字聯盟,聚集中國科技金融行業頭部公司,推動中國數字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

總策劃/監製:車園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